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上海历史

上海历史

来源:刀刀网


“申”、“沪”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上海建城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上海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开辟为“通商”口岸。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主要据点。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获得,开始新生。

历史性变革

上海的揭开了上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旧上海,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上海人民以强烈的进取精神,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使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地理位置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气候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04年,全年平均气温18.1℃,日照1929.6小时,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5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

土地面积

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积仅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的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10个县划归上海,使上海市的辖区范围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几乎是初期的10倍。2004年末,上海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其中区域面积5299.29平方公里,县域面积1041.21平方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水文

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扬河、淀浦河等。黄浦江源自太湖,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与江、浙交界的西部洼地,最大湖泊为淀山湖,面积为62平方公里。

地势

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

行政区划

初期,上海共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

至2003年末,上海共有18个区、1个县,共118个镇,3个乡,100个事处,3293个居民委员会和1991个村民委员会。

黄浦区 面积 12平方千米,人口 62万。邮政编码200001。区驻延安东路300号。

卢湾区 面积 8平方千米,人口 33万。邮政编码200020。区驻重庆南路139号。

徐汇区 面积 55平方千米,人口 万。邮政编码200030。区驻漕溪北路336号。

长宁区 面积 38平方千米,人口 62万。邮政编码200050。区驻愚园路1320号。

静安区 面积 8平方千米,人口 32万。邮政编码200040。区驻常德路370号。

普陀区 面积 55平方千米,人口 85万。邮政编码200333。区驻大渡河路1668号。

闸北区 面积 29平方千米,人口 71万。邮政编码200070。区驻大统路480号。

虹口区 面积 23平方千米,人口 79万。邮政编码200080。区驻虹镇老街。

杨浦区 面积 61平方千米,人口108万。邮政编码200082。区驻江浦路549号。

闵行区 面积 372平方千米,人口 75万。邮政编码201100。区驻莘庄镇沪闵路6258号。

宝山区 面积 415平方千米,人口 85万。邮政编码201900。区驻密山路5号。

嘉定区 面积 459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800。区驻博乐南路111号。

浦东新区 面积 523平方千米,人口177万。邮政编码200135。区驻世纪大道2001号。

金山区 面积 586平方千米,人口 53万。邮政编码201540。区驻金山大道2000号。

松江区 面积 605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600。区驻园中路1号。

青浦区 面积 676平方千米,人口 46万。邮政编码201700。区驻公园路100号。

南汇区 面积 688平方千米,人口 70万。邮政编码201300。区驻惠南镇人民东路3252号。

奉贤区 面积 687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400。区驻南桥镇中路。

崇明县 面积1041平方千米,人口 万。邮政编码202150。县驻城桥镇人民路68号。 人口

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和外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上海人口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上海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至1949年时,上海人口为520万,2005年11月1日零时,上海市常住人口为1778万人,与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万人,增长8.35%;年平均增加27.4万人,年平均增长1.6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为438万人,占24.63%。。

人口自然变动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1995年常住人口的出生数为12.39万人,出生率为7.04‰;死亡人口为10.7万人,死亡率为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6‰。其中,本市户籍人口的出生率为6.08‰;死亡率为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6‰,连续第13年保持负增长。

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3万人,占总人口的50.22%;女性为885万人,占总人口的49.78%。性别比为100.90(以女性为100)。

领跑时尚——近代上海交通工具之变迁

邢建榕 1 一、英国作家被独轮车吸引住了,, 在英国作家描写上海的一部历史小说中,男主角丹顿1903年来上海淘金时,一上岸就被一辆独轮车吸引住了。他从未见过这样子的车,连连发问:“它叫什么?他们用这个来载人?”来接他的人回答:“那叫独轮车。说来令人难以相信,我亲眼看到乘坐十二个人的大独轮车。”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远。这两种交通工具也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因重心较高,不易掌握。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人,分坐两边。据1874年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独轮车3000辆,简直是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视的“出租车队”。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轮车遂趋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 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大概认为有损面子,是决不肯坐独轮车的。他们出出入入,均乘坐轿子,而且比阔斗富,把一顶轿子弄得花样百出。新娘出嫁,所坐花轿有红绿二色,绣有“凤穿牡丹”“福禄鸳鸯”的轿帘;闺秀淑女乘坐的轿子,顶垂缨络,旁嵌玻璃,谓之“撑阳轿”;一般市民如郎中或私塾先生,只坐普通的蓝布小轿;而官场中人,轿子的等级式样却马虎不得,不能越雷池半步,上海道坐的是八抬八杠的绿泥金顶大轿,

