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试题中包含两个空的,答对1个的给3分,全部答对的给5分.(共6题;共30分)10.i是虚数单位,复数 【答案】 4-i
【考点】复数代数形式的混合运算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2+𝑖= 故答案为:4-i
【分析】根据复数的运算法则求解即可.
11.在 (2𝑥3+𝑥)6 的展开式中, 𝑥6 的系数是________. 【答案】 160
【考点】二项式定理,二项式定理的应用
𝑟(𝑟【解析】【解答】解: (2𝑥3+𝑥)6 的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是𝑇𝑟+1=𝐶62𝑥3)6−𝑟(𝑥)=26−𝑟·𝐶6·𝑥18−4𝑟
1
1𝑟
1
9+2𝑖
(9+2𝑖)(2−𝑖)
(2+𝑖)(2−𝑖)
9+2𝑖2+𝑖
= ________.
=
20−5𝑖5
=4−𝑖
令18-4r=6,得r=3
3 所以 𝑥6 的系数是 23𝐶6=160
【分析】根据二项式的展开式通项公式求解即可.
12.若斜率为 √3 的直线与y轴交于点A , 与圆 𝑥2+(𝑦−1)2=1 相切于点B , 则 |𝐴𝐵|= ________. 【答案】 √3
【考点】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解析】【解答】解:设直线AB的方程为𝑦=√3𝑥+𝑏 , 则点A(0,b) ∵直线AB与圆 𝑥2+(𝑦−1)2=1相切 ∴|𝑏−1|2=1 , 解得b=-1或b=3
所以|AC|=2 又∵|BC|=1
∴|𝐴𝐵|=√|𝐴𝐶|2−|𝐵𝐶|2=√3 故答案为:√3 【分析】根据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结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即可. 13.若 𝑎>0,𝑏>0 ,则 𝑎+𝑏2+𝑏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 2√2
【考点】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在最值问题中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a>0,b>0 ∴1+
𝑎
𝑎𝑏21
𝑎
+𝑏≥2√·
𝑎
1
𝑎
2
1𝑎𝑏2+𝑏=+𝑏≥2√·𝑏=2√2
𝑏
𝑏
22
当且仅当𝑎=𝑏2且𝑏=𝑏 , 即𝑎=𝑏=√2时等号成立 所以𝑎+𝑏2+𝑏的最小值是2√2. 【分析】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即可.
14.甲、乙两人在每次猜谜活动中各猜一个谜语,若一方猜对且另一方猜错,则猜对的一方获胜,否则本次平局,已知每次活动中,甲、乙猜对的概率分别为 6 和 5 ,且每次活动中甲、乙猜对与否互不影响,各次活动也互不影响,则一次活动中,甲获胜的概率为________,3次活动中,甲至少获胜2次的概率为________ . 【答案】 3;27
【考点】相互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n次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知在一次活动中,甲获胜的概率为6×5=3 ,
212202 则在3次活动中,甲至少获胜2次的概率为𝐶3×(3)×3+(3)=27 2
35
4
2
2
20
5
1
1
𝑎
故答案为:3,27
【分析】根据甲猜对乙没猜对可求出一次活动中,甲获胜的概率,再根据n次重复试验的概率求法求解即可.
15.在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ABC中,D为线段BC上的动点, 𝐷𝐸⊥𝐴𝐵 且交AB于点E . 𝐷𝐹//𝐴𝐵 且⃗⃗⃗⃗⃗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 +𝐷𝐹⃗⃗⃗⃗⃗ | 的值为________; (𝐷𝐸⃗⃗⃗⃗⃗ +𝐷𝐹⃗⃗⃗⃗⃗ )⋅𝐷𝐴交AC于点F,则 |2𝐵𝐸【答案】 1;20
11
220
【考点】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向量的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解析】【解答】解:设BE=x,𝑥∈(0,2) ∵△ABC为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DE⊥AB ∴∠BDE=30°,BD=2x,DE=√3𝑥 , DC=1-2x ∵DF//AB
∴△DFC为边长为1-2x的等边三角形,DE⊥DF
∴(2𝐵𝐸+𝐷𝐹)=4𝐵𝐸2+4𝐵𝐸·𝐷𝐹+𝐷𝐹2=4𝑥2+4𝑥(1−2𝑥)·cos0°+(1−2𝑥)2=1 ∴|2𝐵𝐸+𝐷𝐹|=1
∵(𝐷𝐸+𝐷𝐹)·𝐷𝐴=(𝐷𝐸+𝐷𝐹)·(𝐷𝐸+𝐸𝐴)=𝐷𝐸2+𝐷𝐹·𝐸𝐴 =(√3𝑥)+(1−2𝑥)×(1−𝑥)=5𝑥2−3𝑥+1=5(𝑥−3)+11
1020 则当𝑥=10时,(𝐷𝐸+𝐷𝐹)·𝐷𝐴取得最小值为20 故答案为:1,20
【分析】根据向量的数量积及向量的求模公式,再结合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即可.
