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前学习】学生结合地图册P195和《西北地区》的导学案预习本节课内容,并会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表达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课堂教学】
〖导入〗
教师活动: 手中拿着西北地区的轮廓,师:看到我手中的轮廓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地理分区中的哪个地区呢?把西北地区的轮廓粘贴在黑板上。
多媒体播放视频“西北地区的景观图”并配有西北地区典型的诗句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在欢快的音乐背景中,一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句。
设计意图: 古人的诗句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产生对西北地区一探究竟的欲望。
〖承转〗这是古人对西北地区的些许感受,有沙漠戈壁,有茫茫草原,有肥美牛羊。
你心目中的西北地区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学习目标〗
教师活动:PPT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给西北自然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及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齐读有声势,目确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承转〗点出本节课的活动主要有三个:环节一自主探究、环节二合作探究、环节三体验高考。老师先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西北地区。
〖了解基础知识〗
教师活动:展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师:从图中的经纬度我看可以看出,西北地区位于北温带,距海较远,东部、南部有一系列山脉,北部和西部是什么地形呢?
展示西北地区在亚洲地形图中的位置。师:从图中可看出西北地区北部、西部的地形是什么呢?(山地、高原)西北地区确实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呢!
播放影片“西北地区缺水的真实写照”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观看影片“西北地区缺水的真实写照”,体会水资源的重要性
小结:西北地区有个别地方真的用这种洗脸方式,我们这里虽然缺水没有这么严重,但是平时也要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起初中所学知识,学会用高中的分析思路,明确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环节一 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把六个要素反扣在桌面上,PPT展示问题和要求(问题:结合地图册P195,用自己已学知识来简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并指出该要素主要影响哪些要素?要求:6个组各派一名同学随机抽取本组代表的要素进行阐述)
学生活动:6名学生一起登台阐述自己的地理要素,并说出主要影响哪些因素。
小结:大家声情并茂的自述中,我深深感受到别样的西北地区。从大家的自述中我们归纳出西北地区由于位置和地形的影响,气候干旱,围绕着干旱,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整体性的特点。我们掌握一个区域先寻其主要因素,然后再分析其整体性的特点。
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深刻理解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将高中必修中所学知识运用到区域地理中。
〖承转〗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深刻影响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西北地区在气候干旱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特征打上干旱的烙印。而它的人文地理特征受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人口、城市少,交通不便,工农业不发达。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北地区该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呢?它的出路在何方呢?特别是它的农业!下面大家用大约8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
〖环节二 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展示讨论的材料(材料一 孔雀河亦称饮马河,与塔里木河并流于南疆盆地,是库尔勒市工业、农业、经济的母亲河。库尔勒香梨果皮薄质脆,果肉白色,肉质细嫩,主要分布在孔雀河流域绿洲区,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库尔勒不仅香梨驰名中外,其周边城市轮台小白杏因其杏仁口味上佳,成为轮台重要的农产品之一。近年来,香梨和小白杏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提升品质,拓宽销售渠道。
材料二 2016年,库尔勒市成立农业合作社,并注册了“六户农哥”品牌,库尔勒
的农梨、轮台的杏农都是该合作社的原料供应商,大家使用“六户农哥”品牌统一销售。2018年,瓜果只需72小时就能从采摘飞到内地消费者的餐桌,“六户农哥”通过网络直播销售的农产品达到450万元。
材料三 西北地区局部区域图。
)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大约8分钟,有疑问的学生随时问老师。
教师活动:哪个小组来展示第1题?
PPT展示材料和问题1.简述该地区瓜果品质优良的主要自然原因。
学生活动: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小结并承转:农产品品质优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和生物。其实每一种农作物的生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教师活动:哪个小组来展示第2题?
PPT展示材料和问题2. 评价本区种植香梨的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小结并承转: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库尔勒市当地的市场是比较小的,用多种途径扩大自己的市场,让自己的水果在72小时内飞到我们的餐桌上。
教师活动:哪个小组来展示第3题?
