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名词解释
1、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
2、 对外贸易额是指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对外货物贸易值与服务贸易值相加之和。
3、 对外贸易差额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4、 广义的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服务在一国总进出口贸易或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5、 狭义的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本身的结构比较,可分为对外货物贸易结构与对外服务贸易结构。
6、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地及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地。
7、 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是指世界各洲、各国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8、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或国际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9、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进行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领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表现。
10、 企业全球竞争战略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某个产业里寻求一个持久的有利竞争地位的指导思想和经营策略。
11、 对外贸易是一国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12、 超保护贸易是指国家以补贴、倾销等方式扩大出口,以关税和非关税措施进口,垄断国内市场,争夺世界市场,追求贸易顺差,是带有进攻和垄断性质的贸易保护。
13、 贸易自由化是指国家之间通过多边或双边的贸易条约与协定,削减关税壁垒,抑制非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障碍与歧视,促进世界货物和服务的交换与生产。
14、 战略性贸易是指国家从战略高度,运用关税、出口补贴等措施,对现有或潜在的战略性部门、产业进行支持和资助,使其取得竞争优势,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国民福利的目标。
15、 国际贸易条约是国际条约中的一种契约性条约,又称“商约”,泛指国家间在经济贸易关系方面规定相互权利义务的各种书面协议的总称。
16、 国际贸易协定是指缔约国为调整贸易关系而达成的书面协议。
17、 最惠国待遇条款是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一切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给予对方。
18、 国民待遇条款,是指一个国家对外国自然人或法人在某些事项上给予不低于本国
自然人或法人的待遇。
19、 国际商品协定是指某些初级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间为了稳定该项产品的经济收益、保证供销稳定和促使其发展等目的所缔结的间的多边书面文件。
20、 经济外交包含两个实质性内容:其一,它是由国家或其代表机构与人员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制定和进行的对外交往的行为。其二,它是由国家或其代表机构与人员以本国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战略目标,或追求经济以外的利益,制定和进行的对外交往的行为。
21、 出口信贷是一种国际信贷方式,是世界各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大型设备的出口,加强国际竞争能力,由该国的出口信贷机构通过直接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或者通过担保、保险或给予其满足国外进口商对本国出口商支付贷款需要的一种融资方式。
22、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性保险,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鼓励银行为本国企业出口提供信贷,降低其信贷风险;或者保证出口厂商因出口所受的损失,绝大部分能得到补偿,使本国出口商在世界市场上与他国出口商处于同等竞争地位。
23、 出口补贴:为了扩大出口,或公共机构对出口厂商提供的财政资助就是出口补贴。
24、 商品倾销就是出口厂商以低于该商品国内市场出售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出售商品,其目的是打开市场,战胜竞争对手,扩大销售或垄断市场。
25、 外汇倾销是指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以扩大出口的措施。
26、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其关境以外划出的一定范围内,建筑或扩建码头、仓库、厂房等基础设施和实行免除关税等优惠待遇,吸引外国企业从事贸易与出口加工工业等业务活动的区域。
27、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进出一国关税境域时,由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
28、 海关是设在关税境域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是贯彻执行本国有关进出口、法令和规章的重要工具。
29、 进口关税是指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进入关境时,根据海关税则向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税收。
30、 出口关税是指出口国家的海关对本国产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收,由出口商缴纳。
31、 财政关税又称收入关税,是指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32、 保护关税是指以保护本国工业或农业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33、 普通关税是指对与本国没有签署贸易或经济互惠等友好协定的国家原产的货物征收的非优惠性关税。