11
3
→
→
→
11
2
2
→
→
→
→
→
→
→
→
→
→
→
→
→
→
2
→
→
→
→1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成演算步骤.(共5题;共75分)
16.在 △𝐴𝐵𝐶 ,角 𝐴,𝐵,𝐶 所对的边分别为 𝑎,𝑏,𝑐 ,已知 sin𝐴:sin𝐵:sin𝐶=2:1:√2 , 𝑏=√2 . (1)求a的值; (2)求 cos𝐶 的值; (3)求 sin(2𝐶−6) 的值.
【答案】 (1)因为 sin𝐴:sin𝐵:sin𝐶=2:1:√2 ,由正弦定理可得 𝑎:𝑏:𝑐=2:1:√2 , ∵𝑏=√2 , ∴𝑎=2√2,𝑐=2 ;
(2)由余弦定理可得 cos𝐶=
3
𝑎2+𝑏2−𝑐2
2𝑎𝑏
𝜋
=2×28+2−4√2×√=4 ; 23
7(3)∵cos𝐶=4 , ∴sin𝐶=√1−cos2𝐶=√ ,
4
∴sin2𝐶=2sin𝐶cos𝐶=2×
𝜋
3√7×44𝜋
=
3√78
, cos2𝐶=2cos2𝐶−1=2×16−1=8 ,
𝜋
3√78
91
所以 sin(2𝐶−6)=sin2𝐶cos6−cos2𝐶sin6 =
×
√32
−8×2=
11
3√21−1 16
.
【考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二倍角的正弦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的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解析】【分析】(1)根据正弦定理直接求解即可; (2)根据余弦定理直接求解即可;
(3)根据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二倍角公式以及两角差的正弦公式求解即可.
17.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 𝐴𝐵𝐶𝐷−𝐴1𝐵1𝐶1𝐷1 中,E为棱BC的中点,F为棱CD的中点.
(1)求证: 𝐷1𝐹// 平面 𝐴1𝐸𝐶1 ;
(2)求直线 𝐴𝐶1 与平面 𝐴1𝐸𝐶1 所成角的正正弦值. (3)求二面角 𝐴−𝐴1𝐶1−𝐸 的正弦值.
【答案】 (1)以 𝐴 为原点, 𝐴𝐵,𝐴𝐷,𝐴𝐴1 分别为 𝑥,𝑦,𝑧 轴,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𝐴(0,0,0) , 𝐴1(0,0,2) , 𝐵(2,0,0) , 𝐶(2,2,0) , 𝐷(0,2,0) , 𝐶1(2,2,2) , 𝐷1(0,2,2) , 因为E为棱BC的中点,F为棱CD的中点,所以 𝐸(2,1,0) , 𝐹(1,2,0) , 所以 ⃗⃗⃗⃗⃗⃗⃗ 𝐷1𝐹=(1,0,−2) , ⃗⃗⃗⃗⃗⃗⃗⃗⃗ 𝐴1𝐶1=(2,2,0) , ⃗⃗⃗⃗⃗⃗⃗ 𝐴1𝐸=(2,1,−2) ,
⃗⃗ =(𝑥1,𝑦1,𝑧1) , 设平面 𝐴1𝐸𝐶1 的一个法向量为 𝑚
