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生涯、艺术特色等,能运用艺术语言(如写意、工笔、阴刻、阳刻、虚实等等)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隐性目标:体会“勤奋”与“毅力”带给人的影响;明白要认真观察生活,才能感受到美;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 评述
重点: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
难点:运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收集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作业本和彩笔等绘画工具。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节
组织教学:
一检查工具的摆放,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学生交流资料:请2~3位同学向大家介绍齐白石。(要求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介绍)
三引导欣赏:
1.小故事——从木匠到人民艺术家
2.群虾》(课件出示)〈对比真的河虾与对虾〉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他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河虾与对虾的结合,创造了艺术中的“虾”。
3.齐白石笔下的花鸟鱼虫 他为什么会留下大量的作品?(勤奋刻苦)
一天,齐白石跟师傅出去做活,在顾主家见到了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与顾主好说歹说借了回去。回家后,他跟母亲商量好,从每月工钱里拿出一点钱来买纸和颜料,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白天干活晚上画画,常常画得两眼酸痛,连鼻孔也被照明用的松明子熏黑了。半年后,一部《芥子园画谱》全部被他临摹了下来。从此,这本画册成了他的美术教科书。在齐白石八十九岁高龄时,还坚持每日作画数幅。(故事)
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以后画工笔画会很吃力,于是就趁年轻时画了很多张工笔的小虫,但是并不添加其他内容。年纪大了以后,只在每一幅画中添加写意的花草即可完成每日自己规定的绘画量。
欣赏几幅齐白石的代表作品:(教师引导分析)
中国画:《蛙声十里出清泉》《荷花蜻蜓》
篆刻:鲁班门下
书法:发扬民族文化
4.齐白石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他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论画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篆刻布局奇特有力。
5.分组研究(欣赏、学生模仿分析)书中其他作品的特点(意境、表现方法、画面效果等)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谈谈它给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第2课: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通过欣赏,感受马蒂斯的艺术他色,通过收集资料,了解马蒂斯的艺术成就与艺术生涯,尝试使用马蒂斯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剪纸作品。
隐性目标:感受与我国传统剪纸不同的外国剪纸,体会马蒂斯的艺术风格,乐于了解人类多元文化艺术的成就。
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 评述
重点:了解马蒂斯的艺术特色(如艺术表现手法、色彩特点、艺术成就等),区分马蒂斯的剪纸与
中国传统剪纸。
难点:用马蒂斯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剪纸。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收集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作业本和彩笔等绘画工具。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检查工具的摆放,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欣赏与比较:猜猜看:哪一幅剪纸是我国的传统民间剪纸?哪一幅是马蒂斯的作品?为什么这样区分?说说你的理由。
三介绍马蒂斯:马蒂斯擅长什么?
他无论在绘画还是在剪纸还是装潢设计中都很有成就。观察与比较
1. 马蒂斯的画在造型上有何特点?(简练)比较马蒂斯《金鱼》毕加索《多拉玛尔肖像》高更《静物》。
2.马蒂斯色彩上注重什么?比较马蒂斯的《蓝衣女人》、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拉菲尔的《椅中圣母》。你认为马蒂斯最爱使用的颜色是什么?
3.马蒂斯的剪纸与中国剪纸有什么区别?欣赏马蒂斯的剪纸与中国民间剪纸.
