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生要读260篇散文

人生要读260篇散文

来源:刀刀网
人生要读260篇散文

【篇一:人生要读2,60篇散文】

散文是文学殿堂中一种影响广泛、备受广大读者 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以其洞幽入微的 观察力、超脱尘世的秉性、细腻激扬的情愫,凭藉生花 的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这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散文佳作,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 宝库,而且还感染和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扣击着一 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 熏陶。

在充满竞争和诱惑的现代社会,不断汲取知识的营 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散文作 为文学殿堂中一种举足轻重、影响广泛的文体,是人们 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之一。正如“读一部好书,就是和 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一样,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 和一颗至纯至美的心灵在晤谈。因为优秀的散文,是文 学大师们至情至性的杰作,它们或讴歌自然,或解析社 会;或赞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其优美文辞的背后, 总是蕴蓄或阐释着深刻的自然或社会哲理,给人以思想 上的启迪和行为上的观照。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若 干篇文辞优美、思想深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 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净化自己的思想,荡 涤自己的心灵,从而摆脱尘世观念的侵染,使自己的思想进入一个高尚博大 的境界,以此静观社会,审视人生,检视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使自己的人生 臻于完美。

然而人生匆匆,一个人要想在短暂的一生中,穷经皓首式地遍阅文学大 师们的所有散文佳作,既不现实,也不经济。为了让广大读者在最短的时间 内迅速、有效地了解中外散文的创作成就,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我社组织 有关人员,以严谨的态度、发展的观点,经过反复的讨论、细致的斟酌,从 浩如烟海的散文卷帙中遴选出60 篇被公认为一流的上乘之作,辑录成《 人 一生要读的60 篇散文》一书。所选的散文,在地域上中外并蓄,时间上侧 重现代。它们均出自文学大家之手,中国如鲁迅、朱自清、冰心,外国如蒙 田、纪伯伦、泰戈尔等。这些散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外散文的发展脉络和 杰出成就,它们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取得了极大 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编排方式上,我们以崭新的思路,精心设计出一本图 文并茂,熔文学性、美学性、鉴赏性、典藏性于一炉的彩图版散文读本,突 破了图书市场上同类图书纯文字型的单调平板的窠臼。在体例上,设计出作 者简介、名篇原文、美文鉴赏三大板块。“作者简介”以简练的文字对作者的 生平、求学经历、文学成就和影响等作了扼要的介绍,使读者对作家有一个 清晰概括的了解。“名篇原文”为作家的原创散文,带给读者以原汁原味的美 文享受,同时我们还富有创意地为每篇文章配置了契合文意、形象精美的图 片,以文带图,以图衬文,图文相映,帮助读者从美学、现实、立体的角度 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 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美文赏析”以凝练的文字,对原文的写作背 景、语言特色、创作技巧、思想哲理等进行精当到位的解析,使读者从深层 次上去咀嚼原文,以达到曲终韵留、余味缭绕之效。

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登堂入室,管中窥豹,领 略中外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 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光彩亮丽 的一笔。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 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 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 像 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 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 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 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 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 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 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 中 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 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 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 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 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 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 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 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 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 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 上图:1933 年朱自清与妻女摄于清华园。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 下图:中年朱自清像。1948年摄于清华园。

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写于1922 年3 月。其时“ 五四”运动已转入低潮,作者 思想十分苦闷,他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惆怅,但又不愿虚度 析 年华。《匆匆》抒写的就是作者的这种心境。

在文中,作者先用“燕子”、“杨柳”、“桃花”等一系列物象作比 衬,反复咏叹,表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限留恋、伤感。接着作者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借“洗手”、“ 吃饭”、“默想”、 “睡觉”等人们习焉不察的生活情景,将抽象的时间物化为一个个形象 的具体画面,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情绪冲 击。最后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反问,表达了自己不甘虚度年华的心情, 使文章在美的意境层面上,上升到理性哲思的高度,发人深思。文章 以不足千字的短小篇幅,用绵密细腻的笔调,将缥缈的时间刻画得真 切传神,隽永深邃,显示了作者超人的生活洞察力和深湛的文字功力。

人一生要读的 篇散文 12 背 清 b e i y i n g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 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 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 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 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 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 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 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 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 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 只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 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朱自清父亲朱鸿钧,其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 ○ ○ 宽厚仁慈的秉性对朱自 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 清影响很大。

