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原子的结构教案

原子的结构教案

来源:刀刀网


《原子的结构》讲课教案

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

11级1班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设计思路]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利用科学探究的教学实施和评价办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同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循善诱,全面提升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地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和为解决化学计算打下基础。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学生分析]

本课题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以下途径突破难点 : 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为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一定的空间。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思维,逐步养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及未知领域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物质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学生活动→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拓展思维。

[教学媒体]

(1) 教师用具: 多媒体、教材 (2) 学生用具:教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

情景设计(使用问题情景,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铺垫,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上节课我们学习过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关于分子和原子,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有新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 学生兴趣被激发,进入状态)可能的问题有: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点;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③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大。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是不可分的,究竟原子能不能再分? 4.原子是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5.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 6.如何去称量分子和原子的质量? 7.原子到底有多大?

引入新课 (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热情,顺其自然,引入新课)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分子和原子的问题,可见大家有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在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板书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过渡 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 原子的构成。 板书 一、原子的构成

学生活动 让学生阅读课本 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利用学生现有资料) 多媒体 (直观且可保留)打出下列讨论题: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了资料,讨论题一抛出,学生迫不及待想解决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内容,随后小组之间展开激烈争论。教师可以巡视学生阅读情况并适时参与他们的讨论,学生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学生中有很多正确或者错误观点让他们产生冲撞,这样获得的知识会更牢固) 课前安排几名同学扮演原子,给大家进行动画演示。 小结 (交流结束,学生急需一个结果展示)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

质子(+)

中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 ;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 =电子数

质量关系: m(原子)=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 解释: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具有中子,其中,氢原子没有中子,注意看教材中的表格。

史料佐证 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有兴

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网上搜索。

板书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分析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个电子绕氢原子核在核外巨大的空间里做高速运

动。在具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四如何运动的呢?马路上的车向着四面八方行进,但是我们有交通规则,右侧通行,大家一定注意要遵守交通规则!那小小的原子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则呢?

动画演示 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分析 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运动有固定的轨道,但是它们有经常出现的区

域,我们把这些区域成为电子层,已知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分层运动,也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电子层的问题。

4

下面我们做一些这节课的习题:

练习题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是实心球体 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2.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48 B.26 C.22 D.4

3.已知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氢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每个氧原子的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则1个水分子里有( )个质子,( )个原子核,( )个电子,整个水分子(填“显”或“不显” )( )电性。 答案:1.B 2.C 3.10 3 10 不显

请主动想讲解的同学给大家做出答案并解释,教师补充解释。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原子的构成,认识了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现在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需要注意有一个原子很特殊,我们要给予特殊关注,它就是氢原子,因为氢原子没有中子,因此,我们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我们简单了解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格列夫式的化学世界旅游,继续探讨原子的质量,请同学们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欢迎下节课多多提出问题。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

核外电子(负电)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

质子(正电荷)

原子核(正电) 中子不带电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 ;

5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 =电子数

质量关系: m(原子)=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