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0835 A(43)申请公布日 2018.10.12
(21)申请号 201810490176.8(22)申请日 2018.05.21
(71)申请人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
地址 518067 广东省深圳市蛇口工业区港
湾大道2号中集集团研发中心
申请人 中集天达控股(深圳)有限公司
深圳中集智能停车有限公司(72)发明人 傅荣锋 卢新锋 陆玉文 薛淑乐
潘多光 刘旭荣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438
代理人 阚梓瑄 王卫忠(51)Int.Cl.
E04H 6/12(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4页
E04H 6/42(2006.01)
(54)发明名称
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以及立体车库系统(57)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以及立体车库系统。该防滑移机构包括:拉力钩,能够与立体车库载车托盘接合或脱离,
连从而使立体车库载车托盘被固定或能够移动;
杆组件,与拉力钩连接;致动装置,与连杆组件连接,并经由连杆组件致动拉力钩,使得拉力钩与立体车库载车托盘接合或脱离;限位装置,在拉力钩完成与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接合时对拉力钩进行限位,并且在拉力钩完成与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脱离时对拉力钩进行限位。
CN 10835 ACN 10835 A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一种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移机构包括:拉力钩,其一端能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立体车库的承载框架,其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接合或脱离,从而使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被固定或能够移动;
连杆组件,与所述拉力钩连接;致动装置,与所述连杆组件连接,并经由所述连杆组件致动所述拉力钩,使得所述拉力钩与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接合或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
第一连杆部,第一连杆部的一端与所述拉力钩的一端枢转连接;第二连杆部,所述第二连杆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部的另一端枢转连接,所述第二连杆部的另一端被枢转地固定于承载框架,
其中,所述致动装置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部,所述致动装置的另一端被枢转地固定到所述承载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拉力钩完成与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接合时,所述第一连杆部与所述第二连杆部在与所述致动装置相反的一侧所呈的角度大于180°且小于210°。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装置,对所述拉力钩与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接合或脱离状态进行限位,且所述限位装置包括:
第一限位器,用于检测所述拉力钩是否完成与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脱离,并在检测到所述拉力钩完成与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脱离时使所述致动装置停止致动;
第二限位器,用于检测所述拉力钩是否完成与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接合,并在检测到所述拉力钩完成与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接合时使所述致动装置停止致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还包括:
第一机械限位部,设置成在所述拉力钩完成与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脱离但所述致动装置未停止致动的情况下,以机械的方式使所述拉力钩停止运动;
第二机械限位部,设置成在所述拉力钩完成与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接合但所述致动装置未停止致动的情况下,以机械的方式使所述拉力钩停止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机械限位部上,且所述第二限位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机械限位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器和所述第二限位器能与所述致动装置通信,以控制所述致动装置的致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器和所述第二限位器为限位开关,其上分别设有探测部,其中,在所述拉力钩完成与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脱离时,所述第一限位器的探测部接触所述拉力钩;而在所述拉力钩完成与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接合时,所述第二限位器的探测部接触所述连杆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是电动推杆或液压杆或气压杆。