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 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 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 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 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 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 中 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 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 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 朱自清诗词手迹。诗末附有朱自清写此诗的 背景文字;夜不成寐,忆业雅《老境》一文, 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 感而有作。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 旧时火车站场景。

人一生要读的 篇散文 14 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 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 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 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 见。我再向外看时,他 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 美文赏析 走了。过铁道时,他先 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 《背影》写于

1925 年, 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 发表于是年的《 文学》第 子走。到这边时,我赶 200 期上。这是一篇回忆性 的抒情散文。文章以背影为 《 背影》初版封面。这是朱自清的第一 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 “凝聚点”,以父子之间的关 本散文集,1928年10月由上海开明书店 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 爱之情为“ 内在线”,记叙 出版。 了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 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 送作者乘火车去北京读书 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 我走 的情景,流露了无微不至的 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 父爱,抒发了拳拳思亲的至 情。文章全用白描手法,没 过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 有华丽的词藻,以简练素淡 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 的文字,作恳切自然的叙 眼泪又来了。

述,对父亲“背影”的刻画 极为成功。文章仅一千余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 字,但父子之情却写得真 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挚、缜密、深沉,曲折动人。

《背影》发表后,几乎轰动 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 了整个社会,尤其在中下层 郁于中,自然要发

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 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强烈共 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 鸣。文章不但具有强烈的感 染力,而且其创作风格对以 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 表现亲情为题材的中国现 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 当代散文作品影响很大,遂 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 使该文成为传世名篇。

○ ○ 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 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塘 月 色 荷 清 中 h e t a n g y u e s e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 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 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 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 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 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 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 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 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 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 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 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 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 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 人一生要读的 篇散文 16 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 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 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 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

恰是到了好处——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 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 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 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 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 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 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前繁体版《荷塘月色》一文的片段。 ○ ○ 朱自清笔下的清华荷塘。 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旧址。

1931 年,朱自清和夫人陈竹隐在中南海。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 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 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 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 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 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 《荷塘月色》写于1927 年7 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月,发表于是年《 小说月报》第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 18 卷第7 号上。文章以优美的笔 调描摹了诗情画意般的荷塘月 帝《 采莲赋》里说得好: 色,抒发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首徐回,兼传羽杯; 不满,及囿于个人生活小圈子 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 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所产生出来 的偷得片刻宁静的淡淡情趣。

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巧用 倾船而敛裾。

比喻、拟人手法,融入自己的情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 感,充分运用想像,对荷塘月色 进行了细腻入微的刻画。作者 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 西洲曲》 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 里的句子: 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里到 外,勾勒出了一幅立体、动态、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诗意的荷塘月色图。有动有静、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有虚有实、有浓有淡、有疏有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 过人头” 密,层层递进,步步深化,使读 者如临其境,仿佛跟着作者也 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 做了一回心旷神怡的月下夜游。

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 文章语言自然清新,意境含蓄, 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 情景交融,巧用典故,体现了古 典文与白话文风格的成功融合, 妻已睡熟好久了。

在当时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 美文 文字的典范,其艺术魅力一直 赏析 影响至今。

人一生要读的 篇散文 18 寄小读者 冰 j i x i a o d u z h e 【作者简介】 通讯七 亲爱的小朋友: 八月十七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 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的抛 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 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 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 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 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西去! 船上生活,是如何的清新而活泼。除 了三餐外,只是随意游戏散步。海上的头三 日,我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 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过后又绝然不玩 了。后来自己回想很奇怪,无他,海唤起了 我童年的回忆,海波声中,童心和游伴都跳 跃到我脑中来。我十分的恨这次舟中没有 ○ ○ 几个小孩子,使我童心来复的三天中,有无 冰心像 猜畅好的游戏! 我自少住在海滨,却没有看见过海平如镜。这次出了吴淞口,一天的航程,一望 无际尽是粼粼的微波。凉风习习,舟如在冰上行。到过了高丽界,海水竟似湖光。蓝 极绿极,凝成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自天边直接到阑旁人立处。上自穹苍,下至 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了来。……小朋友, 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 八月十八夜,正是双星渡河之夕。晚餐后独倚阑旁,凉风吹衣。银河一片星光, 照到深黑的海上。远远听得楼阑下人声笑语,忽然感到家乡渐远。繁星闪烁着,海波 吟啸着,凝立悄然,只有惆怅。