PPT展示材料和问题3.说出库尔勒瓜果成功“从果园到餐桌” 飞跃的原因 。
学生活动: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小结并承转:库尔勒市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在当地就要扩大种植面积,这会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呢?
教师活动:哪个小组来展示第4题?
PPT展示材料和问题4.简述该地区不断扩大香梨和小白杏种植面积所产生的有利影响。
学生活动: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小结并承转:该地区不断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得到许多好处。任何事物都两面性,大规模的扩大种植面积,可能带来什么环境问题呢?针对这样的问题,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教师活动:哪个小组来展示第5题?
PPT展示材料和问题5.分析该地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学生活动: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小结:当地为了减少干旱的影响,采取了许多措施,每一项措施都反应了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如坎儿井、草方格沙障(PPT展示图片)
承转:不仅的人们在想办法发家致富,内蒙古的人们也在根据自己当地的特点想策略。
教师活动:播放内蒙古多伦县农民发家致富的视频。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产生遐想。
设计意图:集体讨论,能集思广益。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即参与学,参与教。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正确的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五个问题的分析,学生能深刻感受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加深对西北地区农业区位条件的认识;培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深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解;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的协调论,认识生态问题的出现和防治
〖承转〗你学了本节课的知识,想不想为自己的家乡谋求致富之路呢?
〖为自己的家乡献计献策〗
教师活动:展示高青县的“五彩农业”,并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课后去调查,并写出为家乡献计献策的文章,作为下节课的课前展示内容。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怀,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社会的真实情景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归纳提升〗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围绕着干旱呈现了整体特征,同时又影响了该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人类的经济活动又反过来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但西北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生态脆弱,所以这些经济活动需要考虑人地协调,保护和开发并重,防治生态退化。
〖承转〗下面我们将所学的知识再来纸上练练兵。
〖环节三 体验高考〗
教师活动:展示高考题“2017年全国卷Ⅲ”
(2017 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部的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的额尔齐斯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8分)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8分)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6分)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大约3分钟,学生讲解高考题的解题思路。
小结: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养成阅读材料的同时,抓住关键词,兼顾图表信息;再去找题干中的关键词,思考用到的基础知识;最后结合图文信息整理答案。
设计意图:体悟高考,体查高考方向,指导自己的学习方向。
〖课堂小结〗分析一个区域,依据它的空间位置,确定影该本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再分析该区域的整体性特征。人文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的,该区域在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时,不仅要找到该区域的优势,还要分析其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治理措施。
梳理思路,自查目标达成情况。
〖承转〗古人用诗来表达对西北地区的感受,你想用什么来表达对西北地区的感受呢?
(生答)大部分同学说用歌来表达。前段时间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沙漠骆驼》特别适用于我们这节课。下面请大家用改编后的歌词演唱《沙漠骆驼版——西北地区》
教师活动:PPT展示改编的西北地区歌曲,并播放音乐。
学生活动:全体学生演唱前半段。
小结:剩下的后半部分,大家在晚点的时候演唱。也可以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用你喜欢的歌曲进行改编。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将知识融入到歌曲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完成学案上的反馈训练。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让知识系统化。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具体分析如下:
优势:(1)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西北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对干旱的自然特征和绿洲农业发展条件和特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2)学生已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对地理课有很大的兴趣,学习动力较足。
劣势:(1)初中的内容经过三年时间的间隔,学生对其已经印象模糊,即使是基础内容也很难准确的进行描述了。(2)本节课涉及到的必修知识较多,学生基本都忘了。(3)每个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不太一样。
针对以上分析,课前需要学生依据地图册和引发的学案预习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需要学生考查家乡的农业生产。
效 果 分 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给西北自然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及其
之间的关系;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通过预习、导学案和老师的引领,学生自主登台自述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学生自述过程中声情并茂,并且分析的很到位。观看的学生被他们的演说深深地点打动,情不自禁的为大家鼓掌。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记忆犹新。
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分析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大部分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分析思路很好,需要老师补充的内容不是很多,且在老师的启发式教学下,学生能想到标准答案。
2.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帮助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教师高度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教师巡视学生的讨论,并及时纠正学生的思想误区,解答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理清分析思路。学生讲解问题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总结分析思路,形成知识脉络。
4.学生的满意度高。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有13名同学主动登台演说和讲解,学生登台时的紧张和讲解后的笑容说明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是有成就感的。90%以上 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积极讨论,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5.体验高考试题,检测效果好。
学生在做高考题的过程中,知道用阅读材料,并画出关键语句,同时将信息标注在图中;读题干时找到关键词;依据必备基础知识和材料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做题的速度比较快,且平时腼腆的王英杰同学主动要求登台解答,解答的思路很好。