2
CN 10835 A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10.一种立体车库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立体车库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滑移机构。
3
CN 10835 A
说 明 书
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以及立体车库系统
1/5页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立体车库载车托盘及用于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立体车库的立体车库载车托盘及用于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背景技术
[0002]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汽车保有量随人口的增长而大幅度增加,在城市建设用地高度集约化的今天,立体停车库成为了缓解城市停车困难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在各大城市建成立体车库项目的数量已超过14.4万个,泊车位总量达336万余个,居世界首位。且近几年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位配比问题,国家不断加大对停车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立体停车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0003]立体车库的发展离不开其安全配套设施的改善跟进,由于立体车库载车托盘式立体停车库中,在汽车驶入和驶出载车托盘的过程中,因汽车冲击力和车轮摩擦力作用使载车托盘在前后方向产生滑移动作,载车托盘滑移后位置的变化使正在行驶中的汽车有坠落基坑和载车托盘撞巷道门的危险。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在汽车驶入和驶出载车托盘的过程中能够稳定地承载汽车冲击力而不会产生不期望的滑移动作的载车托盘及其防滑移机构。发明内容
[0004]为解决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提出一种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以及一种立体车库系统。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0006]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个方案,提出一种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所述防滑移机构包括:拉力钩,其一端能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立体车库的承载框架,其另一端能够与所述载车托盘接合或脱离,从而使所述载车托盘被固定或能够移动;连杆组件,与所述拉力钩连接;致动装置,与所述连杆组件连接,并经由所述连杆组件致动所述拉力钩,使得所述拉力钩与所述载车托盘接合或脱离。[0007]可选地,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部,第一连杆部的一端与所述拉力钩的一端枢转连接;第二连杆部,所述第二连杆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部的另一端枢转连接,所述第二连杆部的另一端被枢转地固定于承载框架,其中,所述致动装置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部,所述致动装置的另一端被枢转地固定到所述承载框架。[0008]可选地,在所述拉力钩完成与所述载车托盘的接合时,所述第一连杆部与所述第二连杆部在与所述致动装置相反的一侧所呈的角度大于180°且小于210°。[0009]可选地,所述防滑移机构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第一限位器,用于检测所述拉力钩是否完成与所述载车托盘的脱离,并在检测到所述拉力钩完成与所述载车托盘的脱离时使所述致动装置停止致动;第二限位器,用于检测所述拉力钩是否完成与所述载车托盘的接合,并在检测到所述拉力钩完成与所述载车托盘的接合时使所述致动装置停止致动。
4
CN 10835 A[0010]
说 明 书
2/5页
可选地,所述限位装置还包括:第一机械限位部,设置成在所述拉力钩完成与所述
载车托盘的脱离但所述致动装置未停止致动的情况下,以机械的方式使所述拉力钩停止运动;第二机械限位部,设置成在所述拉力钩完成与所述载车托盘的接合但所述致动装置未停止致动的情况下,以机械的方式使所述拉力钩停止运动。[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机械限位部上,且所述第二限位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机械限位部上。[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器和所述第二限位器能与所述致动装置通信,以控制所述致动装置的致动。[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器和所述第二限位器为限位开关,其上分别设有探测部,其中,在所述拉力钩完成与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脱离时,所述第一限位器的探测部接触所述拉力钩;而在所述拉力钩完成与所述立体车库载车托盘的接合时,所述第二限位器的探测部接触所述连杆组件。[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机械限位部通过与所述拉力钩的下表面作用而以机械的方式使所述拉力钩停止运动,且所述第二机械限位部通过与所述连杆组件侧面作用而以机械的方式使所述拉力钩停止运动。
