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我的梦
我的故乡是北辛置村,记得小时候,记忆里,平矮的瓦房,凹凸不平的沙子路,每次回来老家,总是颠颠波波的,不时还夹杂着些许小石子,但也显得平坦,我总是喜欢自己的故乡,那里让我感到一种舒心的惬意,平静,没有城市的那种喧嚣,多了份宁静,多了小朋友一起玩耍的身影。梦里经常出现老家的影像,故乡就是我梦里不能抹去的那份回忆。
上次回家是在七月底,炎热的夏日把街道晒得热烘烘的,从村北路口向南是径直的一条中心大道,大道是柏油铺成的,干净的路面上,崭新的铺垫,结结实实的,没有过去的那种颠簸,,路的两边是石板铺就的小台阶,台阶整齐,颜色一致,都是暗红色,有几分古朴。
台阶上有一个正方形的空地,栽植了万年青、龙爪树、花卉等若干植物,万年青、花卉等多数是小树苗,显得几分稚气、娇嫩,墙壁上绘制了各种各样的图画,我们称其为“文化长廊”吧,有扭着秧歌表现农村业余爱好的舞女,有展现乡村山水风貌的自然美景,小船荡漾湖面,湖面上有倒映其中山峦的背影,有挺拔其中魁梧的树景,也有婀娜多姿柳枝的倩影,鸬鹚呷鱼钻出湖面的,停歇小船一角休息的,探头深水层中只露那尾部羽翼的,总之,一幅美的山水图悄然纸上。
再看看变成了小二层和三层洋楼,这是怎样一种变化,翻天覆地,统一的色调:墙体是淡粉色,房屋的墙是浅绿色,给人视觉的凉爽,把这份炎热的夏日也给变得凉爽了很多。奶奶说,“现在村里生活也好了,你得常回来看看老家。”奶奶的话温馨,让我觉得久久的回荡在这乡间的变化中。
墙面是有的着艳丽的牡丹,争奇斗艳,互不相让。再往南便是胶州历史上文人画像、简介以及诗句赏析,读着熟悉的诗句,看着用心的绘画,让我良久驻足,连身边的小儿子也留恋忘返,还有一些警示语,提醒“为好官”的,最值得一提的是最南头配有图画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告知我们学习和为人处事等等各方面古言训语。知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泉源。
从主街走向两侧,最显眼的要数各式各样的狗了,在这群狗族中,最凶悍的要算“斗牛狗”了,每次带儿子出来玩,这只暴戾的家伙,只要经过它的面前,总是不停使劲叫唤着,如果拿起杆子想吓它下,它不但毫不畏惧,反而更加凶悍的叫嚷了,宽广马路的俨然站岗的哨兵。真不愧其名字的来源。还有一些名字也显得古怪,像刺头,体小,较安静;狮子狗,体型较大,叫声咆哮;哈巴狗居多,满街转来转去,自由自在,见生人,叫几声,便离去,经常看到三五只狗成群结队,有的人家甚至养到三五只狗,狗的名字连养的人都叫不上来,伴随着炎热的夏日,犬吠声下,更难入眠,来到这里些许不习惯,孩子对狗却情有独钟,百看不厌。
数月后,也逐渐适应了,这里盛产柿子,村子两边都栽满了柿树,田野村头,路边沟底,成片成林,黑压压,给这个整齐的村庄增添了亮丽风景。春天来了,干枯的树枝上露出黄嫩的新芽,不几天便长成尖尖的毛茸茸叶片,很快这些小叶片神奇的长成又大又厚的叶子。俗话说:“四月八,大麦小麦穿柿花。”小麦秀穗时,整个树林开满黄橙橙的柿子花,招来成群蜜蜂。花朵里褚色的花蕊,上面沾满了晶莹 蜜糖,放到嘴里一吸,清凉香甜,深秋时分,柿子成熟,柿树上那压弯了的枝头的果实,像一盏盏发亮的小灯笼,这里朴实勤劳的果农们也都是最忙活的时候,不断的往下摘,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卖,三轮车吱吱的叫声响彻整条小道,我们买来家烘上,吃了熟透的柿子,比蜜还甜,削皮的柿子晾在竹箔上,晒个十来天,做成柿饼,甘如饴糖、甜而不腻、甘凉适口。
住在农村闲暇时,我们可以去看望田野里的庄稼,捉小昆虫。一种舒心,一份惬意,乐在其中,有些忘乎所以。质朴的劳作者那勤劳的身影更是如此的亲切。没有辛勤的劳动,哪有丰硕的收获。希望他们每年都有好的收成。
乡村美,让我驻足,让我不想离开,小朋友们,小昆虫们,我会经常回来看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