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昨天晚上看了《傲慢与偏见》这部电影,片里的主人公达西长相英俊、富有、高傲、威严、身体笔直,引得无数待嫁女孩的亲睐,女主人伊丽莎白年轻、漂亮、气质出众、知识丰富,口才很好。
达西的日常生活,想去哪住就去哪住,不会为金钱、工作所困。不管在那都有舞会,英国贵族认识朋友的地方。
伊丽莎白家境中等,有农场、马车、佣人,但是她有一个贪婪的母亲,希望通过自己的女儿嫁给贵族,过上更舒适的生活,也给女儿找了一个好的归宿、依靠。所以每逢舞会,不管是谁举办的都要参加,目的就是把女儿嫁给贵族。幸福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伊丽莎白是追求真爱的,嫁人也要是自己爱的人。如果不爱,不管男方是谁,都不答应。很喜欢这样的女孩。
真挚的爱情是通过一段时间对对方的了解,通过实事的处理,真正了解这个人,然后抛弃世俗的偏见,为了真爱走到一起。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班纳特,伊丽莎白和费茨威廉,达西在最开始的时候是相看两生厌的,经过了好几次接触之后,青年们才慢慢消除了彼此之间因为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误解和不愉快,又因为这一系列的事件,青年们之间产生了一点点不一样的感情。
像伊丽莎白一样的女孩会为了别人的称赞而喜悦,却不会因为别人的讽刺而退却。
对待达西对在场女孩外貌不够吸引人而没有想邀请她们跳舞的评论,她在下一个回合说道,自己喜欢跳舞,只要舞伴长得还行就可以。
像伊丽莎白一样的女孩,愿意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去努力,却不会盲目的用自己的幸福来交换。在小事情上做有风度的忍让但在大方向上坚持自己的想法,不焦躁,不失礼,不迷惘。
遇到寻衅的宾利小姐,哪怕有不快,伊丽莎白永远是用微笑去包容,尽量做到不评论。遇到无礼的凯瑟琳,德,包尔夫人,伊丽莎白也是镇定的面对她,坚持自己的主张。
在这段未确定的爱情里,你固然会看到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直接的,用行动表示的爱。但伊丽莎白身为女性,却能一点都不弱势,无论是第一次拒绝,还是第二次答应了达西,都充满了坚定的力量。
最打动我的场景,永远是伊丽莎白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管是在原野上拿着书静静的走,还是一个人有意识的避开人群,等待宴会的结束,还是一个人在雨中奔跑‘18世纪的一个女性,自尊,自爱,执着的守候自己的爱情,无论在哪里,从脖颈到背到腰都保持着竹子一样的弧度,是一件再难得,也再可爱不过的事情了。
用现在的来说达西是一个地道的高富帅。身为中产阶级的伊丽莎白却在第一次见面时与朋友笑着说,即便他拥有整个德贝郡,我也不愿意和他跳舞,何况他只拥有半个。灰姑娘错过了王子,会是一个悲剧。而伊丽莎白却用她的品行在告诉我们,想要过得幸福,需要的是有自己的才智和思想,这样无论发生什么才都可以坚强的早下去。
“我以亭亭,无忧亦无惧”。你是否遇到过像Lizzy一样的女孩。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写的是十八世纪在英国发生的四门婚姻,其中最主要的,是发生在女主角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故事。伊丽莎白是个漂亮聪明、坚强可爱的女孩子。故事主要内容是她对达西先生从一开始的厌恶到尊敬,再到爱慕,也插入了在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幸福和不幸的婚姻。
故事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达西就是不顺眼的,加上男主角个性的傲慢,继而对他有了偏见。而男主角达西,是个不受人欢迎的傲慢男子,这两者产生的冲击是免不了的。彼此之间的傲慢和偏见就造成了一开始的不愉快与误解,但是经过种种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渐渐产生一点点的感情。
达西代表着“傲慢”,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他们一开始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接着一连串对达西不利的流言,更让伊丽莎白对达西反感逐渐增强。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绝时,他说了一句话:“要是我耍一点手段,把我内心的矛盾掩饰起来,一味地恭维你,使你相信我无论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对你怀着无条件的纯洁的爱,那么也许你就不会有这些苛刻的责骂了。可惜无论是什么样的伪装,我都痛恨。”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达西又为了讨好伊丽莎白,而改变他傲慢的性格。伊丽莎白也表现了很真实的自己,他们都不刻意去改变给人的印象,表现出了最真实的一面。而开始的时候,伊丽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实的,经过达西的解释和自己的判断,才真正找到幸福。