四、通过本课的欣赏,你对马蒂斯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五、试一试,用马蒂斯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一幅自己喜爱的作品。
第二节
一、 学生创作
二、作品点品亨利·马蒂斯(1869-1954)法国画家,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青年时代曾在巴黎装饰美术学校学习,15年进巴黎美术学院,从象征派画家莫罗学习,后受后期印象派的影响,并吸取东方艺术及非洲艺术的表现方法,形式“综合的单纯化”画风,提出“纯粹绘画”的主张,1906年后的作品,造型夸张,多用单纯的线描和色块的组合,形成装饰感的画风,追求装饰和形式感,是马蒂斯艺术的本质。他也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他是现代派雕塑的先驱者之一,其雕塑作品追求简洁、结实的风格。
教学反思:
第3课、《色彩的对比》
显性目标:认知目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能初步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完成一幅作业。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分析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隐性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建筑及民间工艺品中对色彩的运用,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的对比关系,感受对比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艺术实践中对比色的选择与搭配。
学情分析:
导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对比现象,在色彩世界也是一样。出示课题:色彩的对比
l 讲授新课: 结合图片分析:
1.哪些色彩是对比色?(出示色相环)
2.引导学生分析色相环中的色彩,找出对比色。
3.总结:色相环中互为150。一180。的色彩为强烈对比。
4.山示色卡,请学生挑出几组对比色。
5.生活中的对比色。提问:我们周围哪儿有对比色?
6.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找出有哪些对比色?给你什么感觉?
7.分析课本上画家作品。提问:画面上用了哪些对比色?有什么作用?
8.继续分析课件——艺术作品中对比色的作用。
运用色彩的对比进行民间工艺品色彩设计。
1.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品设计图。
2.分析如何用对比色设计颜色。
出示部分运用对比色的剪贴画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练习。
l 作业展评: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评价。
教学反思:
第4课 让色彩动起来
教学目标
1、 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对比的形式美感,运用色彩的对比完成一幅有动感的作业。
2、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3、 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如何用色彩的对比关系表现动感
教学难点
对比色的运用及画面动感的表现
教学准备
图画纸或彩色复印纸、剪刀、胶水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展示几幅利用对比色制作的有动感的纸贴画作品。
提问:这些作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 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让色彩动起来
1、 欣赏课本上法德烈德兰的作品《查灵克罗大桥》。
(1) 介绍画家
野兽派画家的艺术共性是色彩明朗、笔触粗犷。这幅作品正是画家时断时续的追随野兽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2) 组织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作品中运用了哪些颜色对比?给你什么感受?这幅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分组讨论 小组反馈
2、 分析课本第11页左上角第三、四、五幅作品。
3、 提问:这几幅画是如何利用色纸产生色彩对比的?我们用对比色作贴画可以怎样利用彩纸?
学生讨论:如表现风景,可以选择红色的底纸,用绿色的纸剪贴一些树,再用其他对比色剪贴一些形象……
4、 这些作品能给我们动感,除了色彩还和其他什么因素有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如何对比色纸剪出有动感的形象。
三、 布置作业
利用对比色制作有动感的纸贴画作品。学生作画。
四、 展示
组织学生作品展并评价
小结
出示部分用对比色画的水粉画。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实践。
教学反思:
第5课 台历、挂历的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台历和挂历设计方面的知识,学习制作方法。
2、 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设计制作台历或挂历。
3、 通过收集、欣赏、讨论、设计等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与设计的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台历和挂历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将设计的美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彩纸、各种工具和材料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展示一款挂历,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出示课题
二、 讲授新课
1、 小组探究学习
演示课件或对比观看各种新旧挂历。
2、 通过新旧台历、挂历的对比,你从它们的造型设计、色彩、功能和选用的材料方面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看,以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并回答问题。
总之,随着生活的不断进步,台历和挂历的外观设计装饰性越来越强,在功能上也越来越讲究多用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深入研究
以组为单位,把本组学生带来的最有特色的挂历或台历介绍给大家。
小结:从以上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挂历和台历不仅是记录时间的工具,而且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4、 提问:
(1) 台历和挂历最基本的结构包括哪些?
(2) 仔细观察你们带来的日历,看看在日期的设定上有什么不一样?
(3) 如果让你们在日历上来注明时间,你们会有哪些创新?
(4) 如果我们为2008年奥运会的运动员设计一款台历,那么你认为哪些时间应当强调出来?
