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行的词语解释是:公然行动﹐公然进行。公行[gōngxíng]⒈公然行动,公然进行。
公行的词语解释是:公然行动﹐公然进行。公行[gōngxíng]⒈公然行动,公然进行。 注音是:ㄍㄨㄥㄒ一ㄥˊ。 拼音是:gōng xíng。 结构是:公(上下结构)行(左右结构)。
关于公行的诗词
《和潞公行及白马寺得留守相公书云名园例惜好》 《奉和权相公行次临阙驿逢郑仆射相公归…赠诗十四韵》 《次韵程正辅春日催诸公行乐之什》
关于公行的单词
bribe openly
关于公行的词语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公事公办 张公吃酒李公醉 公才公望 张公吃酒李公颠 行行重行行 老公公 公公婆婆 公公道道
关于公行的成语
公买公卖 张公吃酒李公醉 货赂公行 张公吃酒李公颠 货贿公行 公是公非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盗贼公行 公事公办 贿赂公行
公行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⒈公然行动,公然进行。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天癘不戒。”《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左右近习,争弄权柄,交通请託,贿赂公行。”《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如今果是杨国忠为相,贿赂公行,不知埋没了多少高才絶学。”⒉古官名。掌管君主出行的兵车行列事。参见“公路”。引《诗·魏风·汾沮洳》:“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毛传:“公行,从公之行也。”郑玄笺:“从公之行者,主君兵车之行列。”《左传·宣公二年》:“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餘子,亦为餘子;其庶子为公行。晋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杜预注:“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⒊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商人的行会组织。清康熙五九年(1720年)创设,次年解散,后屡设屡废。设立目的在于共同承担官府差科,消除内部竞争,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约束外商活动,经办中外交涉事项和解决同业困难。《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取消。⒋复姓。战国齐有公行子。见《青州府志》。
二、网络解释
公行公行:是清朝中期在广州成立的行商组织,在约百年期间垄断当时中国与西方主要商业往来的广州贸易。公行最早成立于1720年,当时的许多行商为了加强自身地位,并与皇商作竞争,因此成立组织,最初的成员包括十六名行商,他们订了一套含十三条的条款来规范价格和交易程序,并规定后来加入的成员必须交1000两银的会资才能加入,此外,所有公行成员的交易中的百分之3要充作「公所费」。综合释义:公然行动,公然进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天癘不戒。”《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左右近习,争弄权柄,交通请託,贿赂公行。”《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如今果是杨国忠为相,贿赂公行,不知埋没了多少高才絶学。”古官名。掌管君主出行的兵车行列事。《诗·魏风·汾沮洳》:“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毛传:“公行,从公之行也。”郑玄笺:“从公之行者,主君兵车之行列。”《左传·宣公二年》:“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餘子,亦为餘子;其庶子为公行。晋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杜预注:“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参见“公路”。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商人的行会组织。清康熙五九年(1720年)创设,次年解散,后屡设屡废。设立目的在于共同承担官府差科,消除内部竞争,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约束外商活动,经办中外交涉事项和解决同业困难。《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取消。复姓。战国齐有公行子。见《青州府志》。汉语大词典:公然行动,公然进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左右近习,争弄权柄,交通请托,贿赂公行。”《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如今果是杨国忠为相,贿赂公行,不知埋没了多少高才绝学。”(1).古官名。掌管君主出行的兵车行列事。《诗·魏风·汾沮洳》:“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毛传:“公行,从公之行也。”郑玄笺:“从公之行者,主君兵车之行列。”《左传·宣公二年》:“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馀子,亦为馀子;其庶子为公行。晋于是有公族、馀子、公行。”杜预注:“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参见“公路”。(2).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商人的行会组织。清康熙五九年(1720年)创设,次年解散,后屡设屡废。设立目的在于共同承担官府差科,消除内部竞争,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约束外商活动,经办中外交涉事项和解决同业困难。《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取消。(3).复姓。战国齐有公行子。见《青州府志》。其他释义:1.公然行动﹐公然进行。
关于公行的造句
1、若非恩公行仗义,酆都做鬼空悲戚……
2、自春秋时期宋襄公行仁义之师失败被人耻笑以后,仁者这个称号就与帝王再也联系不到一起。
3、松公行辈最长,本来就是辛亥光复的首任滇督,又是我们的老领导,众望所归,都督一职,非松公莫属。
4、国忠自侍御史以至宰相,凡领四十馀使,又专判度支、吏部三铨,事务鞅掌,但署一字,犹不能尽,皆责成胥吏,贿赂公行。
5、在黑暗的旧中国,百姓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但却货赂公行,官官相护,于民生国计而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