虽然小说中主要宣扬的是由内而发的真挚爱情,但作者奥斯丁还是照顾爱情与婚姻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外,门第、财富也是可观的,完成了大团圆的结局。
傲慢与偏见,是我们很常见的弱点和毛病。每一个人其实都很容易被自己的第一印象所驱使,因而容易对别的人下不正确的看法,就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误会。一个人所给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响到很多事,但并不是一定不会改变,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知道别人内心深处的事,就能改变第一印象。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就是因为了解才有所改变。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别人的赞誉总是让你惊慌失措,我却能泰然处之。“
当我读到伊丽莎白对简说的这一句话时,已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伊丽莎白·班纳特,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作为班纳特家的二小姐,她没有姐姐简那般漂亮温柔;不似玛丽那般因为外貌不甚出众而发奋努力想要用博学和才艺来弥补天生的缺陷,更和轻佻的丽迪亚截然不同。她只是伊丽莎白·班纳特,简简单单,却让人不由自主深深的为之倾心。
简单如她,深邃的眼睛美丽传神,整个脸庞因之而熠熠闪烁着智慧之光,活泼幽默。当达西对宾格莱那般说辞稍许贬低她时,她也毫不在意而当成笑话讲给他人,认为那滑稽可笑而怡然处之,如此淡然的心境,少有人能及。不囿于他人之言语纷繁而淡然自若,遗世闪烁着柔柔的光芒。犹记电影开幕时伊丽莎白手捧一本棕色皮质的旧书行走在清晨的田野上,我想,惟有日初与清晨的纯净方能与她的清新脱俗相映衬。
生于世俗,人们往往不免沉溺于世俗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班纳特太太终身之追求是将五个女儿嫁与富有的好人家,而伊丽莎白是自由的,当母亲想要将她嫁与远房表兄柯斯林,并扬言如果丽萨不同意再也不想见到她时,她没有屈服,因为她有着自己的自主爱情观,认为爱情不应由物质简单的决定。她也绝不会为了成为某庄园的女主人便去竭尽全力去讨好男人。“让我喜欢他,一个德比郡都没用,何况半个——————”面对达西的傲慢,她如是说。同时她感觉到的是伤害,伤害她的是达西,也或许是她的自尊。达西英俊富有,而他与生俱来的贵族气息以及面对邻居们时与宾格莱截然不同的冷峻的面孔,在伊丽莎白眼中是难以忍受的傲慢,对他有着自然而然难以消除的偏见。
很少有女子能如伊丽莎白那般理性,特别是在爱情面前。至交好友卢卡斯为了金钱而嫁给了之前被伊丽莎白拒绝的教条死板的牧师柯斯林,妹妹丽迪亚执着外表的美丑而嫁给了英俊潇洒却不务正业的贝克汉姆。伊丽莎白知道她需要一个能够给予她优越生活的男人,但并不意味着她会接受那个男人如国王般的不可一世,这使她在若干女子中显得那般不同。正是这份不同,使她充满魅力。
达西经过内心的挣扎,终于跨越社会阶层和贵族身份的心槛,在一个大雨磅礴的傍晚里疯狂的表白,他说,伊丽莎白,我爱你。而拒绝是毫无悬念的,他原知道结果,然而还是不顾一切的做了。我想,伊丽莎白的心中是不无一个胜者的欢喜的,而更多的应是心痛,无法淡漠和释怀。达西无助和悲伤的眼神,伊丽莎白错愕的心,在这个决绝的夜晚交织。暴雨终会过去,次日清晨,达西留下了一封信,温暖的语言,那般真挚而细腻。他说伊丽莎白,那些都不是真的,除了我爱你。
一直钟爱虞美人,后来忽觉伊丽莎白和虞美人何其相像,美丽而不惹世俗,高雅而富有气质不随同,于世间亭亭自立坚守自己的本心,不忘本心,万世长安。
达西和伊丽莎白终是在一起,宛若命中注定般。一直坚信,惟有达西那般的男子才能配上独特的伊丽莎白。他们的故事被悠悠时光纤细的包裹着,温润的如同沉睡的琥珀。
双手合十,我于彼端为他们,虔诚的祈祷。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作品,当我还是17岁时我就大概了解了它,而仅仅限于了解,这就是说我只知道它是描写爱情的。想想看,现在我20岁了,直到昨天我才把这部作品看完,不过我也难以断定我从此就读懂了它,和它交上了朋友。这样说来,我仰慕它确实有这么长的时间了。
好比一个景点,入口处能引人入胜的话,那确实能给游客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憧憬。“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就这样开了个头,一个有着五个单身女儿的家族是如何将女儿们嫁出去的故事就接连着展开了。讽刺而幽默的笔触,营造了整篇的轻松氛围,我想挺适合在这个鸟叫蝉鸣的暑假里来消遣时光,更何况再过几天就是七夕了呢!