知县只能用四人抬的红漆朱顶蓝泥轿了。 二、西式马车与东洋黄包车 随着上海租界外国侨民的增多,式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每当夕阳西下,一辆辆马车出游兜风,沿俗称大马路的外滩南京路一直到静安寺一带,招摇而过,引人注目。稍后,上海一些有钱人不甘寂寞,也开始置备马车,其漂亮豪华,比之外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官绅富商、公子王孙、闺阁千金、青楼女子出门无不以马车代步。驾车出游,成为一种时髦,尤以三月赴龙华赏花最盛极一时。彼时,富家子弟衣着光鲜,驾着自家或租来的马车,边上坐着妖艳的妓女,在春日的和风中款款而行,然后徜徉在花丛中作竟日之游,好不逍遥。 人力车应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进了这个新玩意儿,又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雇日人拉车营业。后因言语不通,拉车人才为华人顶替。为求醒目计,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开始的时候,黄包车车辆高大,座位宽敞,轮为铁制,行驶时隆隆作响,震动很厉害。后有人加以改进,由双座改为单座,轮子改成类似现在的橡胶胎,行驶时悄然无声,拉跑速度也明显加快。当年的许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最喜欢乘坐黄包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使用。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 至于脚踏三轮车的流行,则是抗战爆发以后的事情了。日寇占领上海后,在经济上进行控制,垄断汽油的配给,用于其军事目的,致使大量汽车不能行驶,才促使了三轮车的兴起。 这些早期交通工具,都须持有牌照,并向市政当局缴纳捐税,如1906年工部局

收取的马车捐就达白银32761两。 三、汽车来到上海 交通工具中的“骄子”——汽车,据说是寓沪西医为求出诊方便,大约在1901年时由外国侨民引进到上海的。那一年,一位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带了两辆汽车登陆上海,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汽车样式奇异,速度飞快,路人为之惊讶不已,租界当局也不知如何对其征税。1902年1月30日,工部局开会讨论通过了为上海第一辆汽车颁发牌照的决定,不过因从未征过汽车税,无例可循,遂按马车规格征税,每月捐银2元。 现在人们叫公共汽车为“巴士”,出租汽车为“泰克西”,这些是英语的音译。称小汽车为轿车,偏偏不用音译,似乎是有来历的。19世纪末出版的小说《海上花》一书中,就出现了东洋车(黄包车)、皮篷车、钢丝轿车、轿车、马车等等称谓,哪里来的钢丝轿车、轿车?及至读到“将近泥城桥堍,那轿车加紧一鞭,争先过桥”,方明白还是马车。当时小汽车还没有引进,所以,这里的钢丝轿车、轿车并非是后来意义上的轿车,而是比较考究、有车箱的一种马车。等到小汽车来到上海,人们见所未见,在万分惊讶的同时,也想不出确切的名称来称呼它,暂且称之为高级“轿车”吧,等到马拉的轿车消失了,动力驱动的轿车却一直沿称下来了。 汽车落户上海后,发展极为迅速。有外侨陆续携汽车来上海,或从国外订购汽车。受西风熏陶的华人也开始成为汽车的主顾。1903年上海只有5辆,1908年就增加到了119辆,但初期会驾驶车辆的人很少,所以这些汽车空搁一年半载不足为奇。在当时,汽车驾驶员是最吃香的职业,有此技术,不愁没有人出大价钱来雇你,问题是要学会驾驶技术,谈何容易。办驾驶学校,招收驾驶学生,是后来的事情了。

