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创新》第9卷第16期( g,g 226期)2012年6月 护理园地Huliyuand 85例Ⅱ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观察护理体会 李培花① 【摘要】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观察护理方法。方法:对85例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积极进行对症治疗,严密病 情观察,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85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8例遗留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余77例均不同程度 地恢复良好,出院后生活可以自理。结论:严密病情观察,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缩短康复时间。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 观察;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6.04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 数处于增长趋势 】。脑梗死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护 有烂苹果的气味,则考虑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本组发现1例 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患病人 脑疝,2例酮症酸中毒,经积极治疗及护理,病情缓解。 2.1.3血糖观察运用胰岛素的患者,应严密监测血糖变化 理难度大,致残率高,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和有效的护理措 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经验总结如— 1资料与方法 和胰岛素的副反应。f1)低血糖反应:可出现软弱无力、心悸、 组3例出现低血糖反应。经口服糖水或饼干缓解;对病情较 施非常重要,现将笔者所在科收治的85例糖尿病并发脑梗 脉率增快、出汗、饥饿感、头痛、抽搐、昏迷等症状 。本 重者需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4O ml。f2)脂肪营养不良: 85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O 注射部位呈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3)过敏反应:注射部位出 胃肠道症状。 2.2.1 心理护理因本病老年人较多,病程较长,恢复慢, 1.1一般资料月-2011年10月住院的患者,其中男52例,女33例,年龄 现瘙痒,继而出现荨麻疹样皮疹,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 40 ̄78岁,平均(48.85±7.88)年,病程2~18年,平均(10.88±5.32) 糖尿病患者,均作空腹及餐后血糖检查,空腹及餐后胰岛素、 2护理措施 年。所有病例均符合WHO 199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为Ⅱ型 2.C肽检查;均作头颅CT或MRI检查,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 且可能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多有悲观、抑郁、失去信心的 53例,顶叶梗死14例,颞叶梗死10例,额叶梗死8例,两 情绪,护理时要耐心细致与患者沟通,向患者介绍糖尿病合 个部位梗死40例,合并脑出血2例。 1.2治疗方法给予控制血糖、抗血小板、抗凝聚、降颅压、 并脑梗死的病程特点,使其对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 配合治疗与护理 改善脑供血、脱水、营养神经、预防和控制感染等对症治 2观察与护理 2.1观察要点 2.2.2饮食护理饮食疗法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改善高血 糖及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同时还可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及时给予患者家属详细说明饮食疗法对糖尿病的作用,根据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 2.1.1脑梗死的早期症状观察患者病情的轻重、营养状况,合理安排每El所需饮食。应食 用高纤维食物,既可软化大便,又可减慢吸收,还可通过减 少肠激素,减少胰岛素释放及增加周围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2.3应用胰岛素的护理在抽取前认真核对医嘱,严格计 多无明显诱因,起病突然,多发生在早晨4~10时,有的可在 睡眠中发生。因此,夜班护士应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早期症 状。本组有2例在早晨起床时发现言语不清、肢体乏力、口 角歪斜、反应迟钝,行头颅CT或MRI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 2.1.2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肌力、 算所需胰岛素的剂量,一般在三角肌及臀部、大腿外侧进行。 注射部位要常改变,如多次注射同一部位,可产生皮肤硬结, 皮肤弹性等变化。如出现呼吸节律的改变(节律加深加快或 甚至溃烂,脓肿形成,更不应在有硬结或皮下脂肪萎缩的部 变慢变浅),且瞳孔不等大等,应考虑脑疝的发生;如果呼吸 位注射,以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刺入后要回抽,确认不在 ①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河南通讯作者:李培花 淇县456750 血管内方可注射。患者注射胰岛素后,护士应定时监测血糖, 静脉应用胰岛素者,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在医院的生活中,有着焦虑、抑郁、不安的情绪。但通过护 理人员的细心照顾,是可以被缓解和消除的。因此,护理人 员在照顾老年患者时,应该充分考虑、注意他们的个性、心 理特征,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他们的共性和异性, 参考文献 [11张晓华.