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个人工作方式对学生工作效果的影响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教师,在高校整个育人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角色定位上,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学生的管理者和服务者,辅导员个人工作方式和风格对于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归纳起来,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有几大类:
一、保姆式
辅导员对于个体学生的方方面面给予全方位的关注,学习要引导,生活要关心、学生的大事小事全部过问。对于大学生的定位是“孩子”,像对待幼儿园的小朋友那样来对待具有生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对于班集体的事务,则事无巨细的安排好, 只要学生按照要求做就可以,不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注重学生干部的合理使用。
这种工作方式貌似辅导员非常尽职尽责,对学生关心呵护的无微不至,实则并没有给予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辅导员只是把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客体、灌输知识或价值观的对象, 没有真正将学生作为具有有人格的成年人予以平等的对待,也忽视了在教育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而辅导员的这种工作方式,往往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养成和强化了学生的依赖心理,既不利于学生能力的锻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自我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得高等教育的目标无法实现。
二、无为而治式
与保姆式相反, 此类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是“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只要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只要学生不出大问题,就万事大吉,其他事情由学生干部处理,至于学生干部工作效果的好坏,也并不关心,只要他们把各项任务完成就可以。
这种工作方式貌似给学生非常大的自由度,完全尊重学生的人格,实则对学生毫不关心,在学生尚未真正成熟,世界观价值观还不真正清晰的阶段,不进行有效的引导,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无所适从。而任由学生干部管理班级事务,则效果又因学生干部的人品和能力不同大受影响,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序的、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辅导员的这种工作方式,往往会打击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中易滋生消极、抱怨情绪。
三、导师式
辅导员不仅关心学生当下的成绩和表现,还在了解个体学生个性和优劣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个人发展过程中遇到困惑需要向辅导员咨询的时候,辅导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给出行之有效的解答和引导,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他们也注重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班级管理上,此类辅导员也能够在宏观方面进行指导和引导,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内涵和质量,注重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能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这种工作方式和风格的辅导员指导的学生大部分都具有良好的心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自主的完成个人的学业,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到社会上有较强的适应力,有良好的为人处世风格。
综上,辅导员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学生工作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导师,除了具有端正的工作态度,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外,还应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辅导员要管理好个体学生、管理好班级,就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 。笔者见过被学生质问到无话可说的辅导员, 也遇到过在大型活动中无法把学生组织起来的辅导员,还见过将班级事务处理得一塌糊涂的辅导员——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就是因为辅导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具备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而管理能力除了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的积累和提升外,还需要辅导员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 以及向优秀的、有经验的辅导员请教。在管理能力提成的同时,还要养成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
第二、有独特的人格魅力。首先,做一个正直的人, 在学生工作中,各项工作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是涉及学生利益的事情,比如学生的评优、入党,一定要做到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其次,有良好的师德,对学生坦诚以待,对个别学生的错误和无理取闹,要有虚怀若谷的气度胸怀 ,还要具有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和无私奉献的责任心。最后,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广博的知识面,在学识、阅历、技能各方面都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实力。
第三、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古语云“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辅导员在要求学生“天天向上”的同时,自己也应不断追求卓越,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内涵和知识结构, 要关注时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 只有这样, 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才能给予相应的解答,对于学生的困惑,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