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转型中满族文学的情感轨迹

文化转型中满族文学的情感轨迹

来源:刀刀网
2013年第6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6,2013 总第114期 Journal ofBeifang University foNationalities Gen. 0.114 文化转型中满族文学的情感轨迹 阎丽杰 ,左宏阁 (1.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辽宁沈阳110031;2.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 要:渔猎文化和农业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在文化转型及其磨合中,满族的语言、心理、思 维、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改变,满族文学创作也随之表现出了巨大的情感落差。文化转型中满族生活状 貌的改变及情感变迁真实反映在满族文学作品中,造就了满族文学发展史上独特的景致。 关键词:满族文学;满族文化转型;满族文学情感轨迹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3)06—0087—03 在满族文学发展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值得探讨:很多满族文学作品在清代中后期表现出 了情感的变异。当时的满族作家经历着与旧文化告别、与新文化磨合的特殊时期,在新旧文化交替 中,满族文学作品表现出巨大的情感落差。以往的研究往往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特 殊文学现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被忽视,即文化转型使满族作家的创作心理、情感发生了变化,从而 使满族文学呈现不同的面貌。 农业文化与渔猎文化是有区别的。相比较而言,农业文化注重土地,表现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和高度依赖,“恋乡土,求安稳,重依附,轻自主,尊传统,少创造,时间观念强烈,空间意识淡薄,勤 劳俭朴,温良敦厚”_1 J( 。而渔猎生产则显得危险重重,在打鱼捕猎时,气象无常,猛兽出没,随时 都有生命危险。这种危险的富有挑战性的生产方式会使人变得机敏异常。渔猎文化中的满族人经 常与猛兽打交道,“熊最猛,苟遇之,无不伤人者,且善与猎人斗。盖虎豹背而走,熊则迎而扑, 失一不中,猎人无不肢裂。其次猛兽为野猪,亦多伤人。狼最险,其害人能出人不意。” 儿 艰苦 而危险的渔猎生活养成了满族人坚韧刚强、心胸开阔、自由无拘、勇于冒险、积极进取的民族性格。 从许多满族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渔猎生产生活方式,例如:“北风卷地声如吼,一夕蛟 皮三尺厚。冲冲万指罗沟坑,有药唯求不龟手。”(揆叙《凿冰词》) l(加 ‘散猎平原外,悬知狡兔肥。 盘雕旋日下,怒马报云飞。”(贵昌《游猎》) J( ‘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 泓”(玄烨《松花江放船歌》) J(弘 。这些作品清新自然、刚健雄拔,表现了渔猎文化精神。 渔猎文化决定了满族文学,特别是早期满族文学感情自然率真的特点:不矫情、不做作,往往直 抒胸臆;语言清新自然、质朴刚健。清代满族诗歌创作的最大特色是开创了中国北方诗歌的豪放风 格。金海陵王完颜亮的诗句“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文风雄健恢宏,被评为“出语倔犟,咄咄逼 人”l4]。满族作家的作品,特别是清前期表现征战围猎的作品,总体特征是慷慨磊落,纵横豪爽,情 调恢弘雄肆。康熙的《萨尔浒》颇能代表这种风格:“铁背山前酣战罢,横行万里迅飞飚。” 儿H¨ 从时人对满族作者作品的评价中也能看出满族文学雄强刚健的特点,如岳端被评为“寄情激 收稿日期:2013—08—22 作者简介:阎丽杰(1964一),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文学研究;左宏阁 (1960一),女,辽宁建昌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87 昂、飙驰湍发而不可遏抑者”;王源被评为“清音朗激”;博尔都被评为“近体清新,歌行雄放”;揆叙 被评为“波澜不二”;保禄被评为“清新老健”;何溥被评为“笔兵墨阵,横扫千军” 。‘” ” 。这些 点评不禁令人联想到满族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红罗女》《萨布素将军传》《乌布西奔妈 妈》等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骁勇善战。这“一脉相承”无疑与满族的渔猎文化息息相关。 明朝文献记载了尚为氏族部落的满族渔猎情况:“率以二十余为群,皆于郁密处结幕,一幕三、 四人共处” _c )。满族渔猎景象十分可观,所谓“猎机渔梁,幕宇马迹,遍满山野”l6_【蹦 。当时的 满族以渔猎为业,不事耕稼。满族之所以以渔猎文化为主,是由于所处之地为北方森林地带。