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看”是他的口头禅,对于事物的好坏或者灰色面,他总是在脑海中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仿佛验证了他常在公开场合说的那句话: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敢于对共识说‘不’。
确实,这个带有一丝书卷气的人,看上去与那些充满激情的创业者似乎不太相符。然而,他正是臻迪(PowerVision)——一家荣获过科技界“奥斯卡”爱迪生发明奖、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机器人企业的创始人和领航者。
郑卫锋会舒适地坐在椅子上,从杰克·韦尔奇时代的GE聊到对其认知的,对戴森5微米级别吸尘器的数据如数家珍。当讨论到精密装备如何从设计、工程化、仿真最终走向产品化时,他会迅速起身,在小黑板上绘图解释,以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被清楚理解。
声音平稳、鲜有情绪波动的郑卫锋,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派。2008年辞职下海,他甚至没有想过持续创业,只是想先找个项目活下来。在他看来,那些自称一开始就有大梦想的人,都是在吹牛。
因此,他也无法预见,在无人系统、虚拟仿真领域打磨十几年后,臻迪能够实现十几个技术领域的跨越,成为全球唯一一家能够量产天上、水面、水下无人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同时,这家全球唯一一家能够同时生产水翼板和竞速板的电动冲浪板公司,旗下WaveShark小鲨鱼能够在水面“无风起浪”,几乎是全球该品类的天花板。
如今,这个“天花板”的照片,就挂在郑卫锋办公室进门正对的墙面上;他办公桌后墙上,还挂着一个拆解版的PowerEgg小巨蛋无人机,设计感十足。
无论是PowerEgg还是水下无人机PowerRay小海鳐,臻迪有几十款产品获得过德国红点设计奖。郑卫锋说产品太丑,拿出去“浑身难受”。这种从技术到颜值对“抄袭”的反感,都在不断驱使郑卫锋持续跨界、走上垂直整合设计研发的道路。
“结果就是你要在全世界建立研发团队。”郑卫锋说这是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企业的必经之路,但反过来看,也成就了今天的臻迪。在他看来,所有企业的成长路径都应该做到“与众不同”。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回看郑卫锋的创业经历,2012年成了一个转折点。
创业三年之际,在一个已经记不得名字的展会上,郑卫锋偶然看到了两台挂着相机的多旋翼无人机。这让他第一次嗅到了智能技术的机会。
当时,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在国内发展起来,无人机产业更是无人问津。但“无人操作”的产品范式,让郑卫锋认识到“智能化”、“无人化”的大潮已然开启。
在毫无技术积累的情况下,郑卫锋一头扎进了这个领域。但仅仅是发动机的内部涂层,就让团队头痛了很长时间。郑卫锋意识到,这种与规模无关、仅仅是制造工艺上的差距,就是敲开智能机器门的首个难题。
彼时,郑卫锋还在中欧读EMBA,或许是受到身边同学的启发和影响,他试图将视野转向海外。面对无人机技术中图传的Wi-Fi干扰问题、距离,郑卫锋觉得,如果国内没有最先进的技术,就到国际上寻找。团队通过整合全球技术资源,自主研发,采用SDR技术,将一套10万元的Wi-Fi图传模组,成本降至100元以内。
但国际化市场的路并不好走:找不到供应链成为首个难题。比如想要无人机上的相机,要么不被大品牌理睬;要么只能选择工艺很差的产品,全球市场的客户又不接受;郑卫锋只得不断在全球自建研发,从德国一路开花到芬兰、波兰和美国。
而国外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也让郑卫锋在自主创新上不敢有丝毫马虎,“在全球范围销售产品,没有专利等于‘裸奔’。专利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能让全球用户看到中国企业的实力。”
正是因为这些不断的摸索和经历,郑卫锋说他如今最爱看的书,就是说明书:从财务到知识产权保护,缺什么补什么,就像拼图,一轮拼完又来一张更大的图接着拼。
这些被倒逼出来的突破,如今变成一件件专利,铺满了臻迪科技大厅近30米长、3米高的墙面。臻迪目前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累计超过1000件。
“我们在智能机器人领域靠一张张图纸、一个个元器件、一颗颗螺丝钉、一堆堆电子料、一行行代码积累起来,这不是随便一个公司砸下几十亿元就能立刻做到的。”很多人问郑卫锋核心技术是什么,他认为没有什么核心技术,机器人是跨界整合型产品,所有都是核心技术。
技术出身的郑卫锋,在大学毕业之初,也曾顺应时代热潮,一头扎进当时最热门的网络技术公司,2001年-2008年间从研发工程师做到产品经理。但这些公司不是做OEM,就是做代理生意,“核心技术”似乎并不在当时这些所谓很牛的技术公司的基因中。
“一旦飞机机翼上结了冰,就有可能破坏原来的伯努利方程的夹角,这时候你就得用仿真算出会结多大的冰、结多厚的冰。”郑卫锋说,这家公司背后就是一个大学教授的研发团队,只攻结冰分析这个方向,但对飞机来说又是很重要的问题,一个软件就能卖到几十万美金。
而波音背后像这样十几人小公司的供应商,比比皆是,他们的特点都是足够专注。似乎从那时起,始终没有脱离与技术共振的郑卫锋,就对掌握核心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坚定感。
郑卫锋说在臻迪的发展史上,也有撑不下去的时刻。
2016年8月,臻迪发布了全球首款折叠无人机PowerEgg小巨蛋。但仅过了1个月,竞争对手就快速迭代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折叠无人机,“体积比我们小,还比我们便宜,一下子市场格局就发生了巨大变化,那时候我就开始思考要转型,随后启动了对水下无人机产品及市场的探索。
郑卫锋说这次转型和探索虽不算晚,但还是让自己在2018年面临了最严重的困境。也是在那时,瑞·达利欧的一句话启发了他:“思考并决定你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
郑卫锋开始思考,自己不断探索的“道”到底是什么?虽然今天回看臻迪已经横跨20多个专业,但“上天入水”的全新产品,在不断挑战技术的同时,也挑战着市场和客户。产品的不断迭代与市场培育,是接下来更大的挑战。
“这是时代给这代创业者提出的新考题。”郑卫锋说,“上一代企业家有他们的时代和使命,我们这代再起来,已经没有那时的环境,传统打法就是卖不动了,只有在技术中找突破,不断补足自己的短板,一片一片把瓦补全,才能走下去、闯出来。”
十几年前,中国式创新或许意味着模仿和假冒。但今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郑卫锋看来,中国必须要鼓励创新的公司。
而这批创业者也有必须要遵循的路径。“三年一个周期,压力慢慢就适应了。创业也好,自己的人生也好,都是在苦行,高兴的时候少。”但郑卫锋觉得,唯有与众不同,是当下能让他感到快乐和有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