但与自己曾设想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本节课是中国地理分区中的《西北地区》,是在学生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两节分区地理之后的进一步学习。
二、分析教学目标
区域地理是背景,是个“筐”,里面装的是必修知识,本节涉及的必修知识点较多,若面面俱到,时间不充分,所以舍掉一部分初中记忆性知识及与主线关联性不是很强的部分知识。因此,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已有的区域地理知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及各要
素之间的关系;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
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及各要素之
间的关系;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难点:探究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策略: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要从整体性把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难度不是很大,用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思维。探究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用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突破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本节课首先讲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该部分内容整体教学围绕着其突出特征——
“干旱”这条主线展开,往前推成因,往后分析影响;再讲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课型:复习课
评测练习
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1-2题。
1.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A.终年积雪带 B.高山草甸带 C.云杉带 D.山麓草原带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图。据此回答3-4题。
3. 引起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A. 农业生产 B.工业生产 C.交通建设 D.居民生活
4. 我国治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
①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 ②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
③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 ④塔里木盆地中部废弃油田复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某区域图,回答5-7题。
5.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林草茂密的绿色王国和丝路重镇。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丝绸之路上,战争频繁
B.位于内部,降水稀少
C.过度樵采和灌溉用水增加,土地荒漠化加剧
D.受风力侵蚀作用的影响
6.N湖为塔里木盆地的内陆湖,M地为湖边的小绿洲,N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及M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分别是( )
A.地下水 夏季 B.冰雪融水 春季
C.冰雪融水 夏季 D.地下水 秋季
7.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番茄,这里是世界上适宜种植番茄的区域之一。下列有关该地区农业与农产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分布在河谷地区 B.农作物用水少,单产高
C.土壤贫瘠是制约其农业发展 D.瓜果、蔬菜的含糖量特别高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所授课的内容是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西北地区。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整体性的特点,并运用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探究它的农业生产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综合这节课,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诱思教学:用西北轮廓图、古人的诗句和西北地区的景观图视频,引发学生对西北地区的思考。
2.导思教学:课前引发学案,学生依据导学案,并查看地图册预习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用高中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地理。
3.情景教学:老师引领学生巩固一部分基础知识后,为学生提供表现和展示的空间。让每个组的代表登台自述本组所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自述,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关注,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识记并学会分析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4.论思教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由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索等方式,锻炼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并树立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5.情怀教学: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观看视频缺水的真实写照,这些能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用学到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来探讨自己家乡“五彩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帮助学生建立家国情怀意识。
6.练思教学:高考试题汇总,区域地理常常作为背景材料出题,且往往是综合分析题,难度比较大,有针对性地训练,同时在讲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让学生深入地体验高考。
7.评价教学:学生展示后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的给予口头评价,让学生增强自信并养成积极表现的习惯。
老师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的能力。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也包括年轻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课标分析
一、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形成关注区域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3.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景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评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西北地区的人民要更好地发展,必修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该地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综合思维: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综合决定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合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区域认知:学习我国四大地理分区,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合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考察、实验、调查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农业生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
实情景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目标:
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国区域地理《西北地区》这节课的《课程目标》是: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运用实例说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能够形成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合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简要评价区域形状和发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社会的真实环境下,去考察自己家乡的农业生产,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