人一生要读的 篇散文 20 十九日黄昏,已近神户,两岸青山,不时的有渔舟往 来。日本的小山多半是圆扁的,大家说笑,便道是“ 馒头 山”。这馒头山沿途点缀,直到夜里,远望灯光灿然,已 抵神户。船徐徐停住,便有许多人上岸去。我因太晚,只 自己又到最高层上,

初次看见这般璀璨的世界,天上微月 的光,和星光,岸上的灯光,无声相映。不时的还有一串 光明从山上横飞过,想是火车周

行。……舟中寂然,今夜 没有海潮音,静极心绪忽起:“ 倘若此时母亲也在这 里……”我极清晰的忆起北京来。小朋友,恕我,不能往 下再写了。

1926年5 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 《寄小读者》一书的封面。

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日,神户 朝阳下转过一碧无际的草坡,穿过深林,已觉得湖上风来,湖波不是昨夜欲睡如 醉的样子了。——悄然的坐在湖岸上,伸开纸,拿起笔,抬起头来,四围红叶中,四 面水声里,我要开始写信给我久违的小朋友。小朋友猜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水面闪烁着点点的银光,对岸意大利花园里亭亭层列的松树,都证明我已在万里 外。小朋友,到此已逾一月了,便是在日本也未曾寄过一字,说是对不起呢,我又不愿! 我平时写作,喜在人静的时候。船上却处处是公共的地方,舱面阑边,人人可以 来到。海景极好,心胸却难得清平。我只能在晨间绝早,船面无人时,随意写几个字, 堆积至今,总不能整理,也不愿草草整理,便迟延到了今日。我是尊重小朋友的,想 小朋友也能尊重原谅我! 许多话不知

从哪里说起,而一声声打击湖岸的微波,一层层的没上杂立的潮石, 直到我蔽膝的毡边来,似乎要求我将她介绍给我的小朋友。小朋友,我真不知如何的 形容介绍她!她现在横在我的眼前。湖上的月明和落日,湖上的浓阴和微雨,我都见 过了,真是仪态万千。小朋友,我的亲爱的人都不在这里,便只有她——海的女儿, 能慰安我了。lake waban ,谐音会意,我便唤她做“ 慰冰”。每日黄昏的游泛,舟 轻如羽,水柔如不胜桨。岸上四围的树叶,绿的,红的,黄的,白的,一丛一丛的倒 ○ ○ 影到水中来,覆盖了半湖秋水。夕阳下极其艳冶,极其柔媚。将落的金光,到了树梢, 散在湖面。我在湖上光雾中,低低的嘱咐它,带我的爱和慰安,一同和它到远东去。

写 憩 心 美 成 ,在 国 卷 的 她 威 波 的 尔 士 〈 斯 顿 小朋友!海上半月,湖上也过半月了,若问我爱哪一个更甚,这 寄 利 威 小 女 尔 却难说。——海好像我的母亲,湖是我的朋友。我和海亲近在童年, 读 子 斯 者 大 利 〈 学 女 和湖亲近是现在。海是深阔无际,不着一字,她的爱是神秘而伟大的, 《 中 学 子 的 习 大 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首的。湖是红叶绿枝,有许多衬托,她的爱是温 一 期 学 些 间 里 和妩媚的,我对她的爱是清淡相照的。这也许太抽象,然而我没有别 通 ,的 讯 经 慰 的话来形容了! 就,常 冰 在 湖 是 这

风 小朋友,两月之别,你们自己写了多少,母亲怀中的乐趣,可以 在 里 光 慰 散 。

说来让我听听么?——这便算是沿途书信的小序。此后仍将那写好的 冰 步 当 湖 、年 信,按序寄上,日月和地方,都因其旧,“ 弱游”的我,如何自太平 畔 小 冰 洋东岸的上海绕到大西洋东岸的波士顿来,这些信中说得很清楚,请 在那里看罢! 不知这几百个字,何时方达到你们那里,世界真是太大了! 一九二三年十月十四日,慰冰湖畔,威尔斯利 美 1923 年8 月,冰心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

析 文章写的是作者从上海到意大利威尔斯利的旅途见闻。作者通过对 太平洋的空灵美景和慰冰湖的柔媚夕照的描摹,抒发了自己远离祖国, 眷念故乡和母亲的情怀。文章构思精巧,动静结合,浑然一体。对话式 的语气,增加了文章的亲切感,给人以柔情似水的温馨感。冰心的散文 笔调轻盈灵活,文字清新隽丽,感情细腻清澄,兼具白话文通俗晓畅的 特点和文言文凝练含蓄的长处。《寄小读者》即是明显一例。