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1.中国医疗前沿 (上半月),2009,4(3):127. 【2]姚成芹.浅谈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fJ1.中国医疗 前沿,2009,4(8):95 (收稿日期:2012—03—13)(本文编辑:李嫂) 一对其进行耐心、科学、合理的护理,就能很好缓解他们的情绪, 促进患者的康复进展[2】。 MedicaIlnnovation of China Vo1.9.No.16 Jun.2012 79— 护理园地Huliyuandi 《中国医学创新》第9卷第16期(总第226期)2012年6)1 间苯三酚干预无痛人工流产术后不良反应 观察及护理 李金莲①张水清① 【摘要】目的:探讨间苯三酚干预无痛人工流产术后不良反应及手术护理措施。方法:将笔者所在计生服务中心门诊要求无痛人工流产的 20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组在麻醉前肌注间苯三酚,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呼吸暂停、喉痉挛、心动过缓、血压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O.05)。结论:间苯三酚可以有效干预无痛人工流产术后的不良反应,是一种理想、经济、方便的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丙泊酚; 间苯三酚; 无痛人工流产 doi:lO.3969 ̄.issn.1674—4985.2012.16.050 人工流产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可解除其痉挛。本文通过应用丙泊酚和间苯三酚行无痛人工 为减轻人工流产的痛苦,临床上多用无痛人工流产术,选用 流产,探讨间苯三酚干预无痛人工流产术后不良反应的效果 丙泊酚进行静脉麻醉。丙泊酚为烷基类短效静脉,静 及其护理措施,现报道如—Fe 脉注射后迅速分布全身,20 40 s可达到睡眠状态,作用时间 1资料与方法 短,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特别适用门诊患者[1-2]0但 1.1 一般资料选择妊娠5—10周,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 是丙泊酚静脉麻醉的不良反应为给药后可产生程度不同的低 产术的门诊早孕妇女200例,年龄18 45岁,平均年龄27岁, 血压和暂时性呼吸抑制,而且不能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 均为宫内妊娠,体重40 ̄70 kg。均无呼吸、循环、神经系统 缩导致的疼痛。间苯三酚是一种非阿托品、非罂粟碱类纯平 疾病。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 滑肌解痉药,能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平滑肌,其 两组年龄、孕龄、妊娠期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最大特点是不具有抗胆碱作用,不会引起低血压、心率加快、 (尸>0.05),具有可比性。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 心律失常等症状,孙 血管功能影响极少,故常用剂量下安全,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①广东省东莞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东东莞523079 通讯作者:李金莲 2.2.4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擦洗,勤更衣;禁 例遗留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余77例均不同程度的恢复良好, 用热水袋、电毯等过热的物品;对枕骨粗隆、肩胛部、髋部、 出院后生活可以自理。 骶尾部、足跟部等易发褥疮处,皮肤护理更加精心;每日进 4体会 行足部皮肤的清洗,保持脚趾缝隙干净,防止糖尿病足的发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上比较常见,要针对脑梗死和糖 生[31。 尿病进行双重治疗,根据原发病,制定针对性的系统的护理 2.2.5预防感染温水泡脚水温不超过40℃;做好口腔护理, 计划,准确观察患者的早期症状,对病情和血糖严密观察, 避免口腔溃疡发生;保持外阴部清洁;有条件可使用翻身床 并针对患者的心理、饮食、用药、康复进行认真护理,积极 或气垫床。注意呼吸通畅、防止呼吸道感染。已有感染患者, 预防感染的发生,做好康复指导和出院教育,提高患者的生 选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配合解痉药、吸痰、吸氧、雾化吸入、 存质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缩短康复时间。 局部理疗等治疗【4】。 2.2.6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心功能良好、无出血倾向时 参考文献 应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对瘫痪肢体进行被动伸屈、按摩,促 [1】王要军.高级临床医学【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进血液循环,鼓励多下床活动,有效预防患肢废用性萎缩的 2008:283—285. 发生。 【2]童粤,杨新哲,刘德辉,等.糖尿病低血糖反应首发症状及相关 2.2.7出院指导有计划地指导培训家属做好出院后的家庭 因素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5,20(9):19. 护理和正确的功能训练方法,以及褥疮、便秘及泌尿系感染 [3】童旭英.糖尿病性脑梗死的护理体会[J】_中国l晦床医药研究杂志, 的预防及护理等。告诉患者要适当活动,合理饮食,按时服药, 2004,16(124):13197-13198 定期复查。 [41李丽君.早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糖及运动功能 3结果 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5):527—528. 本组85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8 (收稿日期:2012—03—21)(本文编辑:连胜利) —8O一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VoI.9.NO.16 JUn.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