三、 布置作业
1、 根据奥运会运动员的需要,以组为单位,设计一件台历或日历。
2、 利用现有的纸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大胆进行创新设计。
3、 解决问题:
(1) 创作构思
(2) 互相启发拓展思路,避免作品千篇一律。
(3) 确定制作方案
四、 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6.精细的描写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通过观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细节,能用线条精细的表现物象。
隐性目标:通过欣赏与表现,感受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体会线描画的精美、细致,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组织线条精细的表现物象的方法。
难点:组织线条的方法,观察与表现的方法。
课时:1课时
课业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准备:课件、自己身边的物体、作业本、彩色笔或勾线笔。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检查工具的摆放,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 欣赏分析:
1. 出示门采尔的素描《香炉》
简单解释素描的含义,区分结构素描与光影素描。
解释素描、速写、线描画的关系。
2. 对比:
出示图片:《葵花》及修改图。
那一幅更精美?为什么?
回忆:在用线条作画时,应该注意什么?
3. 通过欣赏这些精细地描写,你注意到那些细节?
这些细节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表现?
为什么用这样的线条呢?你能给它换另一种形式的线条吗?
4. 你认为,用什么样的线条,如何组织,才能更精细的表现物象?
教师示范两种线条的组织形式,请学生再画出几种。
能否对物体的细节使用想象中的线条?
三、 安排静物写生
教师指导作画。学生完成写生。
四、 展评与小结:
教学反思:
7.《我的书包》
一、 教学内容与目标
通过细致的观察自己的书包,发现自己书包除了背书以外还是否有其它的功能。和自己的旧书包进行对比,设计一款多功能的书包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书包每个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自己设计一款多功能书包。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包是我们上学的时候必不要少的工具之一,现在的书包不仅实用,而且非常的美观,学生背着自己的喜欢的书包,就仿佛象平时穿衣穿裤一样必不可少,它可以说是我们的贴身伙伴,那你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呢?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现在将我们的书包拿出来,摆在桌子上,我们细细的观察一下,书包中每个部分都有什么样的作用。大兜——小兜——侧兜——里面格层背带——提手
2、还是哪些特殊的设计?
3、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你的书包为什么这样设计。
4、小组讨论:你觉得书中的哪一个部分设计的不合理,你想怎
么样进行改进呢?
5、你还想增加什么功能?
三、学生制作
1、展你的丰富的想像力,设计一个即实用,又完美,而且带多高科技多功能的书包。把它打造一个完全智能化的书包。
2、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大胆作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3、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示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做以汇报,说说你的书包先进在哪里,都具备了哪些高科技的功能。选出几位制作出色的同学。
五、教师小结:
看到同学们设计了多种多样奇异的书包,老师有了一种想法,就是希望同学们有一个不用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去上学,天天回到家里打开书包一学就到深夜,老师非常心疼你们,我希望设计一款智能书包,当你把书放进书包的同时,书本上的知识就像电脑一样贮存在你的脑袋中,而且当你背上书包的时候,感觉不到书的重量,这样能使你们的负担减轻。但希望是希望,我们能不能凭借幻想生活,我们还得为现实的生活打拼着。
教学反思:
8、奇思妙想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了解绘画中奇异组合的表现方法。
2、能根据写生、记忆、想象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奇异组合。
3、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观察、记忆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的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素描纸等
课时:2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将书中的作品《比利牛斯山之城》在电脑中修改成把巨石和背景分开。
2、课件演示:先出现巨石的画面。
提问:(1)你们看这是什么? (2)你们能不能想像一下这块巨石出现在什么地方?
3、课件演示:在巨石后方出现天空和大海的背景。 教师简介作品和作者。 提问:你们看到这幅作品后有什么感想?能用你的方式讲解这幅作品吗?
出示课题:奇思妙想
二、讲授新课
1、图片探讨 ,寻奇:还有一些画家也有着这样的奇思妙想 (欣赏、分析书中作品《公寓式梅维斯头像》《莫斯科的英国人》)
2、提问:在这幅作品中你都看到了哪些事物?你认为这些事物之间有联系吗? 学生欣赏、分析,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3、你能总结出艺术家在创作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吗?