𝑚⃗⃗ ⋅⃗⃗⃗⃗⃗⃗⃗⃗⃗ 𝐴1𝐶1=2𝑥1+2𝑦1=0
,令 𝑥1=2 ,则 𝑚⃗⃗ =(2,−2,1) , 则 {
𝑚⃗⃗ ⋅⃗⃗⃗⃗⃗⃗⃗ 𝐴1𝐸=2𝑥1+𝑦1−2𝑧1=0⃗⃗⃗⃗⃗⃗⃗ ⃗⃗⃗⃗⃗⃗⃗ 因为 𝐷⃗⃗ =2−2=0 ,所以 𝐷⃗⃗ , 1𝐹⋅𝑚1𝐹⊥𝑚因为 𝐷1𝐹⊄ 平面 𝐴1𝐸𝐶1 ,所以 𝐷1𝐹// 平面 𝐴1𝐸𝐶1 ;
⃗⃗⃗⃗⃗⃗⃗ (2)由(1)得, 𝐴𝐶1=(2,2,2) , 设直线 𝐴𝐶1 与平面 𝐴1𝐸𝐶1 所成角为 𝜃 ,
⃗⃗⃗⃗⃗⃗⃗ 则 sin𝜃=|cos〈𝑚⃗⃗ ,𝐴𝐶1〉|=|
⃗⃗⃗⃗⃗⃗⃗⃗ ⃗⃗⃗ ⋅𝐴𝐶𝑚1
|⃗⃗⃗⃗⃗⃗⃗⃗ ⃗⃗⃗ |⋅|𝐴𝐶|𝑚1|
=
23×2√3=
√3 9
;
⃗⃗⃗⃗⃗ =(2,−2,0) , (3)由正方体的特征可得,平面 𝐴𝐴1𝐶1 的一个法向量为 ⃗𝐷𝐵⃗⃗⃗⃗⃗⃗ ,𝑚则 cos〈𝐷𝐵⃗⃗ 〉=
⃗⃗⃗⃗⃗⃗ ⋅𝑚⃗⃗⃗ 𝐷𝐵
⃗⃗⃗⃗⃗⃗ |⋅|𝑚⃗⃗⃗ ||𝐷𝐵
=
83×2√2=
2√2 3
,
1
⃗⃗⃗⃗⃗⃗ ,𝑚所以二面角 𝐴−𝐴1𝐶1−𝐸 的正弦值为 √1−cos2〈𝐷𝐵⃗⃗ 〉= .
3
【考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用空间向量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求法 【解析】【分析】(1)根据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求得 平面 𝐴1𝐸𝐶1 的一个法向量𝑚 , 再利用向量法直接求证即可;
(2)先求出𝐴𝐶1 , 再由sin𝜃=|cos<𝑚,𝐴𝐶1>|求解即可; (3)先求出平面 𝐴𝐴1𝐶1 的一个法向量 𝐷𝐵 , 再由cos<𝑚,𝐷𝐵>=系求解即可.
18.已知椭圆 𝑎2+𝑏2=1 (𝑎>𝑏>0) 的右焦点为F,上顶点为B,离心率为 2√5 ,且 |𝐵𝐹|=√5 .
5(1)求椭圆的方程;
(2)直线l与椭圆有唯一的公共点M , 与y轴的正半轴交于点N , 过N与BF垂直的直线交x轴于点P . 若 𝑀𝑃//𝐵𝐹 ,求直线l的方程.
【答案】 (1)易知点 𝐹(𝑐,0) 、 𝐵(0,𝑏) ,故 |𝐵𝐹|=√𝑐2+𝑏2=𝑎=√5 , 因为椭圆的离心率为 𝑒=因此,椭圆的方程为
(2)设点 𝑀(𝑥0,𝑦0) 为椭圆 先证明直线 𝑀𝑁 的方程为
𝑥0𝑥5𝑥25
5𝑥25
𝑥25
𝑐
2√5 5
𝑥2
𝑦2
→
→
→
𝑚·𝐷𝐵
→→→
→
→
→→
→
|𝑚|·|𝐷𝐵|
结合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𝑎
,故 𝑐=2 , 𝑏=√𝑎2−𝑐2=1 ,
+𝑦2=1 ;
+𝑦2=1 上一点,
𝑥0𝑥
+𝑦0𝑦=1 ,
联立 {
+𝑦0𝑦=1+𝑦=1
𝑥252
222 ,消去 𝑦 并整理得 𝑥2−2𝑥0𝑥+𝑥0=0 , 𝛥=4𝑥0−4𝑥0=0 ,
因此,椭圆
+𝑦2=1 在点 𝑀(𝑥0,𝑦0) 处的切线方程为
𝑥0𝑥5
+𝑦0𝑦=1 .