[0015]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包括如以上所述的防滑移机构的立体车库系统。
[0016]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存车和取车过程中能够防止载车托盘滑移;避免行程开关产生故障而失效,而使拉力钩过度下旋或上旋,导致致动装置无法推出;致动装置在工作的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小,从而寿命较长。[0017]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本申请的范围。
附图说明
[001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0019]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车库系统的示意性平面图;
[0020]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0021]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完成脱离时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以及
[0022]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完成接合时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0024]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
5
CN 10835 A
说 明 书
3/5页
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0025]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0026]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车库系统的示意性平面图。参见图1,车库系统可包括:车厅入口3,需要停入该车库系统的车辆通过车厅入口3进入车库系统;立体车库载车托盘(以下简称为“载车托盘”)2,进入车库系统的车辆停止在载车托盘2上,以待被运送到合适的位置;防滑移机构1,用于在车辆从车厅入口3移动到载车托盘2上时以及从载车托盘2移动到车厅入口3时固定载车托盘2,以避免载车托盘2滑移;承载框架4,用于承载整个车库系统的各个组件。此外,车库系统还可包括其他部件,例如,控制系统、运送系统,等等。车库系统也可不包括车厅入口3。承载框架4可以是钢结构框架,防滑移机构1可通过螺钉固定在承载框架4上。
[0027]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1的示意性平面图。参见图2,防滑移机构1可包括:拉力钩15,能够与载车托盘2接合或脱离,从而使载车托盘2被固定或能够移动;连杆组件13,与拉力钩15连接;致动装置12,与连杆组件13连接,并经由连杆组件13致动拉力钩15,使得拉力钩15与载车托盘2接合或脱离;限位装置14,在拉力钩15完成与载车托盘2的接合时对拉力钩15进行限位,并且在拉力钩15完成与载车托盘2的脱离时对拉力钩15进行限位。拉力钩15可设置为一个或多个。例如,可在载车托盘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拉力钩15。
[0028]载车托盘2是平板状结构,其下表面可设有与拉力钩15配合的凹槽21(参见图1)。拉力钩15可成近似“L”形,其右端可枢转地连接到承载框架4(直接连接或经由中间部件连接),而其左端可与载车托盘2下表面的凹槽配合,使得拉力钩15将载车托盘2固定,以防止载车托盘2产生不期望的滑移动作。通过拉力钩15与载车托盘2的配合与脱离,防滑移机构1相应地具有与载车托盘2的接合状态和脱离状态。[0029]如图2所示,拉力钩15的左端与连杆组件13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连杆组件13可包括:第一连杆部131,其一端可与拉力钩15的左端枢转连接;第二连杆部132,其一端(图2中所示的上端)可与所述第一连杆部的一端(图2中所示的下端)枢转连接,第二连杆部132的另一端(图2中所示的下端)可被枢转地固定到承载框架4(直接固定或经由中间部件固定)。致动装置12的一端(图1中所示的右端)可固定到第二连杆部132,具体来说,可固定到第二连杆部132的中间偏上的位置。致动装置12的另一端(图1中所示的左端)可被枢转地固定到固定架11,而该固定架11经由例如螺钉等固定到承载框架4上。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架11可形成为承载框架4的一部分。可选地,致动装置12的另一端(图1中所示的左端)可直接固定到承载框架4上。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杆组件13可具有其他结构,例如,具有一个连杆、三个连杆或者其他数量的连杆,只需保证致动装置12能够经由连杆组件13与拉力钩15相互作用而使拉力钩15能够绕其右端枢转,并且在拉力钩15枢转的过程中能够触发限位装置14(下文将具体描述)。
[0030]参见图1和图2,致动装置12可以是具有动力源(例如,可通过电力驱动)以产生线
6
CN 10835 A
说 明 书
4/5页
性往复运动的装置。致动装置12可具有套筒式结构。优选地,致动装置12可以是电动推杆。在另一实施例中,致动装置12也可以是液压杆或气压杆。