4、教师拿出一些毫无关系的物品,提问:你们看看这些物品之间相互有联系吗? 观察生活用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小组讨论:从中选择你喜欢的物品,想一想怎样才能超常规地将它们组织在一起,表现出你的奇思妙想。
5、分析书中学生作品:你觉得哪些作品想像力丰富,组合得让你觉得巧妙、有趣?
三、尝试表现
我们怎样才能将生活中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用品用超越常规的方式将他们组织在一起,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呢?(一)线描的绘画表现方式:
1. 注意黑白对比。
2. 注意疏密变化。
(二)注意组合的相互间的创意程度,充分发挥奇思妙想。 学生尝试创作,师作巡回指导 (有
思应显,激思而表,情之所趋也。)
四、大胆创作
1.聪明的你还等什么呢?展开你的奇思妙想,一次小小的发明就会诞生在你笔下。
2.出示图片并播放音乐(媒体演示),学生创作,师作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示
1.举行“奇思妙想”作品展。
2.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后反思:上完这一节课后,我感觉教学目标里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基本达到,学生们通过对达利作品的认识和学习,了解到家具美的形式——千变万化,并且初步设计出了家具作品。这使学生既感受到了设计艺术的趣味,又明白设计艺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作为一位美术老师,肩负使孩子们勇于发现美、创造美和敢于表现自己的责任,所以,美术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这一堂课还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教学反思:
9、生活中的民族纹样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活中的民族纹样,认识民族纹样的内容美,感受民族纹样的样式美
2、 画画自己喜欢的民族纹样,能在平面图形设计中选择喜欢的民族纹样来装饰
3、 尊重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纹样的艺术魅力,发现并创造生活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民族纹样的造型美和形式美,把自己喜欢的民族纹样装饰在平面图形中
2、难点:能把喜欢的民族纹样运用于平面设计,体现出较好的色彩搭配和构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具有民族纹样的物品,彩笔、画纸 (教师)有民族纹样的相关物品,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五、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普通花布和有民族纹样的花布(最好是实物)。 比一比,两块花布的纹样有什么不同?
小结:民族纹样的花布更别致,这些民族纹样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
民族纹样》
2、了解民族纹样的运用
(1)出示:民族风的服饰、鞋、包。
体会:民族纹样使服饰、鞋、包更漂亮
(2)出示:名族风的家居布艺
体会:民族纹样使布艺更美丽、环境更舒适
4、 认识民族纹样
(1) 美在变化与统一
① 出示:白族刺绣小围兜
猜一猜:这个小围兜为谁设计?美在哪里?
口水兜上有什么纹样?
纹样是怎么构成的?
小结:图案中有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对称的构成方式,色彩丰富 ② 出示:彝族刺绣肚兜
看一看:肚兜上的图案美在哪儿?
肚兜上有什么纹样?
花纹是怎样构成的?
选用哪些颜色搭配的?有什么寓意?
小结:直立对称的构成方式。中间是人物纹样和花草纹样;周围是连续花草纹。
它主要有三种颜色:红色表达热情、豪放;黑色表达严肃、尊贵;黄色表达和平、亲切。
(2) 美在对称与平衡
出示:白族扎染方巾
想一想:在抽象的图案中你看出了哪些纹样?
这个图案花纹是怎样构成的?
用什么颜色搭配的?
小结:本图案是圆形放射的骨式,主要由几何纹和花草纹组成;典雅的蓝底白花源于植物染料蓝草的作用。
(3) 美在对比与调和
出示:适合纹样蓝印花布
找一找:这个蓝底白花的图案中有哪些植物和动物?
想一想:美观的同时又有什么寓意?
