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遥感考试重点

遥感考试重点

来源:刀刀网
遥感

名词解释

1. 遥感:是指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经过信息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解译,识别物体和现象的属性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与变化规律的理论和技术。

2. 电磁波谱:不同辐射源产生的电磁波的波长各不相同,其变化范围也很大,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成图表,就叫做电磁波谱。

3.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且有最大的发射率,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4. 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小,而透射很高的波段。

5. 数字化图像:是一种以二维数组(矩阵)形式表示的图像,该数组由对连续变化的空间图像作等间距抽样所产生的抽样点——像元(像素)组成。

6. 比值图像:通过不同波段的同名像元亮度值之间的除法运算(除数不为0),以所得的比值(商)生成的新图像。

7. 直接解译标志:在遥感图像上能直接见到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花纹等影像特征,称作直接解译标志。

8. 间接解译标志:需要通过分析、判别才能识别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存在,才能推断其性质的影像特征称为间接解译标志。

9. 构造解译:构造解译是指在遥感图像上识别、标绘和分析各种构造成分的存在标志、形态特征、分布规律、组合和交切关系及其地质成因。

10. 岩层三角面:遥感图像上最高点和与之相邻的两个最低点相连接而成的一个假想的三角形平面。是测定产状的最佳标志。

简答题

1. 遥感技术的特点

答:(一)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例:一张比例尺为1:35000的23cm*23cm的航空相片,可以反映出逾60km2的地卖弄景观实况。

(二)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例:RapidEye卫星对地重访周期为1天,灾害监测星座DMC重放周期可缩短24h以内,气象卫星重访周期更短,几个小时即可覆盖全球。

(三)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例:可采用可见光或红外线探测物体,亦可采用微波全天候的对地观测。

(四)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例:遥感已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农业估产,资源勘查,地址探测,环境保护和灾害评估等领域。此外遥感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还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2. 普朗克定律

答:⑴.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只有一个最大值 ⑵.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相交 ⑶.随黑体温度的升高,光谱辐射通量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3. 什么是被动遥感?什么是主动遥感?

答:被动遥感:指在遥感探测时,探测仪器获取和记录目标物体自身发射或反射来自自然辐射源的电磁波信号的遥感系统。即系统本身不具有辐射源。

主动遥感:指从遥感台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 4. 什么是反射波谱?什么是发射波谱?

答:地物反射波谱: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发射波谱:用曲线表示某物体的辐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此曲线称为该物体的发射波谱。 5. 地物波谱的时空效应

答:地物波谱不仅受其自身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的影响,还受其所在地理空间位置、岩性、地质结构等环境背景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地物波谱具有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

时间效应:指同一地点的同一地物,其波谱特征随时间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由于时间推移而导致的地物电磁波谱特征的变化,称为地物波谱的时间效应。

空间效应:指在同一时间同一类地物,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波谱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这种由于空间位置不同而导致同类地物波谱特征的变化,称为地谱特征的空间效应。 6. 三原色,三基色

答: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有其余两种颜色混合

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称为三原色,即红、绿、蓝。 7. 遥感图像特性参数

答:1、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2.波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辐射分辨率(辐射灵敏度):指遥感器探测元件在接收波谱 辐射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4.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8. 水体(白天冷色调,晚上暖色调)的原因。

答:水的比热大,又能通过对流使表面和内部温度较快的均匀一化,与岩石和土壤相比,表面温度白天低而夜间高,所以水在白天热图像上为“冷色调”,在夜间热图像上为“暖色调”。

雷达图像的特性(几何特征)和遥感图像的特征(旋转,越近的会压缩)

答:1.斜距图像的比例失真

2.透视收缩:所有面对雷达的斜坡,其雷达影像 长度都比实际长度短

3.顶底位移

4.雷达视差与立体观察:当雷达沿两条不同轨道观察高于地面的同一目标上,不同的起伏位移会造成图像视差

5.雷达阴影

10. 确定背斜与向斜构造的遥感标志

答:⒈岩层三角面的产状标志:背斜构造两翼岩层三角面 端指向相对,向斜构造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背。

2.转折端标志:背斜构造具有外倾转折端及撒开状水系,河流在通过背斜转折端时多呈绕行的弧形弯曲形态;向斜构造具有内倾转折端及收敛状水系

3.横切褶皱轴的河谷地带的地层条带的形态标志:当河流横切背斜构造核部时,岩层条带呈纺锤形;当河流横切向斜构造核部时,岩层条带呈哑铃形。

4.褶皱内部节理、裂隙的组合模式的标志:背斜构造核部多形成纵向或横向张节理,两翼形成扭性节理(“X”型剪切节理)。向斜构造核部发育扭性节理、两翼发育横张节理。 11:隐伏构造的影像特征和解译方法

答:隐伏构造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掩盖,或隐伏在表层基岩下面地质构造。

影像特征:1)松散沉积物下的隐伏断裂大多都以色调、地形、植物等标志的面状或线状影像特征显示。

2)松散沉积物下的隐伏褶皱构造在影像上常以色调、水系和微地貌显示,在色调上以不同的色、形显示。

3)松散沉积物下的隐伏断块和岩块在遥感影像上以多边形或环状线性呈现,这些线性也可以色调的差异显示。

4)基岩区的隐伏构造发生在山区,以线性和环状影像反映,它与基岩区本身的影像特征往往叠加在一起。 论述题

1. 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影响

答:1)大气散射作用:a:瑞利散射 b:米氏散射 c:无选择性散射 2)大气吸收作用: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大气成分是O₂、H₂O、CO₂

及O₃。水是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大气成分,主要吸收带

0.7-3.0µ

m;氧主要吸收波长小于0.2µm的太阳辐射能量;臭氧含量很少,但吸收能力也很强,在0.2-0.36µm有一个强吸收带,0.6µm也有一个;CO₂吸收作用主要在红外区。

3) 大气反射作用:即电磁波传播过程中,若通过两种介质的交界面,还会出现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取决于云量,而且各波段均受到影响。

4) 大气折射作用:电磁波穿过大气层时,除发生吸收和散射之外,还会出现传播方向的改变,即发生折射。大气折射率与大气密度相关,密度越大折射率越高。

5) 大气窗口:即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小而透射很强的波段。

2. 植物的波谱曲线 答:P25。

3. 什么是中心投影,导致象点位移? 答:P44。

4. 标准的隐伏构造发生在山区假彩色合成 5. 三大岩类的解译标志 答:岩浆岩的解译:

几何形态:比较规则的平面几何形态,缺少层状的影像特征;具有放射状或环状的水系特征; 主要标志是:

①在图像上岩浆岩体具有比较规则的平面几何形态,常成圆、椭圆、透镜状、脉状等。

②除少数熔岩外,岩浆岩多数缺少层理影像特征。③在遥感图像上出露规模较大的侵入岩,常具环状、放射状等类型的水系,节理或岩脉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