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是鲁迅在1926年2月至11月间创作的一系列回忆性散文,共10篇。这些篇章主要写于北京和厦门,并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后来,鲁迅在1927年将这10篇文章结集出版,改名为《朝花夕拾》,并撰写了《小引》和《后记》。这本书不仅回顾了鲁迅自己二十年间的生活道路和经历,也被视为清末民初江浙一带生活风俗画面的文学写照。
《朝花夕拾》的标题寓意着作者在晚年回忆早年生活,如同清晨的花朵在傍晚被拾起,带露折花,色彩和香气自然更为迷人。然而,鲁迅自认无法立即将这些记忆幻化为文学作品中离奇和芜杂的形式。他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当他仰望流云时,这些记忆会在他的眼前一闪烁。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往事的回忆,也蕴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和讥讽。鲁迅通过这些篇章,表达了对学生运动的支持和对北洋军阀暴行的批判。这些作品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