小结: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喜鹊寓意吉祥;猫寓意耄耋富贵
(4) 尝试练习
教师示范;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民族纹样来试着画一画
(5) 学生作品赏析
① 同学们的作品参照了民族纹样进行创作,使两件作品既整体统一,又有局部变化(民族纹样、变化又统一)
② 变中求整,平中求奇
4、实践探索
试一试:请你把今天学到的画民族纹样的本领,设计并装饰在平面的图形中,美化生活物品
学生创作20分钟
5、 作业展示
展示学生的作品,自评和互评
(1)说一说:“我”用民族纹样装饰了什么东西?表达了自己什么想法和感受?
(2)评一评: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你看出来作者用了什么纹样装饰的?
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民族纹样,认识了民族纹样的内容美,感受到了民族纹样的形式美,还能在平面图形设计中 选择喜欢的民族纹样来装饰,美化生活物品。
6、 课外拓展
生活中其他民族元素的运用。
教学反思:
10、自制小相框
教学目标:
1、认知:运用多种材料制作新颖漂亮的小相框,研究“立”起来的方法。
2、智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大胆创新的能力。
3、情感: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审美能力,培养动手制作的细心品质。
教学重点:材料的的创新与小相框的多种造型的设计。
教学难点:研究小相框支架的设计。
教学用具:生活中的小相框实物;各种制作材料,收集生活中的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冰棒棍、牙膏盒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人,揭示课题。
1、 课前师生准备小相框的实物。
研究:用途、外型、色彩、图案。
导入: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拍照吗?你们的照片都放在什么地方?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相框?
老师的照片也喜欢放在相框里,同学们请看,出示自己制作的相框。老师的相框和同学们的有什么不同?你们想不想拥有一个这么个性的相框?今天我们就一起《自制小相框》。
2、 揭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1、小组研究:
(1)可以用什么材质来制作自己的小相框?
(2)什么样的相框造型与色彩能更好的烘托你的照片?
(3)怎样将相框的背板固定在相框上?
(4)参考收集到的资料,研究如何更好的为相框设立支架。
课件出示相框图片。仔细观察相框的制作材料,形状,色彩。
2、学生发言:
结合实物、图片、教材,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一系列问题,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三、实践活动:
作业:自选材料,设计制作小相框,装点自己的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生活。比一比谁的相框更新颖、更漂亮。
四、作业评价: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提高审美能力。
评选设计之星。
五、小结拓展:
可以将相框放在什么地方?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来制作吗?
课后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设计课,要充分发挥学生动手的能力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在动手中感受美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设计时节,我适时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如先择自己喜欢的照片,选择自已合得来的学习伙伴,这样都有利于激发孩子创造激情。
课堂上,我注重合理使用评价语及评价方法,这样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去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的设计体现亲情,让亲情与美连接,激发学生美育意识,使学生在美丽的情感中美化自己美化生活。
不足之处是对于制作中应注意的色彩搭配及支架的制作指导不够,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反思:
第11课 卡通——动起来的漫画
教学目标
1、 欣赏多种形式的漫画卡通作品,认识漫画卡通的一般表现规律和表现特点。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及对多种美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2、 学习绘制有特点的卡通造型。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体会卡通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对“卡通”、“漫画|、”“动漫”、“动画”等概念有比较明确的界定,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欣赏和评述活动对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对“卡通”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
运用卡通造型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
铅笔、水彩笔、彩色铅笔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了,教师请一位同学帮忙关一门。
假想一:同学不太明白老师的意图,但还是把门关上了。
假想二:同学很高兴的站起来,跑过去关上了门。
二、讲授新课
1、 快速示范两幅小品卡通。
作品一:学生高兴的站起来。
作品二:跑过去关门。
2、 引导学生分析:
(1) 卡通为什么叫动起来的漫画?
(2) 都在哪些方面可表现“动”?
3、 引导学生分析“表情之动”,教师及时归纳学生分析整理的造型信息。
4、 查找资料,小组归纳:
(1) 你找到多少种卡通的表情?