人一生要读的 篇散文 22 小 橘 灯心 x i a o j u d e n g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 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 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 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 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 ○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 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 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 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 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 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 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 中 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 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 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 1957 年6 月,由北 卷 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

锅,微微 京出版社出版的 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 小橘灯》封面。

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 “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 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 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 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 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 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 建国后画家为冰心 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 《小橘灯》一文所作 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的配图。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 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 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 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 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 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 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 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 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 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 人一生要读的 篇散文 24 美文赏析 家”也包括我在内。

这是一篇优美的回忆性叙事 散文,文章形象地刻画了一位在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 艰难的生活逆境中渴望光明的善 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 良坚强的农家少女的形象。作者 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 从小处着手,选取了小姑娘打电 话、照看妈妈、与“ 我”攀谈、做 前有无限光明! 小橘灯送“我”这几件平凡的事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 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 我从哪里来。我说:“ 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 推进,将一个早熟、坚强、勇敢、 乐观、善良、富于内在美的乡村 地说:“ 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 贫苦少女的形象描绘得有血有 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党抓走了,以后 肉、惟妙惟肖。作者在叙事之后 所写的一段抒情文字,是全篇

的 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点晴之笔,它深化了主题,揭示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 了小橘灯的象征意义——象征着 她母亲的消息。

蕴藏在人民心中的希望和火种, 象征着光明和胜利之灯。文章构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

思精巧,语言素淡,首尾呼应,寓 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 意深刻,是一篇玲珑剔透、回味 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无穷的散文佳作。

已过古稀之年的冰心深情地凝视着“ 小橘 灯”,沉湎在往事的回忆中。 ○ ○ gu xiang de ye cai 故乡的 【作者简介】 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 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 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 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 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 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 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 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 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 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 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 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 苗 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 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 荠莱马兰头, 周 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 人 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 人一生要读的 篇散文 26 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 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 湖游览志》云:“ 三月三日男女皆戴 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菜花,桃李 羞繁华。”顾禄的《 清嘉录》上亦说: “ 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 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 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 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 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 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 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 旧时浙江绍 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 兴农村风景。

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 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 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

用这种食 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 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 “ 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 曰“ 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 ○ ○ 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27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 中 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 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 国 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 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 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 重,但不易得。日本《 俳句大辞典》云:“ 此草与蒲公 美 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 文 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 赏 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 析 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 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 以少年们常随了乐音去 《故乡的野菜》于1924 年4 月5 日发表于《 晨报副刊》上, 看“ 上坟船里的姣姣”; 后收入散文集《雨天的书》( 1925 年北新书局出版)。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以浓郁的怀旧情绪,介绍其故乡常 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 见的野菜:芥菜、马兰头、鼠曲草、紫云英等,它们的形状、 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 颜色与用途,以及与其相关的浙东民俗。作者引经据典,并 以东洋习俗同中国习俗相比印照,将浙东民俗置于一个横的 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 文化比较剖面上和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周作人的散文,语言 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 质朴平淡,风格从容平和,但富于哲理、情趣,《 故乡的野菜》 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即是一个印证。

人一生要读的 篇散文 28 鲁 秋 q iqu i u y e ye 【作者简介】 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 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

【篇三:人生要读2,60篇散文】

人一生要读的60篇散文

《人一生要读的60篇散文》力图通过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组合,以提升读者的文学素养、审美水准、写作水平,为读者迈向光彩亮丽的人生架起一座知识的桥梁。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文辞优

美、思想性强的散文,不仅可以提高文学修养,而且还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和领悟人生。鉴此,《人一生要读的60篇散文》精选60篇中外散文大师的经典之作,并配以契合文意的图片和赏析文字,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还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

《人一生要读的60篇散文》含有60篇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散文经典,182千字美文,近200幅精美图片,多种要素有机结合,思想和文字变得轻松亲切,文化的力量和图画的色彩一起流淌,开始一段愉快的彩色读书之旅。

必读经典:所选60篇散文兼具时代、作者及风格流派的代表性,风格各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

体例科学:通过“必读理由”、“作者简介”、“美文赏析”等多个辅助栏目,多角度解析名作,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效果。

图文互动:近200幅精美图片精彩演绎名作,图文并茂,为读者打造出一个彩色的、立体的、极具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