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0 撕 彳lJ 2015年5月下半月 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 张(辽宁师范大学鑫邹晓燕 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1 16029) 摘要: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最重要标准。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包括服从规则行为、 诚实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三个方面。父母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温暖、引 导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积极发展,而惩罚和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学前儿童 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父母在教育儿童时应使用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以促进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 良好发展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学前儿童;道德;道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和准则的总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辨别 一、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结构 是非善恶、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尺度。道德品质是指 一要有效促进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首先必须清 晰其道德行为的结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道德行 为结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尚未达成相对一致的理 解和认识。其主要原因在于划分的角度不同。 从伦理学和哲学的角度.可以分为道德行为和 不道德行为;在心理学领域,有学者(23认为道德 行为包括两个层次:道德行为技能与道德行为习 惯,最基础的是道德行为技能,Narvaez将道德行 为技能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七种类型:沟通、问题解 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所 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是社会道德 在个体身上的反应…。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均认同 个体的道德品质包括三种主要成分: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核 心内容,对儿童的后续发展有长期影响。而幼儿期 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 一阶段对儿童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 决、移情以及自信、领导能力、勇气、韧性、努力 的程度。 以帮助其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其个性健康成长。 在学前期。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应是儿童道德 品质发展的重要内容。判断一个儿童道德品质的发 展,不仅要看儿童有怎样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然而.这种对一般道德行为结构的划分并不适 合学前儿童。这是由于学前儿童受心理发展水平所 限,其道德行为应该是具体而非抽象的概念。因 更重要的应考察儿童有没有履行实际的道德行动, 以及做出了怎样的道德行为。因此,在学前阶段, 此,有学者提出了“助人(互助)行为、利他行 为、亲社会行为、爱护公物行为、诚实行为”五个 道德品质教育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方面的内涵结构;而卢乐珍( ]将学前儿童的道德 作者简介:张鑫,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邹晓燕,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榭受, 研究方向为儿童爪I}生与社会性发展。 0 0 0 0 行为具体分为七个维度:守纪律、爱劳动、有礼 貌、诚实、勇敢、关心环境及他人、友爱。 (一)温暖 温暖,即在亲子交往中父母给予孩子的积极情 如何确立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结构?应该考虑 以下三个问题:其一,能反映道德品质的内涵;其 二,具有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其三.具有概括 性。根据道德品质的内涵,可以发现,道德行为的 核心是服从规则,而规则不外乎三个方面。即社会 环境的规则、与人交往的规则和做人做事的基本规 则。社会环境方面和与人交往的规则是任何年龄的 感体验。主要指关心爱护孩子、鼓励支持孩子、对 孩子的行为表现作出积极反应等。研究者大都认 为,处于温暖氛围的儿童易于对处于困境的人表示 同情和提供帮助,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温暖的 教养方式也常常对幼儿的服从规则行为和诚实行为 发展有积极影响 在幼儿教育的实际中,温暖这种教养方式常常 人都要遵守的,没有年龄特殊性;而做人做事方面 的规则受到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有年龄差异性。 是母亲使用的。对此 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 伊德认为,母亲主要负责提供爱和温暖,而父亲则 负责提供纪律和规则。sears则进一步提出了父母 教养方式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温暖和控制。 Londerville( ]的研究表明.母亲的温暖和关 如诚实和守信这两个做人的基本规则在水平上是不 同的,在学龄前期,诚实、不说谎就是其主要表 现:而要达到事事信守诺言,这个要求就太高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结 构概括为比较容易理解的三个具体词组,即服从规 则行为、亲社会行为和诚实行为。