(2) 这些表情都代表了人物的什么神态?
(3) 表情为什么这样夸张?不画得这么夸张可以吗?
(4) 我们在画夸张的表情时应注意什么?试着画一下
5、 引导学生分析“动态之动”,教师结合实例分析并示范几个卡通作品,例如:孙悟空奋力挥棒、机器猫垂手无奈、《花木兰》中的小蟋蟀奔跑逃命等。
6、 卡通与漫画有什么区别?
教材中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卡通漫画作品,它们都有哪些艺术特色?
三、布置作业
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卡通形象,创作出它下一场景的动作表情变化。
四、展示作品
组织“电视台优秀卡通动漫节日展播”活动。
五、小结
欣赏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卡通作品。
教学反思:
第12课 电脑美术——巧用卡通形象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素材的多种处理方法和合理应用,学习图形处理软件的导入、设计和合成功能,认识利用电脑进行设计创作的特点。
2、 注重对设计内容的梳理和选择、归纳,按设计的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变化,形成最终的设计成果。
3、 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如何更好的运用电脑图形处理的功能与自己设计所需要的内容有机的结合。
三、 教学难点:
对图形处理软件中“矢量”概念的认识及对矢量图形素材合理的使用。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四、 教学过程:
1、 引入:
展示各种类型的电子贺卡,请同学说出喜欢的类型,说出其中最吸引你的部分。
2、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电子贺卡这么受欢迎吗?”
学生回答原因。
“那么,这些漂亮的贺卡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借助电脑美术手段将喜欢的卡通形象巧妙运用在电子贺卡上。
教师讲授如何制作电子贺卡。
(1) 明确设计主题
(2) 选择合适的制作电子贺卡的动画软件
(3) 灵活运用卡通形象和艺术字
(4) 根据主题为电子贺卡配上好听的背景音乐
(5) 将电子贺卡放到局域网或互联网上
3、 课堂讨论与实践。
请学生们以组为电位,利用卡通形象,根据所选的创作主题设计制作一张个性突出、美观实用的电子贺卡。
4、 作业展示与评价。
在局域网上展示创作成果。
5小结:
指出优点及不足,将作品整理成电子贺卡的主题资源网站,以备后用。
教学反思:
第13课 花鸟画
一、 教学目标:
二、 1、 学习和研究画家绘制的花鸟画作品,加深对中国花鸟画的认识。
三、 2、 学习和分析画家用笔、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临摹的基础上添加和创作一副花鸟画。
四、 3、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五、 二、 教学重点:
六、 学习中国花鸟画的绘画技巧,在探究中积累和创新。
七、 三、 教学难点:
八、 用笔和用墨的表现方法。
九、 四、 教学准备:
十、 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五、 教学过程:
1、 引入:
(1) 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
(2) 在众多花鸟画的题材中,梅兰竹菊被认为代表高雅品质的“四君子”。
(3) 出示课题——花鸟画。
2、 讲授新课:
欣赏吴昌硕的作品《菊花》
面对自然界中的花鸟草虫惊醒创作时,中国的花鸟画家的表现物象的同时更重视缘物寄情。
3、组研究:
(1) 对比自然界中的花鸟,欣赏和研究一副花鸟画,想一想画家是怎么用笔和用墨的?
(2) 游戏:请你对照黑板上的菊花图片(中锋勾花,侧锋勾叶),分别尝试以下几种笔法:
侧锋画麻雀头——点、抹
中锋画翅、尾——短线
4、 分析:
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胸腹灰白,活泼可爱。在画麻雀之前,先要理解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由两个蛋形组成,或者是一个枣形加蛋形组成,这样画麻雀就方便多了。
5、 临摹一副花鸟画作品,可以大胆的对原作进行添加和创造。
6、 展示:选出你最喜欢的作品,说说哪里好。
7、 小结
教学反思:
第15课 山水画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 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画出一副表现近、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 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二、 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
三、 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虚实的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四、 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五、 教学过程:
1、 引入:
展示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一副色彩照片和一副中国山水画。
说说两古作品有什么不同?
