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

来源:刀刀网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

一、直接导入。直接导入就是用三言两语直接阐述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交代本节课的研究任务、研究程序。这种导入法的优点是开门见山,教师简捷明快地讲述和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利用旧知识导入。利用旧知识导入是以学生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引出新的教学课题,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复、提问以及做题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支点,用旧知识搭桥过渡的导入方法。成功运用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既巩固旧知,又为新知识做铺垫。

三、用生动的实例创设情景导入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这样就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研究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境界。例如:在“相遇问题”教学时,先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一个在左侧,一个在右侧,两人相互有一定的距离,老师喊“齐步走”,两个同学同时相对而走,当走到两人相遇时,老师喊“立定”。这时老师说:“这两个同学怎么了?”“他们相遇了。”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相遇问题。这样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掌握知识,同时能激起研究兴趣。

四、故事导入。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聚精会神讲故事的同时进入研究状态,主动参与研究活动。例如:在教9的认识时,这是一年级的研究内容,从故事导入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适合。师: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名字叫“大白兔采蘑菇”:有一天,天气非常晴朗,兔妈妈带领他的两个孩子上山采蘑菇,采回多少个呢?(出示蘑菇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接着XXX给孩子出了一道题;谁能把这9个蘑菇分成两堆?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快速分了起来,有的分成3和6、2和7、4和5……)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五、提出问题导入。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设疑作为研究的先导,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性。

六、游戏导入法。当代教育家XXX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统统的教育带有乐趣。”游戏是儿童爱好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体现“课堂讲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研究氛围”的新课程理念,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经由过程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或进行一些别出新栽的小比赛,融知识、趣味、头脑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讲授氛围中积极介入到新课的研究中来。

总之,课堂讲授的技巧多种多样,在具体的讲授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形选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课堂讲授达到最有效。

导入新课是课堂讲授结构中的重要节环,更是一门艺术。巧妙的导课能先声夺人、令人着迷,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同时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动机,引发探究知识的兴趣,沟通知识的新旧领域,加速旧技能的迁徙,新技能的形成,为一堂课的胜利铺下基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小学数学讲授中,若何导入新课?这是每位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首当其冲而又不可躲避的问题。下面简要浅谈小学数学的导课方法。

一、导课的基本要求

胜利的导课,首先取决于美满的导课设想,因而,导课设想要注意以下基本要求。1、导课要注意迁徙性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意志、情绪、兴趣等是决定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重要因素。在研究过程中,可利用的共同因素越多,清晰度越大,正迁徙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原有的认知结构、意志、情绪、兴趣的可利用率直接影响着学生研究的胜任力和积极性。因而,导课设想要注意迁徙性,既要强化正迁徙,又要防止负迁徙,提高学生研究的胜任力和迁徙能力,促使学生研究积极性、研究动机的保持和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2、导课要注意启发性

当代教育家XXX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义是: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表达而表达不出的积极思维状况中,教师才给于启发,教师“举一”,学生“反三”。要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讲授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对学生进行启发,但首先要有启发性的情境。XXX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千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因而,导课设想要有启发性,要创设一定程度的思维上的矛盾冲突,即从旧知到新知的问题设想要具有一定的坡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况,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

3、导课要注意多变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即使采用不一般的导课方法,如果长期一成不变,也将使学生久而生厌,而只有教法多变,才能使学生兴趣常在。因此,导课设计要注意多变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牲特征,不同的研究基础,不同的教材特点,采取不同的导课方法。4、导课要注意针对性

导课似架设在“旧知”与“新知”这两个“桥墩”上的一座“桥梁”,又似铺筑在“旧知”与“新知”间的一个“阶梯”。这架桥筑阶的目的是接通“旧知”与“新知”领域,使学生迅速地跨进一个

新知的境界。因此,导课设计要有针对性,必须扎根在学生基础、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之上,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不同教材、不同时间,选择适当的方法。

5、导课设计要注意趣味性

没有兴趣的强迫性讲授,势必会抹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古人说:“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这就是说,人如果心情不安,没有兴趣,研究就没有什么成效。学生只有对研究产生兴趣,才干自觉主动地去研究。也只有研究内容、讲授方法有趣味性,才干使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对研究的“兴趣”变为以“苦”为“乐”的“志趣”。因而,导课设想要注意趣味性,力求以新奇的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形成爱好研究的倾向,产生求知的欲望,成为求知的动力。

6、导课要注意新颖性

新颖且具有创新的事物是每个学生希望得到的,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愿望驱使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创造性的设计出一些新颖的事物,将其引入到导课设计中去。哪如何才能想出新事物来呢?哪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来设计导课,例如,在教学除法试商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学会如下题该如何解答〔括号里最大能

填几如:()×5<31,6×()<55=,这些题该如何呈现给学生,这也就是我们该设计的地方,该创新的地方。可采用做课件的形式将这些题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设计成创关的形式,做成各种各样的门,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大门就自动打开,算创过一关。这样设计后,学生会积极参与的活动中来,将他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来。

二、导课方法的常见形式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一节课的导课方法对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却有其常见的形式。1、谈话导入

谈话导课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的语言特点,用充满激情或富有启发性的一段评议或一种问题情境,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研究情感,启发思维,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心理状态。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新课的研究之中。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可编拟导言导入新课:“一本日历,过了一天撕下一页,一天也就是一日。(板书:日)如果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少时间?(生答后,板书:月)一本日历,到撕下最后一页,要经过多少时间?(生答后,板书:年)”谈话结束后,揭示课题,点明研究内容,进入新课的研究。

2、事例导入

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或故事)唤起学生注意,然后在事例中设疑引入。如讲授第十一册98页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待学生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列出30÷(30÷10+30÷15)后,为了让学生理解单位“1”,可这样导入下一部份内容。“昨天有一位同学拿着这道题去考老师,可是他把这道题中的30千米这个条件去掉了,但老师很快地把题解答了,成效完全相符。里面有什么决窍呢?”学生互相猜测着,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3、改错导入

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某部分易忽略的知识,故意设置不符合实际的答案加深学生印象。在讲授小数四舍五入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有一位同学在解“一位同学到菜场买青菜49.2千克,每千克价钱是0.92元,付菜款多少钱?”解题时,得出的答案是45.2元,被老师打错了,请同学们看看错在哪儿?

4、疑问导入

直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去解决,然后产生疑问,此时可适时抓着契机导入。如教学分数意义时,可让学生吃苹果“4个同学吃3个苹果,每人得几个?”学生嘀咕着一

个也得不到,有的说拿刀来划:怎样吃呢?本节课我们利用数学知识——分数来解决。5、提示主题型导入

直接点题,直接说明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如小数乘法简便运算可这样导入;同学们已学了整数乘法中的简便运算,目前我们来研究小数乘法中的简便运算,看看它与整数乘法中的简便运算是否相同。

6、探究导入

这种方法在已学过知识的基础上从另一角度进行探究,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如研究反比例关系时,可这样导入:正比例关系中,相关联的量是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但比值不变。那么,我们来研究一下一个扩大另一个缩小(或一个缩小另一个扩大)又会是什么情况呢?这样,学生会沿着这条设定的思维路线走下去。

7、类推联系导入

是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导课,在求梯形面积时,可这样导:同学们学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你能利用类似的方法把梯形面积推导出来吗?这样,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8、直观型导入式 8、直观型导入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