就爱情主题来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男主人公达西先生的结合是比较富有故事性的,“首因效应”(人们交往时往往第一印象会给人带来先入为主的效果)使伊丽莎白认为达西先生是个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家伙,而这个评价就当时舞会上达西先生的表现来说,也并没有冤枉他。“她还可以,但还没有漂亮到打动我的心,眼前我可没有兴趣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换做是任何一个单身小姐,听到一个陌生男人这样含沙射影般地评价,都会生厌,何况伊丽莎白是个有着明亮眼睛的聪明善良而聪明的女人。自此,“傲慢”便成为达西先生的代名词,当然,至少在伊丽莎白前期的心中是这样认为的。而这个标签是否就是合情合理的呢?当然,随着故事的发展,“偏见”也越发冒头了,当伊丽莎白拜访了达西先生的庄园起,她就意识到自己对达西先生确实缺乏公正了。可以说,是“偏见”的消解促成了他们的幸福。伊丽莎白存在偏见,而达西先生又何尝没有偏见呢?他看不惯她父母亲的行为举止,也看不上她家的地位和财势,尤其是她家还有几个穷亲戚,而除了她和她姐姐吉英外,她的三个妹妹他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满意。于是,他就越发傲慢了,更做出了妨碍她姐姐吉英和彬格莱先生的爱情的事情。
就社会性来说,小说的讽刺之剑透过几对眷侣的终成击中了社会的某些风尚和流弊,而这也正增加了小说的社会意义,不至于与我先前所说的“纯情小说”同流。虽说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婚姻是以美满幸福结束,但他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傲慢和偏见的形成正反应出社会的一些问题。当班纳特太太一心一意只为财产地位着想而不顾女儿们的真正幸福时的丑态,在让人捧腹之余,又生发出许多心酸。当婚姻成为攀附权贵的阶梯时,爱情的影子在哪里?柯斯牧师和卢卡斯小姐的婚姻,想想就不可思议,他们两个都是“聪明人”,在婚姻的路上考虑得“面面俱到”,结果就干成了如此蠢事。如果说他们俩是有思想有见地的成年人,那韦翰先生和莉迪雅小姐的婚姻简直就是一场、一场寻欢作乐的游戏。
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采取的是单性描写,并不是多重矛盾性格的复杂描写,“一就永远是一”。吉英小姐单纯善良,一个贤良淑德形象,永远不会认为想到某人某事的阴暗面;伊丽莎白聪明活泼又,一个智慧女人形象,永远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曼丽虽说描写不多,但其学术才女的形象跃然纸上,一切都是从书上得来的东西来解释生活;吉蒂和莉迪雅小姐是未成年,自有一种幼稚的疯狂女生特质。这五个女儿的形象如此,而其他人也是描写得极为成功的,虽然免不了有种单调的感觉,甚至于就整个故事情节来说,也比较直接,没有九曲回肠的曲折美,但这也或许就是奥斯汀本小说的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