这种 地理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而适宜打猎捕鱼。由于蒙古东进的冲击和明军与李朝的破坏,满族 各部落遭受了几次大的战争洗劫。明代时,满族各部落开始南迁,逐渐从以狩猎、采捕为主向以农 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过渡,这一过程挑战着满族传统文化习俗,漫长而艰辛。 满族由渔猎文化向农业文化转变有其深层内在原因。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农业生产者一般 能比食物采集者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在竞争中,农业生产者可能比食物采集者更占优势。“虽然 食物生产不一定比食物采集容易,但它一般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量要更高。生产率高就意味着 在一定的领土上能维持更多的人口。”【7_(】 ’农业生产尽管把人束缚在土地上,然而创造了比渔猎 生产多出许多倍的财富,这也是满族由渔猎文化向农业文化转变的原因。 当然,文化转型也与满族入主中原后,统治阶层为适应新的环境作出的调整有关,一方面 要保持原初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开始接受更多的中原文化。满族逐渐失去了渔猎时期 的民族特质,民族语言也渐渐荒疏。满族统治者尽管有意营造渔猎文化的氛围,设置围场以供打 猎,让满族人练习骑射,但没有奏效。到顺治时,满族的骑射习俗已经荒废了,《清世祖实录》载: “八旗人民崇尚文学,怠于武事,以披甲为畏途,遂致军旅较前迥别。” 儿韶 “在满族迅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形态急剧地由低级到高级转变,随之而来的帝王霸业的 成功与家族悲剧的形成,促使满族对人生具有特殊的体验和理解,影响到满族文学自始至终染上浓 郁的感伤色彩。”_9』( 当我们从文化转型的角度来解读满族文学作品的时候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绝域当长霄,欲言冰在齿。生不赴边庭,苦寒宁识此?草白霜气空,沙黄月色死。哀鸿失其群,冻 翮飞不起。谁持花间集,一灯毡帐里。”_9 J( 纳兰性德的这首《唆龙与经岩叔夜话》正是满族人怀 念昔日驰骋沙场又不得不面对当下文化转型的伤感写照。在这一文化转型中,满族人的语言、心 理、思维、生理、风俗习惯都有了巨大改变。在入主中原后,“国家恩养八旗,至优至渥”。失去了战 场,八旗风气在和平清闲的日子里逐渐衰败,雍正曾经对此深为忧虑:“尔等家世武功,业在骑射, 近多慕为文职,渐至武备废弛;而由文途进身者,又只侥幸成名,不能苦心向学,玩日偈时,迄无所 就;平居积习,尤以奢侈相尚,居室用器,衣服饮馔,无不备极纷华,争夸靡丽,甚且沉湎梨园,遨游博 肆,不念从前积累之维艰,不顾向后日用之难续,任意靡费,取快目前,彼此效尤,其害莫甚。” l 八旗兵丁的经济来源依靠“粮饷制度”的各项待遇。“粮饷制度”一开始是按照人口等级配给 的,能够满足满族八旗的生活需要,但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八旗的生活无法得到充足的供给,满族 人的生活越来越贫困。同治三年(1864年),清允许生活艰难的旗民到各地谋生。光绪三十三 年(1907年),清停止发旗饷,要求驻防八旗兵丁自食其力,谋取生计。待到辛亥爆发,清 王朝灭亡,八旗制度随之崩溃,很多满族人既没有生产技能,又顾及面子,只能坐吃山空,靠典当度 日。《荡子叹》《穷酸叹》《阔大烟叹》《大烟叹》《老斗叹》《浪子叹》《老汉叹》《叹旗词》等作品就是 那一时期满族人的生活再现。“起初时折田变产把学钱凑,到后来托亲告友把膏火开。直落得求 借无门难把学上,闹了个半瓶醋外号书呆。”“至如今仓箱告匮无粮米,炕坑无烟厨无柴。”_11]∞ 满 族八旗子弟命运大起大落,由富贵到落魄,满族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 清代中后期,满族的说唱艺术由宗室的诗酒文化向民间的茶馆文化、从贵族阶层向平民阶层转 变,由盛及衰的急剧变化形成了满族文学艺术特有的感伤和哀叹,这类作品往往表现了世态炎凉、 88 富贵无常的感叹。在表现八旗特有的潦倒生活时,奕赓的作品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在《鹤侣自 叹》中写道:“吁乎今世命弗佳,半生遭际尽堪嗟。十年回首如春梦,数载韶光两鬓鸦。也曾佩剑鸣 金阙,也曾执戟步宫花。也曾峨冠拟五等,也曾束带占清华。也曾黄金济贫士,也曾红粉赠娇 娃。”[12] ”鹤侣的作品和创作情感很有代表性,满族人此时已远离渔猎文化,又没有真正融入农业 文化中,处于文化悬置的状态,缺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顾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期的满族文 学作品多沉湎于对既往时光的回忆,真实表现了满族人的历史心态。 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曾说:“人类从森林走到草原也同样是不容易的。