有了汽车,就可以走得更远。喜欢兜风的人弃马车用汽车,每逢假日开着车到幽静的充满野趣的静安寺附近,享受自然风光,放松身心,其乐融融。 四、一号汽车与蓝布小轿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当时人力车的数量最多,1909年上海发放了8471辆人力车的牌照,“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 所谓混杂的年代,最典型的例子,要数“张聋甏”的轿子,它在上海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当时人曾有两句话,叫“虽时兴而不得行”与“虽落伍而仍在行”,前者讲的是周家的汽车,后者讲的就是张聋甏的轿子。 拥有上海私人汽车第一号牌照的,是宁波商人周湘云家族,但这辆车究竟哪个牌子、什么模样,恐怕无法考证。据周家后人回忆,这辆老爷车的原拥有者,是丹麦人,因要回国,便将此车连同牌照一起转让给了周家。周家老太爷周纯卿将车稍加装饰,换掉车灯,又在车门把手处,镶嵌了铜质的“周”字,这就是后来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号汽车。据说,犹太富翁哈同则拥有一张第一号的司机执照。哈同为摆威风,图吉利,愿以十万银元向周购进第一号汽车牌照,并威胁如果不允,就在街上砸烂它。哈同是租界内的风云人物,很有势力,周既不愿出让,又不敢让汽车上街,免得驶上马路,被工部局借口违反交通规则而吊销驾驶执照,只得把车停在自家车库里,徒成展品而已。这样倒也使哈同的阴谋不能得逞。 南京国民成立以后,轿子被人视为封建落后的“老古董”,在上海已绝少见到,

只有婚礼迎新时才使用花轿。但却有一人例外,伤寒名医张聋甏祖传中医,热衷国粹,每逢出诊,他照样乘坐一顶蓝布小轿,在快似疾风、嘟嘟鸣叫的汽车旁穿梭,时人莫不相识,等于他的活广告。 有趣的是,当时上海马路上煤气灯、电灯和油灯也是交相辉映,后来居上的电灯正在拼命竞争老大的位置。可以说,新生事物得以脱颖而出,都有过一个逐渐演进甚至不断反复的过程,但先进替代落后终是必然之结果,从轿子、独轮车、马车到电车、汽车的发展史,也可见一斑。 五、伴张爱玲入睡的电车铃声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电车的起始点是静安寺,沿愚园路、赫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向东行驶,穿过南京路(今南京东路),并沿着外滩,抵达广东路外滩。从此,叮当叮当的电车铃声,是上海繁华都市形象一道移动的风景,是张爱玲每天晚上枕着入睡的伴奏声。在她以写上海风情出名的小说中,电车也是上海的一座人生舞台,各不相干的人在此登场,但往往来不及表演,却要下场了。当年那部《封锁》,全是写电车上发生的故事,开头写得颇经典:“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 张爱玲居住的公寓旁边,恰好紧邻着一家电车场,她就喜欢半夜里在阳台上看“电车回家”,等到它们全部进场了,她才睡下。 无轨电车则开通于1914年,为上海首创,他处没有,被当时报刊称之为“上海

唯一之新发明”,“按电车之制,轨有多种,因地制宜,而无轨之法则创自上海,环球各国未之先有,差足称豪”。1934年,上海又出现双层公共汽车,还有双层码头、双层轮渡,被称为上海“双层交通工具”。 上海电车营运之初,曾闹出不少笑话。当时不少人相信,“电车电车,车上带电,乘者触电”。为了解除市民的疑虑,不让刚刚起步的电车夭折,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几次试车时,都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在盛大的通车典礼上,特地邀请社会名流虞洽卿、朱葆三等人,以及电车公司中外董事们共二三十人,乘坐第一班电车,从静安寺出发到外滩。电车行驶时,窗户大开,沿途的人都能看见他们在车箱内谈笑风生,还不时依窗扶栏,向车窗外招手致意呢!新闻记者拍了照,登载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轰动一时。近代上海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任何一件新式事物的引进,上海人或许都有过惧怕、抵制,但更多的是刺激、羡慕,等到其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如实用、高效、便捷、舒适,人们才会由最初的排斥态度向接触、接受的回应方式转变。 最初的电车车身为木壳,外包钢片,漆深绿色,车身两侧有六扇大窗,光线明亮。车箱内长条椅子沿侧横放,乘客相对而坐。电车初行时,因乘客稀少,车门没有后来的铁栅护栏,便于乘客上下,一些年轻人自恃胆大,常在电车行驶途中,飞车上下。后因乘客多了,为防止乘客掉落车下,才在驾驶台和车门设拉闸、护栏。 著名文化人曹聚仁也是“飞车好手”,他回忆这一段有趣的经历时说:“电车开头并不设闸门,沿途可飞车而上,飞车而下。我也自负飞车能手,有一回摔了一跤,就此不敢再试了。其后装了闸门,谁也飞不成了。” ■20年代末行驶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外滩的黄包车

■上世纪30年代租界路曾改名为虞洽卿路 ■四轮马车代替了人力车和独轮推车 ■沪上最早的公共汽车路线——静安寺至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