2、 讲授新课:
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做简单介绍后,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
(1) 这两古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这两副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
(3) 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说说喜欢的理由。
(4) 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
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
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
3、 实践:
(1) 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 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3) 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 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
(5) 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六、 学生创作
七、 展示作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八、 小结
教学反思:
16、有特点的人脸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知道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色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或对照学生模特儿画一幅能突出人物五官和表情特点的肖像画。
教学重点:
学习中锋、侧锋、淡墨、重墨、在人脸画中的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物画中的传统及创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头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墨色浓淡程度,能准确地表现人脸、五官的比例知识,画出人物头像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照片、图片、生宣、毛笔、墨汗、中国画颜料、调色盘、画毡。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
师出示一幅人物头像,同学们能猜猜她是谁吗?你们说画的象不象? 这幅画用了中国画的方法绘制,你们想试着画一画吗?
出示课题:有特点的人脸
二、 新授
1、脸部五官的特征及区别。
眼耳口鼻头发的不同。中国画概括头部基本形的方法是“国”“申”“由”“甲”“田”。及“三停五眼”的口诀。
画人像速写要仔细观察人物头部的基本特征。请你们来观察这位同学的头像,说说有些什么特征?
2、 学生练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在准备好的白纸上画一画,直接用笔来画这同学的头像,并结合用流畅、简捷的线条,看谁画的又快又好!(学生试练习,时间10分钟左右)
3、 展评作品
我们一起来看这几幅作品,你认为哪几张画的比较好?为什么?这些作品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怎样修改?
学生答。
4、 初步了解人物的基本脸型及五官特征
你们说的很好,我们在画人物速写时,还应注意人的基本脸型和五官特点。(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照片,共同归纳一下脸型)有:椭圆形的,
瓜子形的, 方形的,
圆形的等。
我们还可以看出下巴到鼻尖、到眉毛,眉毛到发际线之间的距离大体相同。这是人的脸型、五官的基本情况。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我们在画之前都要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
掌握用笔墨的规律:
中锋侧锋用笔,墨分五色,分别是焦浓重淡轻,色破墨或墨破色,勾皴点染等。
三、 示范
1、 要先仔细观察
2、 画速写同学,我们可以从最明显的部位开始画,注意各部位的位置、大小、特征。并用流畅、概括的线条画。注意用墨及笔锋。
3、 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四、 学生练习
请大家再取一张纸,选择脸部特征稍明显的同学来画人物头像。(提示:注意脸部特征,线条要流畅,速度要快一点)
五、 讲评作业
1、 学生自评
2、 我们来看这些作品,对照第一次的作品,你是否进步了?并说说这些作品还有哪些不恰当、不足的地方?
(1)线条(2) )五官特征(3)用墨(4)布局
3、 修改调整
4、 展评。
六、 小结
今天这节美术课,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了新的收获,因为你们都学得那么认真,作业完成的也比较理想。看,这幅抓住了特征,线条也非常的流畅;这一幅画出了人物的神态,看!他在笑呢!希望我们同学以后多画速写作品,提高我们自己的速写能力。
教学反思:
第17课 雕塑之美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雕塑艺术的语言、特点、分类和材料等,了解雕塑的审美特点
2、初步学习分析和鉴赏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能用历史的、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各具美感的雕塑艺术。
3、通过对中外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的欣赏,提高美术鉴赏力,加深对雕塑艺术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时期中外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五、 教学准备:
图片、雕塑作品、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六、 教学过程:
1、 引入:
出示课题——雕塑之美
2、 讲授新课:
(1)看书,提出问题:
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几副雕塑作品,你认为它们可以分成几大类?为什么?
分成中国古代雕塑与现代雕塑、外国古代雕塑与现代雕塑四大类。
你怎样区别古代雕塑和现代雕塑呢?
