神经递质的种类多样,除了乙酰胆碱和多巴胺之外,还包括谷氨酸、γ-氨基丁酸、甘胺酸以及5-羟色胺等。这些物质的共同点是满足一系列特定条件,才能被称为神经递质。首先,它们在突触前神经元内部合成,且具有相应的前体和合成酶。其次,它们储存在突触前体中,并由突触前膜释放。第三,它们能够合成并达到一定浓度,从而在释放后能够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此外,突触后膜上存在特定的受体,能够结合并接受、传递神经递质的信号。最后,存在去活或清除神经递质的生化途径,这对于维持神经递质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神经递质传递兴奋或抑制作用的说法有些笼统。这实际上取决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类型。例如,γ-氨基丁酸通常被视为抑制性递质,但在早期脑发育阶段,它可能发挥兴奋性作用。因此,在不同的生物学背景下,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可能会有所不同。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兴奋性递质主要包括乙酰胆碱和谷氨酸,而γ-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则通常被视为抑制性递质。然而,这种分类可能在特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变化,因此在研究和学习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