而这种划分与卢 乐珍的划分类似。在卢乐珍提出的七个维度中,守 纪律、关心环境可以概括为服从规则行为;有礼 貌、关心他人、友爱可以概括为亲社会行为;而爱 劳动、诚实、勇敢均属于做人做事方面的规则,诚 实是其核心内容。 怀对儿童的依从和合作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也有其 他学者发现,父母与孩子间的积极联系、温暖、亲 密和愉悦的关系。与幼儿教师所报告的儿童的亲社 会倾向之间存在正相关,处于温暖环境氛围的儿童 易于对处于困境中的人表示同情和帮助,经常得到 父母温情和爱的儿童在同样的环境中比其他儿童表 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国外也有研究发现,父母温 暖且对子女反应性强,则儿童的说谎行为少[引。 我国也有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认为父母教 养方式的民主性与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呈显著正相 关。父母更多地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不用强制性 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 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其教养方式是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的说理方式教育幼儿,幼儿的合作行为会越多。有 二、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学前儿童道德行 为的发展 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各种情境下表现出来的 教育子女行为的集合体,它会创造一种持续的教养 氛围。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此开展了许多研究,发现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有 不同影响,并且多数研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 父母温暖、引导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学前儿童道德 行为的积极发展,而惩罚和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不 利于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研究发现.父母的温情和指导性这两种积极的教养 方式与儿童说谎存在负向关系,父母使用温情和指 导的教养方式越多,幼儿说谎行为表现就越少。而 邹晓燕、杨瑞[6]的研究表明,母子问积极情感与 幼儿自我控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母子间积极的 情感与4岁儿童的约束性顺从和延迟满足显著相关。 (二)引导 引导通常是指说理疏导,即通过强调一种行为 对他人产生影响解释为什么一种行为是错误的、应 该改变的,并向儿童建议怎样才能弥补自己行为所 造成的伤害。研究者常认为引导的教养方式有利于 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和道德情感的内化。 78 0 0 0 0 最为推崇引导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有积 极作用的是霍夫曼(Hoffman) ,他通过研究认 刻板地而不是灵活地遵守社会规范[J0]。 我国学者牛宙、陈会昌等人 ]通过设计三种 为引导型教养方式是对儿童道德发展最为有效的教 养方式,引导可以促进儿童道德情感、道德推理和 道德行为的发展,引导有利于儿童唤起对道德的认 助人情境,来考察在这些助人行为情境中,儿童的 行为表现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 儿童的助人行为与父母的拒绝显著负相关。也有学 者在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时发 现,不卷人欺负行为的幼儿其父亲在教养方式上采 知、情感和行为的注意.有助于儿童将这三方面整 合起来。Kochanska等人[∞的研究发现,缺乏同情 心的儿童母亲通常用惩罚、强制方式处置儿童的破 用高接受、低惩罚;而卷入欺负行为幼儿的父亲在 教养方式上接受态度较低、高惩罚。我国学者的研 究发现,父母拒绝幼儿的同时又缺乏温暖,则父母 拒绝就会与幼儿说谎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同时,父 母的体罚也会增加幼儿的说谎行为。 国内外学者对惩罚这一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 坏行为,而富有同情心的儿童母亲则更多采用非惩 罚性的、情感解释的教养方式。该研究进一步表明, 引导对2—5岁的儿童的服从行为具有很好的效果。近 年来,我国研究者在研究3—5岁幼儿在合作与助人情 境中的行为表现时发现母亲鼓励成就、诱导取向与 幼儿合作行为和助人行为正相关并具有显著意义。 (三)惩罚 强制惩罚大多不利于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父母应 慎重使用惩罚这一教养方式。就父母如何运用惩罚 才能促进儿童未来行为的发展,有人提出了四个要 素:1.惩罚应该有助于儿童中断或压抑那些被禁 止的行为;2.惩罚时应该给儿童指出一种更可以 惩罚是父母常使用的一种教养方式。当儿童违 反了道德规则或父母的要求时常常会受到惩罚,惩 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也是研究者探讨的主要问 题。研究者虽对惩罚的影响存在争议,但多数研究 认为惩罚这一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Burton和Maccoby ̄设计实验考察了70名4岁儿 接受的行为,而且还要使他们知道什么行为是正确 的;3.惩罚时应向儿童指出一些让他们可理解的 原因。即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不合适的,哪种行为合 适;4.惩罚应激发儿童认识到由于自己所犯错误 童抵制诱惑的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发 现那些使用体罚训练的儿童可能抵制诱惑、欺骗的 数量远比父母采用说理方法的儿童少(引 多数研 使他人深受其害,应该对受害人产生移情。 (四)控制 究发现惩罚这一教养方式使用的频次过多则阻碍儿 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有一些研究发现,常常使用身 体干涉(体罚)的母亲,儿童(2-6岁)更容易出 现不顺从行为。