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了解游览顺序,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路上景色)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的溶洞,叫双龙洞。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有很多孩子没有去过溶洞,对溶洞不了解,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二、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4、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设计意图: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三、引导学习第一、二自然段,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读课文。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设计意图: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找到途中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设计意图: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
四、课堂小结
附:课堂检测:
相关链接,资料平台:
溶洞 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溶洞分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
映山红 映山红是半常绿或落叶灌木,生长在浅山丘陵中,花开时满山遍坡呈现玫瑰红色,故得名。又名“山石榴”、“杜鹃花”,属杜鹃花科。春季或夏季开花,花冠呈阔漏斗形,多朵簇生于顶端。除红、白、黄色外,还有砖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亚、欧和北美洲。全世界杜鹃花有八百多种,我国是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有六百多种,四川峨眉山和云南的玉龙山是我国杜鹃花的盛产地。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是我国的“三大名花”。杜鹃花的根很奇特,形状多样,姿态各异,将其挖出后稍加雕琢,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杜鹃花喜欢温暖而潮湿的地方,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尤为茂盛。在园艺工作者的培育下,杜鹃花不仅能在春夏开花,在秋冬两季也能开花。
第二课时
(欣赏景点,品读文章,体会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作者怎样把特点写清楚的)
一、 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乳汁 收据 河源
2、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二、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1、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2、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3、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为切实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感情朗读、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抓住“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等重点句子,注重加强听、说、读、写 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力求全面、综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能力。)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推荐课外阅读,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