(3) 整理收集的资料。
请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按要求分类。
(4) 提出问题:
怎样欣赏一件雕塑作品?
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在欣赏方法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雕塑作品可以分成几大类?你能在展板上或书上区别出这几类吗?
(5) 欣赏:
采用讨论的方式,请学生依据自己带来的雕塑作品资料,畅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6) 欣赏书中作品:
引导学生赏析中国古代和外国古代雕塑作品。
引导学生赏析中国现代和外国现代雕塑作品。
3、 作业:学生整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4、 小结。
教学反思:
第18课 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考察活动,学生了解人类的发明与创造是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体现。
2、 学习制作图文并茂的简单的考察报告。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体会探索乐趣,认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伟大之处。
二、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以科学考察的方法找到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事例。
三、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习兴趣。
四、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资料、夹子、报告表、水彩笔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五、 教学过程:
1、 引入:
出示《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并与普通画法的作品进行对比。
介绍点彩派及修拉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中蕴涵着科学。
2、 讲授新课:
用刚大镜观察细胞切片,体会微观世界的美。提问:
怎样表现出有秩序的美?
在其他的自然界中或生活中,你能发现蕴涵的科学美与艺术美吗?
能找到表现方法吗?
素材:宏观世界:城市中建筑的变化,如体育场、桥梁、房屋、亭、塔等。
微观世界:病毒与人类抗衡的演变图,不同的细胞切片,有意菌、植物的生长资料、蚕宝宝的生长过程等。
3、 创作交流:引导学生针对观察对象进行讨论、分析和表现
4、 展示交流:组织学生在校园或社区中考察,并举行小型科学与艺术报告会。
5、 小结。
教学反思:
第19课 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 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中外美术作品。
2、 了解艺术与科学是如何完美结合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了解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先进水平,二者是相铺相成、密不可分的。
二、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实例,充分体会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三、 教学难点:
充分发挥想象,创作一副能体现艺术与科学想结合的作品。
四、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文字材料及绘画工具。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五、 教学过程:
1、 引入:
艺术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它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试着来分析一下,课件中的图片都属于哪些范畴?
2、 讲授新课:
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给大家看这些图片呢?
分小组讨论、汇报:
一般的建筑材料都选用木头或石材,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外形与材料既新颖又独具匠心。
编钟的造型受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影响。
唐三彩的烧制需要1100度的高温。
比利时原子球博物馆的外形是参考了物理中的原子结构。
3、 你还能为同学们介绍哪些艺术与科学的实例?
4、 请同学们按老师的方法分析《三彩骆驼载舞俑》、《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建议以自己的掌握的知识,利用美术语言分析自己喜欢的作品。
5、 创作:展开想象,完成一副“22世纪的……”为命题的创作设计图。
6、 展示作品:将学生作业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
7、 小结
教学反思:
第20课 科学创造新生活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科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自己或小组合作用绘画或工艺制作等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科学对我们人类生活的贡献。
3、 并用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表现科学创造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探索科学对生活发展的作用,并以绘画、工艺制作等形式加以展示。
三、 教学难点:
思考与体会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四、 教学准备:
绘画材料或制作材料、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五、 教学过程:
1引入:
(1) 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古代,去看一看那时候人们的生活状态,如建筑、交通、通讯等。
(2) 想一想现在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
(3) 是什么力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学生讨论并回答。
3、 讲授新课:
(1) 学生分组,从建筑、交通、通讯、医学、日常用品等方面,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交流,探究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变化。
(2) 学生可对现在的科学发明或生活进行幻想。
4、 启发创作:
(1) 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学生作品,了解体现学科功能的表现方法。
(2) 欣赏一些运用科学技术设计的生活用品。
5、 作业要求:
用绘画或制作的方法,表现一副体现科学性并具有一定功能的主题作品。
6、 展示作品:科技产品发布会,设计师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作品,并进行讲解。
7、 小结。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