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017.11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在网络上颇为流行的诗句。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小明在某地旅游中听到导游介绍道,“他们使用的火种,不是人工取的,或许是打雷正好击中干燥的木头引燃了火,又或是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的火,他们把火种保存下来,日夜轮流看护。”下列生活方式与“他们”相符的是
A.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的房屋里 B.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 C.过着群居的生活 D.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3.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A.中国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良渚文化遗址 D.陶寺遗址
4.远古时期的半坡居民在猎获一头野猪后,需要用尖锐的器物将猪腿剁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应该属于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器
5.假如今天的河姆渡人要发展远古生态旅游事业,他们设立的招待游客的房屋样式是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 1 页 共 8 页
A B C D
6.《周记》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当时制陶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B.上古居民发现了陶土的巨大用途 C.半坡氏族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D.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7.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人工取火的发明 8.以下这些考古发现,说法正确的是
A.这些东西都是黄帝发明的 B.这些东西都是炎帝发明的
C.表明远古传说都是真的 D.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9.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每年固定在炎帝诞辰农历四月廿六举办,该节已成为海峡两岸同胞乃至全球华人华侨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下列传说中的发明创造与炎帝无关的一项是
A.首创耒耜,种植五谷 B.创造文字,制作音律 C.制作陶器,发明纺织 D.学会煮盐,教民通商
10.王亮向韩国留学生介绍夏、商、西周的历史。下列各项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禹 B.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 C.禹建立夏朝,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D.武王伐纣,灭商建周 11.西周时,周天子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了“授民授疆土”的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12.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很多种,下面这些文字的造字方法是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 2 页 共 8 页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13.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共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但同时期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 D.周王室地位衰微 14.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叙述正确的是
①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 ② 战后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 ③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④周天子坐收渔利,权力渐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开始确立 C.诸侯兼并争霸 D.生产力飞速发展
16.根据史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适者生存 17.某校七年级二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后,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幕历史短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同学扮演的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18.史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祭祀)李王,络绎不绝吁。”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应该是
A.李冰 B.李世民 C.李耳 D.孙武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 3 页 共 8 页
19.古人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说明“官风”、“官德”对“民风”、“民德”起着重要的教化和示范作用。春秋时期倡导“为政以德”的思想家是
A. 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20. 学了“百家争鸣”相关知识后,同学们在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 ③物理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道德与法制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21.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逐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初步形成。“新的社会制度”是指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 C.礼仪尊卑制度 D.集权制度
22.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集权制。这一治国思想主要来源于 A.韩非 B.庄子 C.孙膑 D.李斯
23.秦统一后,秦始皇在设太尉,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削弱军事力量 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掌控军权 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24.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学科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一位商人坐着不同车轨的车辆前往南海郡做生意 B.读书人可以进私学并阅读列国史书 C.各地均用大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25.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下列关于楚汉之争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 B.项羽势力弱小,却一味依赖武力 C.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D.项羽在四面楚歌中战败自刎而亡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 4 页 共 8 页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答题表: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答案 1 2 15 3 16 4 17 5 18 6 19 7 20 8 21 9 22 10 23 11 24 12 25 13 题号 14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6分)“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之一。自古至今,人类一直为追求“和谐”而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1)据材料一,“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合理用水、科学治水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远古时期曾在“科学治水”方面作出探索的英雄人物是谁?在战国时期“合理用水”的典范工程是什么?(4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 5 页 共 8 页
材料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3)据材料三分析孟子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4分)
材料四 春秋时期,随着新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都有所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也逐渐活跃……
(4)材料四中“新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主要指什么?据材料概括新生产技术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4分)
27.(18分)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物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半坡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1)诗中“农耕既普及”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请你举出诗句中“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4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 6 页 共 8 页
材料二 见下图 (2)材料二中的“龟甲”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你怎样理解“一片甲骨惊天下”?(4分) 材料三 见下图 (3)材料三中的图片是商朝的哪一青铜器?它的发现让我们能够获取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陪葬青铜器数量的不同说明了什么?(6分) 材料四 右图秦长城遗址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初长城的修建的目的是什么?请说出它的起止点。(4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 7 页 共 8 页
一片甲骨惊天下 ——郭沫若 考古学家发现,在商周墓穴中发现的陪葬的青铜器数量因人而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 28.(16分)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的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即位后,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一统天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简要分析秦能够“一统天下”的原因及意义。(6分)
材料二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2)材料二中的“废古封国制”指的是什么?并根据材料二,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4分)
材料三 秦二世元年七月,一支900多人的队伍被征发去渔阳,途中遇大雨误期,根据秦朝法律,戍卒误期到达目的地一律处死。情急之下,他们杀掉押送的秦朝军官,发动。
(3)材料三中“”指哪一事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爆发的原因。(6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