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解析 篇12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解析 篇12

来源:刀刀网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爬山虎的实物。

  3、词语卡片,句子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认读了本课的生字、词,不知道你们记得怎么样了,这节课老师来报一下听写,大家说好不好啊!

  生:齐答(好)。

  师报听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师出示词语。同学们对照,做错了的下课改正。

  师:昨天,我们欣赏了爬山虎的叶子,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出示挂图,生看图回答)

  生:叶子的顏色、叶子的排序。

  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顏色,还是静态的叶子、动态的叶子,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是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吸引我们的地方呢?下面老师想请三个同学起来读一下课文的3、4、5自然段。其它同学认真听。

  生读课文,其它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这几段写的是什么?

  读完后请同学评评。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一)研究第三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默读课文,用“---------”画出写脚的句子。

  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生齐读句子。

  3、出示爬山虎的枝条——

  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师请学生演示,学生发现它很难“长”在墙壁上,一脸的疑惑)

  师:(也一脸的疑惑)咦,爬山虎顾名思议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会很难把它扯下来,是什么东西帮了它的忙?

  生:爬山虎的脚。

  师:(拿着那根爬山虎)假如这根爬山虎没有被剪下来,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赞一赞它?

  生:爬山虎的脚真厉害!

  生:爬山虎的脚真神奇!

  师:爬山虎的脚这么神奇,我们一起再来用神奇的语气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生齐读。

  (二)研讨第四自然段。

  1、师: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找出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2、学生汇报:爬山虎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质疑:“这样”究竟是怎样?

  4、出示句子,用“----”画出动词。

  5、谁来当爬山虎演一演?讨论,推荐一名代表上台表演,评议。

  6、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爬山虎吗?

  7、抓住动作词读好这两句。个别读,齐读。

  8、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

  讨论。小组汇报。

  9、这段话中,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10、齐读。

  (三)研读第五自然段。

  1、读课文,用“如果——就——”说说你的发现。

  2、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总结课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作业。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以我的发现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枝状细丝

  嫩红

  触着墙——触巴拉贴

  爬

  没触着墙——萎了

  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合。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