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车上书的解释

公车上书的解释

来源:刀刀网

公车上书的词语解释是:「公车上书」是科举时代进京赶考的举人上书朝廷建言国是的故事。公车上书[gōngchēshàngshū]⒈汉制,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⒉指清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5年(清光绪二一年)4月,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词语解释是:「公车上书」是科举时代进京赶考的举人上书朝廷建言国是的故事。公车上书[gōngchēshàngshū]⒈汉制,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⒉指清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5年(清光绪二一年)4月,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拼音是:gōng chē shàng shū。 简体是:公车上书。 注音是:ㄍㄨㄥㄔㄜㄕㄤˋㄕㄨ。 词性是:成语。 繁体是:公車上書。

关于公车上书的成语

待诏公车  获隽公交车  前车已覆,后车当戒  五车书  书读五车  公车上书  书同文,车同轨  坐无公车  获隽公车  公买公卖  

关于公车上书的诗词

《过松筠庵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旧地也》  

关于公车上书的词语

公车私用  公交汽车  前车覆,后车戒  老牛破车,老牛拉破车  前车覆後车戒  公共汽车  鸡公车  公务车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获隽公车  

公车上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⒈汉制,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引《史记·滑稽列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⒉指清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5年(清光绪二一年)4月,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引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前后的回忆》一:“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馀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⒈汉制,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引《史记·滑稽列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⒉指清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5年(清光绪二一年)4月,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引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前后的回忆》一:“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馀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成语解释公车上书综合释义:「公车上书」是科举时代进京赶考的举人上书朝廷建言国是的故事。《史记·滑稽列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指清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5年(清光绪二一年)4月,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前后的回忆》一:“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馀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网友释义: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其他释义: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关于公车上书的造句

1、可是他不灰心,最后和他的弟子梁启超等人联名公车上书,才算引起了光绪帝的注意。  

2、康有为一开始就篡取公车上书的美名,中学历史课本说到这一段又犯浑了,马关条约激起众怒,是松筠组织上书三十一次。  

3、适逢公车上书,康有为等奏上变法之本,帝览而喜之,随召见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  

4、我想还是象康有为一般的公车上书,还是模仿孙中山愤然而起,或是另寻出路,落荒而逃。  

5、并始终抱着上医医国的宗旨,积极参与康有为公车上书意图变法,主张救国自强,在当时的瑞安,聚集一批思想进步人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