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事物呆板枯燥,毫无趣味或意味,也称作“索然寡味”。这一表述源自明代杨慎的《丹铅杂录论衡》:“文章中含蓄不尽才显得工巧。如果一切都说得太明白,就会显得索然无味。”
清代叶燮在《原诗四外篇下》中进一步阐述:“如杜甫的《北征》等诗篇,每转一韵,首尾便显得索然无味。”这说明了文学创作中,适度的含蓄与留白能够增添作品的韵味。
在吴趼人的《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二回中,描述了一人因书局未开门而失望的情景:“他一口气走到书局门口,却发现大门还未开启,心中顿时感到索然无味。”这里,“索然无味”被用来形容因期待落空而产生的乏味感。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中提到:“我情愿做一回文剪公,因为事情和文章都充满趣味,太过删减可能会失去其原有的韵味。”这表达了对文学创作中保持趣味性的重视。
曹文轩在《前方》中也使用了“索然无味”这一词汇,用以描述过度熟悉的事物:“看得太多,便会对一切感到索然无味。”这反映了人们在长时间接触某样事物后,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