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 l■ 探地雷达在道路地下空洞探测中的应用 葛志广 宋俊杰1 (1.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100083: 2.教育部“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介绍了探地雷达工作原理,地下空洞的物性特征,并以实例阐述了该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了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空洞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探地雷达 电磁波空洞 中图分类号:04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914X(2010)09 0288—01 1探地叠达工作原理 探地雷达是一种使用高频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的无损探测仪器。由 一个天线发射高频宽带电磁波,另一个天线接收来自地下介质界面的反射波, 通过雷达主机精确地记录下反射回波的时间、相位、振幅、波长等特征。由 于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 性质及几何形态而变化,因此通过对探地雷达图像的处理、分析,可推断异 常体的位置、埋深及空间形态。 2地下空洞的物性特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公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公路的 施工质量和运行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通常,路面结构层由面层,基层,垫层等组成。…面层材料一般为沥 青,基层材料为无机材料,垫层为粘土 空洞一般出现在桥涵两侧和基层与 垫层之间。而介电常数是研究路面材料性能的最重要参数之一。表1给出常 见路面材料介电常数的实部和虚部范围值。 表1常见路面材料介电常数的实部和虚部范围值【。 路面材料 舟电常数 实部 虚部 空气 .0 001 球 81 -0 5 沥青 4 5--6 .0 0 35 千熏性塾鼷 <S 0 20 湿囊性基层 >I 2 .0 80 涅牯士 >20 1 S0 图1探地雷达探测图像 图2 开挖验证的地下空洞 288 j科技博览 道路地下存在空洞,可引起明显的介电性差异,为探地雷达探测工作 提供了前提条件。通常,空洞较之周围介质的电阻率值高,相对介电常数小, 电磁波传播速度高,电磁波强度衰减较慢。含水空洞表现为低电阻率特征,相 对介电常数较大,电磁波传播速度较低,电磁波强度衰减较快,当空洞塌陷 后,在洞内形成破碎,疏松的堆积物,与周围介质的导电性,介电常数及地 震波传播及衰减特性同样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3应用实倒 本次探地雷达探测道路区段,地下土层主要为卵石堆积物,由于前期 多次进行暗挖施工,且地下水发育,易形成空洞。 本次探测工作,采用美国GSSI公司研发的SIR一20型探地雷达。天线 主频:IOOMHz。仪器参数:分辨率为5ps,记录长度为150ns,输出数据格式 为8位,扫描样点数为512个,扫描速率范围为64扫描/秒,增益范围为一 20 ̄+lOOdB可调,滤波高通为25MHz、低通为200删Z。 数据采集过程中,发现异常均打下标记,记录现场位置。在室内将野 外测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数据处理采用美国GSSI公司专门研发的地质雷 达数据处理软件RADAN6.0,进行了数据编辑、能量均衡、数字滤波、偏移处 理,展后输出探地雷达时间剖面图。 本区段道路,结构层为18cm路厩沥青、40cm灰石路基、30cm灰土层。通 常根据雷达反射同相轴的变化来判断地下空洞。探地雷达剖面,纵轴显示时 间,横轴显示道路位置。探地雷达图像显示,在975 ̄985m区段出现异常。纵 轴25 ̄50ns段出现强反射波,回波能量明显增强,80~120ns出现双曲线反 射波(图1)。白色圆圈区为异常区域。依据探地雷达图像,推测本区段存在 较大规模的空洞。 在道路实际位置圈定异常区域,钻孔验证时,出现钻头下坠,经测 量,钻孔下方有空洞6m深,该洞由于不断的内部塌陷,直径约为3m,洞内没 有任何结构和管线,全部是由松散的沙粒和卵石组成,洞的上方距离地面已 经只有50cm(图2),非常危险。工作人员对洞口进行了扩宽,共管注了约12m 的混凝土,随后进行沥青面层摊铺,再开展探地雷达复测,确认道路安全后, 恢复了交通正常通行。 开挖验证的地下空洞,证明了探地雷达探测道路地下空洞具有良好效 果。 结语 道路地下空洞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特点,已成为道路 能否安全运行的主要隐患,易引发重大交通事故。地下空洞的探测工作已 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探地雷达技术特点:仪器简便、工作效率高、 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探测剖面连续、效果明显、对场地和目标无 破坏性。 因此,采用探地雷达技术,对城市主干道路,在不破坏路面和影响交 通的情况下进行快速无损探测,对保证城市道路和市政基本设施的顺利、安 全运营,保证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维护城市的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 参考文献 [1]粟毅,黄春琳,雷文太.探地雷达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6. [2]耿玉玲,贾学民等.公路路面无损检测中的探她雷达技术研究.地震 出版社.2007. [3]崔攀.地质雷达在市政道路地下空洞探测中的应用.科技促进发展. 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