[0031]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载车托盘2的防滑移机构1完成脱离时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载车托盘的防滑移机构完成接合时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参照图2-图4,限位装置14可包括:第一限位器141,用于检测拉力钩15是否完成与载车托盘2的脱离,并在检测到拉力钩15完成与载车托盘2的脱离时使致动装置12停止致动;和第二限位器142,用于检测拉力钩15是否完成与载车托盘2的接合,并在检测到拉力钩15完成与载车托盘2的接合时使致动装置12停止致动。第一限位器141和第二限位器142可分别具有伸出的探测部,优选的第一限位器141和第二限位器142为限位开关。[0032]在拉力钩15脱离载车托盘2的过程中,拉力钩15被致动装置12驱动而逆时针旋转,直到拉力钩15的下表面对第一限位器141施加压力使得第一限位器141的探测部感测到该压力。然后,第一限位器141可控制致动装置12停止致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器141对拉力钩15脱离载车托盘2的位置的感测不限于压力感测,还可包括光感测、磁力感测,等等。第一限位器141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致动装置12通信。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器141可与单独的控制系统通信,以发送用于控制致动装置12的信号,该控制系统可根据该信号来控制致动装置12。
[0033]在拉力钩15接合载车托盘2的过程中,拉力钩15被致动装置12驱动而顺时针旋转,直到连杆组件13的右侧对第二限位器142施加压力使第二限位器142的探测部感测到该压力。然而,第二限位器142以与第一限位器141类似的方式控制致动装置12停止致动(在此不再赘述)。当拉力钩15与载车托盘2完成接合时,拉力钩15可稳固地固定住载车托盘2,从而使载车托盘2不会滑移。[0034]可以理解的是,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防滑移机构1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实施。例如,拉力钩15并非必须以绕右端旋转的方式来与载车托盘2接合和脱离,也可采用绕左端旋转、平移或者其他已知的方式来实现与载车托盘2的接合和脱离。[0035]优选地,限位装置14还可包括:第一机械限位部143,设置成在拉力钩15完成与载车托盘2的脱离但致动装置12(因故障或任何其他原因)未停止致动的情况下,以机械的方式迫使拉力钩15停止运动;第二机械限位部144,设置成在拉力钩15完成与载车托盘2的接合但致动装置12(因故障或任何其他原因)未停止致动的情况下,以机械的方式使拉力钩15停止运动。
[0036]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机械限位部143可以是竖直的柱状或壁状,且可被支撑在承载框架4上。第二机械限位部144可从第一机械限位部143上水平地延伸。应理解的是,第一机械限位部143和第二机械限位部144可以是具有机械限位作用的其他结构。第一限位器141可被固定在第一机械限位部143上,且第二限位器142可被固定在第二机械限位部144上,从而无需为第一限位器141和第二限位器142提供单独的支撑装置。可选地,第一限位器141和第二限位器142可具有单独的支撑装置。[0037]在拉力钩15脱离载车托盘2的过程中,当拉力钩15接触第一限位器141,但致动装置12并未停止致动时,拉力钩15进一步逆时针旋转,导致拉力钩15的下表面接触到第一机械限位部143的上端。由于第一机械限位部143被固定到承载框架4,第一机械限位部143的上端是不可移动的,因此,拉力钩15的继续旋转被阻止,从而避免连杆组件13的第一连杆部
7
CN 10835 A
说 明 书
5/5页
131和第二连杆部132的夹角过小而无法被再次推动。[0038]在拉力钩15接合载车托盘2的过程中,当连杆组件13接触第二限位器142,但致动装置12并未停止致动时,连杆组件13被致动装置12进一步向右推动,导致连杆组件13的右侧(具体来说,是第二连杆部132的右侧)接触到第二机械限位部144的左端。由于第二机械限位部144被固定到第一机械限位部143,第二机械限位部144的左端是不可移动的,因此,连杆组件13的继续移动被阻止,从而避免连杆组件13的第一连杆部131和第二连杆部132的夹角过小而无法被再次推动。[0039]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机械限位部143和第二机械限位部144并非是防滑移机构1所必须的部分,因为正常情况下,第一限位器141和第二限位器142并不会出现无法阻止致动装置12致动的情况。[0040]如图4中所示,拉力钩15完成与载车托盘2的接合是指拉力钩15与凹槽21充分接合且连杆组件13接触到第二限位器142的位置(即图4中所示的位置)。此时,连杆组件13略超过死点位置(即,第一连杆部131与第二连杆部132呈180°的位置)。优选地,在拉力钩15完成与载车托盘2的接合时,第一连杆部131与第二连杆部132在与致动装置12相反的一侧(图4中的右侧)所呈的角度大于180°且小于210°。[0041]如图3中所示,拉力钩15完成与载车托盘2的脱离是指拉力钩15与凹槽21是指拉力钩15不再载车托盘2的滑移且接触到第一限位器141的位置(即图3中所示的位置)。[0042]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指出。
[0043]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
8
CN 10835 A
说 明 书 附 图
1/4页
图1
9
CN 10835 A
说 明 书 附 图
2/4页
图2
10
CN 10835 A
说 明 书 附 图
3/4页
图3
11
CN 10835 A
说 明 书 附 图
4/4页
图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