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种观点: 取保候审案件的审查起诉期限对于《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犯罪嫌疑人被羁押案件的审查起诉期限为1个月,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人们的认识比较一致。但在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案件的审查起诉期限,由于办案人员对条款及司法解释的理解不一致,实际操作中做法不一:有人认为也应该是1个月,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有人认为应该为12个月。如河南省中牟县人民所办理的龚某贪污案,反贪部门于2002年8月1曰将案件移送审查起诉部门审查起诉,审查起诉部门在未进行补充侦查的情况下,于2002年11月26日将该案诉至,审查起诉期限长达3个多月。又如,王某挪用案,其犯罪数额刚超过立案标准,加之犯罪嫌疑人退赃积极,反贪部门因此于2002年12月16日移送审查不起诉。但是,直到2003年10月,审查起诉部门才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在审查起诉期限问题的把握上,却显得很不一致。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刑事诉讼法》、《人民刑事诉讼规则》(下称《规则》)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规定不明确,因此也易使办案人员在此问题上认识不一,产生歧义。《刑事诉讼法》第13规定:“人民对于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对该条规定应该理解为,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不论是犯罪嫌疑人被羁押还是取保候审,都应当在1个月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规则》第272条规定:“人民对于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一个月内不能作出决定的,审查起诉部门报经检察长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该条规定明确具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刑事诉讼法》上述规定的补充,即只要是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不管是机关移送还是检察机关移送,也不论犯罪嫌疑人被羁押或取保候审,都应该在1个月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经批准可延长15日。然而,《规则》第56条对此却另有规定:“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案件移送人民审查起诉后,对于需要继续取保候审的,人民应当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办理取保候审手续。取保候审的期限应当重新计算并告知犯罪嫌疑人。”并且,“人民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这两条放在一起,是否可以理解为:机关取保候审的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人民对于需要继续取保候审的,期限重新计算且最长可达12个月如果仅依据这两条来看,就审查起诉期限而言,只能理解为:对机关移送的取保候审案件的审查起诉期限应该为12个月。但是,就此问题,最高人民、最高人民、、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2条规定:“在侦查或者审查起诉阶段已经采取取保候审的,案件移送至审查起诉或者审判阶段时,如果需要继续取保候审,或者需要变更保证方式或强制措施的,受案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执行机关或移送案件的机关。受案机关决定继续取保候审的,应当重新作出取保候审决定……”这一解释更容易让人理解为:不论是机关还是检察机关侦查的所有取保候审案件,其审查起诉期限均可达12个月。因此,在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的情况下,审查起诉期限如何计算,依据不同的司法解释。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取保候审从哪天开始算时间.。根据《 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三条规定: 期间以时、日、月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算在期间以内。也就是说,对于取保候审而言,取保当日不算,从次日起算。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人民和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机关执行。第六十 人民、人民和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如果没有羁押的,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侦查期限,但是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是1年,如果超过1年,肯定是要解除取保候审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九条 人民、人民和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