也有研究发现父母体罚会增加儿童 的说谎行为,若父母坚持使用体罚将对儿童产生更 为消极的影响,如行为的增加。Hoffman综 合了大量关于儿童抚养方式的文献,考察了父母实 际采用的强制性方法是否会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控制主要指父母对孩子的管束、控制程度。研 究发现,父母不同程度的控制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发 展影响不同。能够给予儿童适当控制的教养方式最 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而过度控制和不控制 则不利于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儿童更易表现出攻 击行为。 Baurmrind[12]经过大量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 年行为的实际观察、访谈和试验后,将父母教养方 式具体分为宽容型、型、权威型三种。我国学 者一般把教养方式分为:溺爱型、型、放任型、 民主型。这些分类方式与教养方式的控制有关。溺 爱型和放任型主要表现为对孩子控制较低:型 表现为过于控制和干涉孩子;民主型的父母在控制 通过爱的回收、权威命令、引导三种教养方式的比 较,结果发现,高压强制命令式和爱的回收教养方 式对儿童道德发展并没有特殊的效果。相反,使用 高压权威命令式教养方式的儿童更容易发脾气、不 听话、反抗、不关心别人。他通过研究认为,爱的 回收这一惩罚方式会导致儿童产生过重的内疚感, 维度上能够给予孩子适当的、正确的控制行为。 79 0 0 0 0 Baurmrind的研究发现,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 的儿童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来抑制自己的破坏性 行为,女孩子自主性强,男孩也非常友善,合 compliance,and matemal training methods in the second year of life[J].Development Psychology,1981,17(3):289— 299. 作性高(133。在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遇到挫折 时更容易表现出敌对的行为。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低、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因此。她认为父母不仅要严格地管教儿童,更重要 的是应合理、明智地使用严格的管教。从而促进儿 童的发展 Patterson等人通过对过度保护或忽视放 任型教养方式的研究指出.在运用这两种教养方式 的父母控制下的儿童容易出现行为问题,自我控制 [5]Finkenauer C,Engels R,Meeus W.Keeping secrets from parents: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crecy in ado— lesce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2 (31):123-136. [6]邹晓燕,杨瑞.母子间积极情感与4Y幼儿自我控 制的相关研究[J].幼儿教育,2012(9):29—33. [7]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舍肥:安徽教育出 版社.2004:165. [8]Kochanska,Grazyna.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 between mothers and their young children:implications for 能力较差 ]。我国学者曾琦、董奇E15)等人研究 发现。父母双方采取严厉型教养方式的儿童在日常 生活中缺少父母的指导和情绪上的支持,感受到更 eady socialization[J].Child Development,1997(68):94- 112. 多的压力,因此可能被同伴拒绝的程度更高,攻击 性更强:而采取以温情、引导、鼓励探索为特点的 [9]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7:534. 民主型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儿童往往更加自信、交往 能力较强。 [1O3 Hoffman M L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im— 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2000. 综上,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良好道德行 [11]牛宙,陈会昌,王莉,张宏学.7岁儿童在助人情 境中的行为表现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 展与教育,2004(2):17—21. 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在教育儿童时, 要敏感地把握他们的感受和需要,给予他们适当的 和自由,慎重使用惩罚和控制,要使用说理、 引导的方式,以促进儿童道德行为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7:503. [1 2]Baumrid D.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J].Gentic Psychology Mono— graphs,1967(75):43-88. [13] (美)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第5版) [M]. 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784. [14] (关)丽塔・威克斯一纳尔逊, (关)艾伦・C・伊 [2]朱智贤,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36. 斯雷尔.特殊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学(第7版) (M].赵凯, 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268. [3]卢乐珍.卢乐珍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7:92. [15]曾琦,卢咏莉,邹泓,董奇,陈欣银.父母教养方 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46. [4]Londemille,Susan,Main.Security of attachment, (责任编辑:赵阳)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