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给人的真实的主体感受
——小说《妻妾成群》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比较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中文0812 姓名:简丽芬 学号:2008510043
中篇小说《妻妾成群》问世于19年底,它是苏童的成名作,也是“新历史小说”最精致的作品之一。两年后,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把《妻妾成群》搬上银幕,更名为《大红灯笼高高挂》。认真地看了小说和电影,不禁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电影中那些增删了的情节。细细地琢磨着,体会着其中的不同韵味。
一.影片中通过 “点灯”等一系列形式化的东西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原本在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微妙关系减少了主体的感受性。
首先《大红灯笼高高挂》单从字面上就看到了它和《妻妾成群》的最大不同是电影中增加了象征意义非常明确的“灯笼”意象,点灯——灭灯——封灯的程式代表着权利的施用与对人的精神控制,在陈府获得点灯以及相应的捶脚和点菜的机会,便意味着受宠和得到尊重。这一意象更加具有可视性及符合电影的特性,并且还有着符号化的欲望与文化深层含义,但是,由点灯的程式构成了完全外化的权利施演方式,使得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微妙关系减少了主体的感受性。
电影中陈家大宅院里最能引起观众视觉冲击的莫过于那一排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大红灯笼是封建势力的“物象”代表,它体现着封建代表人物的意志,冷色和暖色的强烈反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影响,发人深思。特别是点灯人那娴熟的动作和那点灯灭灯时的声音,无不透露着这座大宅院的封建悲剧性色彩,“祖上传下的规矩”这句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正是对此做最好的解释。而围绕着点灯——灭灯——封灯,就预示着颂莲在陈家的地位逐渐变得无足轻重,甚至到最后被“打入冷宫”的悲剧命运。在空间上,张艺谋拍出了一个森严的,封闭的,阴冷的空间环境,观众仅从那画面就能感受到压抑,甚至沉重的死亡气息,一群女性在一个绝对封闭的空间内生存的状态,疯狂与死亡已经是必然的结局。影片就是通过这样“大刀阔斧”的视觉感受把观众一路引向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一切都变得很直观、很立体化。
而小说中却没有灯笼这个意象,那么小说应该怎样来表现它的悲剧色彩呢?作者很高明的运用他那优雅从容、纯净如水的叙事手法,把故事讲得温婉凄迷,顺势流畅。清雅而富有江南情调的着笔更是勾勒了一幅静谧、灰暗,有如江南水乡白墙灰瓦的水墨画。小说的叙事写得更加完整,如颂莲刚到陈家的时候,下人雁儿以为她是陈家的哪个穷亲戚,因而对颂莲的态度很不好,而影片中,只因为听到管家叫她四太太,雁儿就摆出一副很讨厌她的样子。雁儿如果因为颂莲只是陈家的穷亲戚就讨厌她和因为四太太的缘故才讨厌她,那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说明了她的势力,后者则说明她的嫉妒和“想作太太”的痴梦。通过这一细节,我们就能感受到颂莲刚来到陈家,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今后所处环境的艰难了。而后面又详细地交代了颂莲父亲是如何死的,她继母是怎样让她嫁人的。影片中只用了几句话就带过了,少了一种读者探求前因后果的过程。所以小说就比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能够通过叙事来体会到主人公的悲喜。
其次是梅珊的死,小说中叙述梅珊的死并没有牵涉到颂莲,而《大红灯笼
高高挂》颂莲却是害死梅珊的间接凶手,她因为喝醉酒而吐露出梅珊和医生私通的事情,这种处理与雁儿的死的处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颂莲也是害死雁儿的间接凶手,甚至可以说是直接凶手,她没想过要去害死别人,可她却害死了两个女人,特别是梅珊,一个她并不憎恨的女人,这说明在这种压抑的让人窒息的生存环境下,颂莲已经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她由一个善良的知识女性被逼为一个凶手,最后逼为一个疯子,这种借颂莲之口害梅珊死亡更加剧了故事本身的悲剧色彩,让人失去自我,失去生命,环境、封建已经让人崩溃、疯狂、走向死亡,颂莲的无心害死了梅珊,成全了卓云,这是她最不想要的结果。她在断送梅珊生命的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命运。影片把这一情节渲染得更具故事性和戏剧性,给观众以最直接的感受,少了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最后是小说中还有很多的情节在影片中被删去了,如二太太卓云和三太太梅珊她们孩子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出来的就是她们之间的内在矛盾。还有陈佐千五十大寿时,颂莲与其的冲突,这里就为她后来受冷落、在陈家的地位渐渐地微不足道,被冷落埋下了伏笔。以及后面寒秋时节在后院里烧树叶引发的一系列矛盾。这些在影片中难以表现的情节,在小说里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琐事”引发了几位妻妾之间的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加剧了小说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使小说更具可读性。
二.小说通过细腻精微的文字来刻画主人公,比影片中通过表情、服装展现来得更生动、更微妙。
作者在以颂莲为单一视点来叙事的时候,充分展示了他那种非常细腻精微的文字魅力。他极善于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在生存景象的透视中融入深邃的人性力量,并在人物的活动与心理中设置种种精确传神且又富有神秘性的多义隐喻,由此而使作品具有了超越客观层面的主体精神向度,而这些内容都巧妙地编入了颂莲的内心世界之中,也更加丰富了她作为知识女性而区别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写颂莲从梦中醒来,她发现“窗子也一如梦中半掩着,从室外穿来的空气新鲜清冽,但颂莲辨别了窗户上雁儿残存的死亡气息。下雪了,世界就剩下一半了;另外一半看不见了,它被静静地抹去,也许这就是一场不彻底的死亡。颂莲想我为什么死到一半又停止了呢,真让人奇怪;另外的一半在哪里?”作品中始终充斥着这种浓重的死亡气息,神秘莫测的死人井成为恐怖的源泉,里面藏着家族几代人的罪恶,而对这恐怖和罪恶惧怕的探寻更加重了森森然的鬼气,在小说的字里行间都透射出一种令人心惊的主观感受,也就是对于人的生存世界的普遍化的警觉与疑惑。
而电影因为其本身的特点,不能有太多的心理描写,因而显得没那么生动传神、也缺乏了主体的精神向度。而只能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周遭环境中的色彩对比和声音效果来表现。
小说电影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评价,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方法来表现主题,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创作者都会以最终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来采取必要地手法。通过小说《妻妾成群》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对比,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看法,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小说这一文本给人的综合感受。总觉得看书的话就能离主人公更近些,离主人公的心更近些。细细地品味那些入微的心理描写,似乎觉得自己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心情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起伏跌宕。而那些用文字描绘出来的环境、氛围,更是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感受,文字中间,多了我们的主观感受,让阅读的过程变得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