34、 优惠关税是指对来自特定国家的进口货物在关税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其税率低于
普通关税。
35、 特惠税是指给予来自特定国家的进口货物的排他性的优惠关税,其他国家不得根据最惠国待遇条款要求享受这种优惠关税。
36、 普遍优惠制是发达国家对进口原产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半制成品和某些初级产品给予降低或取消进口关税待遇的一种关税优惠。
37、 普惠制的三个原则:1、普遍性原则。2、非歧视原则。3、非互惠原则。
38、 附加关税是指海关对进出口商品除征收科目表列出的关税外,再加征额外的关税。
39、 反倾销税是为了抵制外国商品倾销进口,保护国内相关产业而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即在倾销商品进口时除征收进口关税外,再征收反倾销税。
40、 反补贴税是指为抵消进口商品出现禁止性补贴或因可诉补贴对产业构成伤害而征收的关税。
41、 海关税则又称关税税则,是一国对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和对进出口的应税与免税商品加以系统分类的一览表。
42、 关税配额是对一定数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数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
43、 关税名义保护率是指对一商品由于实行关税保护而引起的国内市场价格超过国
际市场价格的部分与国际市场价格的百分比。
44、 关税有效保护率是指一种加工产品在关税结构作用下带来的增加值与其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加工增加值的百分比。
45、 进出口非关税壁垒是指各国除了关税以外用于进出口的措施。
46、 进口配额制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
47、 “自愿”出口配额制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愿”规定某一时期内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48、 进口许可证制是指进口国家规定,某些商品必须事先领取许可证,才可进口,否则一律不准进口。
49、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来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价的一种制度。
50、 进口最低限价制就是一国规定某种进口商品的最低价格,凡进口货价低于规定的最低价格,则征收进口附加税或禁止进口,以达到低价商品进口的目的。
51、 歧视性采购是指通过立法,优先采购国内企业的商品,构成了对别国厂商的歧视。
52、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各国为保证其进口商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而设立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
53、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各国为了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自然环境,对进出口的农、畜、水产品等初级产品,以及制成品,甚至服务,采用或实施必要的卫生及环保措施。
54、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发明、成果和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也就是人们对自己通过脑力活动创造出来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权利。
55、 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等权利。
56、 商标是一企业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商品或服务区分开的标记或标记组合。
57、 地理标识是指识别一货物来源于一成员领土或该领土内一地区或地方的标识,该货物的特定数量、声誉或其他特定性主要归因于其地理来源。
58、 所哟技术领域的任何发明,无论是产品还是方法,只要它们具有新颖性、包括发明性步骤,并可供工业应用都可授予专利。
59、 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是指与贸易有关的某些知识产权拥有者转让其使用权并收取报酬的行为。
60、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家之间服务的交换,表现为国家之间服务的提供与消费。
61、 国际服务贸易壁垒是指一国对外国服务生产者的服务提供或销售所设置的起障碍作用的措施。
62、 国际投资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国际经济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比国内更高的经济效益。
63、 出口管制是指出口国通过各种经济和行政措施,对本国出口贸易进行管制的行为。
、 多边出口管制是指多个国家,通过一定的方式建立国际性的多边出口管制机构,商讨和编制多边出口管制货单的出口管制国别,规定出口管制的办法等,以协调彼此的出口管制和措施,达到共同的政治和经济目的。
65、 贸易制裁是经济制裁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经济制裁,即是有意识地采取或行为,如不给或减少经济缓助,禁止向一国输出商品、技术或资本,对一国实行贸易制裁的禁运等。
66、 商业贿赂是指市场交易的经营主体,在经营交易过程中,采取秘密手段向交易对方的单位或对交易业务有决定影响的人提供报酬或其他好处,以促成业务交易,挤掉别的竞争对手,从而占领市场的行为。
67、 国际商业贿赂:向外国提供金钱、贵重物品等其他好处、承诺和利益,以换取外国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谋取商业利益和回报。
68、 联合抵制是指采取共同行动,阻止或者妨碍其他国家与之从事贸易往来的企业进
行贸易,使该企业受到损失或者放弃商业机会。
69、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或区域之间的国家和政治实体通过书面文件,逐步实现彼此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行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相互间的经济与发展,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而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并相应建立超国家的组织机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