因为这需要改变全 部的生活方式,要改变一种陈旧的生活方式,那就要触犯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而这种传统的风俗 习惯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_I 这段话也同样适用于满族的文化转型。满 族在从渔猎文化到农业文化转型过程中,经历了从物质到心灵的巨大变化。走出森林、告别渔船的 满洲人进入中原,从犹疑到被动放弃,从逐渐接纳到坚守民族文化,其问的文化磨难和灵魂痉挛使 满族人倍感这条道路的漫长和艰辛。渔猎文化与农业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铸就了不同类型的人 格,也导致了不同的文学风格。满族文学中既有清新自然、雄强刚健之作,也不乏修辞考究、情感细 腻之作。当我们从文化转型这一新的视角重读满族文学作品的时候,就会有与以往不同的收获。 无论是在作家书面文学作品还是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满 族文学的不同气质,如果将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历史变迁,则会遗漏许多潜藏在字里行间的 丰富情感与心理波折,而事实上这些才是文学之为文学的真正力量所在。 参考文献: [1]胡潇.文化现象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2] 魏声和.鸡林旧闻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3] 朱眉叔,黄岩柏,董成文,卜维义,选注.满族文学精华[M].沈阳:辽沈书社,1993. [4]周惠泉.吉林文学历史发展述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6(3). [5] 张佳生.清代满族诗词十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 [6]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一一三[M]. [7] [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杜杉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 社,1988. [8]清世祖实录:卷一。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M].北京: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10]清太宗实录・卷十六・二年二月丙午条[M]. [11] 张寿崇,主编.满族说唱文学子弟书珍本百种[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2] 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辽宁分会,编.子弟书选[M].(内部资料),1979. [13]翦伯赞.内蒙访古[N].人民日报,1961—12—13. 【责任编辑YAN Li-jie ,ZUO Hong—ge (1.School of Culture and Media,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1,China; 2.School of Art and History,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Yinchuan 750021,China) 李小凤】 Emotional Trajectory of Manchu Literature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Abstract:Fishing and hunting culture has different cuhural traits from agricultural culture.Manchu’S language。psy— chology,thinking and customs have been changi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of which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pres— ents the big emotional gap.The change of Manchu people’S life and emotion truely reflected in their literary works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which achieved the particular scenery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nchu literature. Key words:Manchu Literature;Manchu Cultural Transformation;Emotional Trace of Manchu Literature 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