在直线 𝑀𝑁 的方程中,令 𝑥=0 ,可得 𝑦=𝑦 ,由题意可知 𝑦0>0 ,即点 𝑁(0,𝑦) ,
0
0
11
直线 𝐵𝐹 的斜率为 𝑘𝐵𝐹=−𝑐=−2 ,所以,直线 𝑃𝑁 的方程为 𝑦=2𝑥+𝑦 ,
0
𝑏11
在直线 𝑃𝑁 的方程中,令 𝑦=0 ,可得 𝑥=−2𝑦 ,即点 𝑃(−2𝑦,0) ,
0
0
11
因为 𝑀𝑃//𝐵𝐹 ,则 𝑘𝑀𝑃=𝑘𝐵𝐹 ,即 𝑥所以, 𝑥0=−5𝑦0 ,因为
2𝑥0
10+2𝑦0
𝑦0
=
=− ,整理可得 (𝑥0+5𝑦0)2=0 ,
2𝑥0𝑦0+12
6
6
22𝑦0
1
565√6√622
+𝑦0=6𝑦0=1 , ∴𝑦0>0 ,故 𝑦0= , 𝑥0=− ,
6所以,直线 𝑙 的方程为 −√𝑥+√𝑦=1 ,即 𝑥−𝑦+√6=0 . 66
【考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解析】【分析】(1)先求出a值,结合a,b,c的关系求得b,从而求得椭圆的方程; (2)设M(x0,y0),可得直线l的方程
𝑥0𝑥5
+𝑦0𝑦=1 , 求出点P的坐标,再根据MP//BF得KMP=KBF , 求
得x0,y0的值,即可得出直线l的方程
19.已知 {𝑎𝑛} 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其前和为. {𝑏𝑛} 是公比大于0的等比数列, 𝑏1=4,𝑏3−𝑏2=48 .
(1)求 {𝑎𝑛} 和 {𝑏𝑛} 的通项公式; (2)记 𝑐𝑛=𝑏2𝑛+𝑏,𝑛∈𝑁∗ .
𝑛
1
2
(i)证明 {𝑐𝑛−𝑐2𝑛} 是等比数列;
𝑛
𝑘𝑘+1∗
√𝑐2−𝑐2𝑘<2√2(𝑛∈𝑁) 𝑘
(ii)证明 ∑
𝑘=1
𝑎𝑎【答案】 (1)因为 {𝑎𝑛} 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其前和为. 所以 𝑎1+𝑎2+⋅⋅⋅+𝑎8=8𝑎1+
8×72
×2= ,所以 𝑎1=1 ,
所以 𝑎𝑛=𝑎1+2(𝑛−1)=2𝑛−1,𝑛∈𝑁∗ ; 设等比数列 {𝑏𝑛} 的公比为 𝑞,(𝑞>0) ,
所以 𝑏3−𝑏2=𝑏1𝑞2−𝑏1𝑞=4(𝑞2−𝑞)=48 ,解得 𝑞=4 (负值舍去), 所以 𝑏𝑛=𝑏1𝑞𝑛−1=4𝑛,𝑛∈𝑁∗ ;
(2)(i)由题意, 𝑐𝑛=𝑏2𝑛+𝑏=42𝑛+4𝑛 ,
𝑛
11
2
−𝑐2𝑛=(42𝑛+4𝑛)2−(44𝑛+42𝑛)=2⋅4𝑛 , 所以 𝑐𝑛
2
所以 𝑐𝑛−𝑐2𝑛≠0 ,且
2−𝑐𝑐𝑛+12𝑛+22−𝑐𝑐𝑛2𝑛
11
=
2⋅4𝑛+12⋅4𝑛=4 ,
2所以数列 {𝑐𝑛−𝑐2𝑛} 是等比数列;
(ii)由题意知, 所以 √
𝑎𝑛𝑎𝑛+1
2−𝑐𝑐𝑛2𝑛
𝑎𝑛𝑎𝑛+1
2−𝑐𝑐𝑛2𝑛
=
(2𝑛−1)(2𝑛+1)
2⋅4𝑛
=
4𝑛2−12⋅22𝑛
<
4𝑛22⋅22𝑛
,
<√2⋅22𝑛=√𝑐2−𝑐
𝑘
4𝑛22𝑛√2⋅2𝑛1=
𝑛
1√ , ⋅22𝑛−1𝑘
𝑛
𝑛
所以 ∑
𝑘=1𝑛
𝑎𝑘𝑎𝑘+1
2𝑘
<
120
√2∑2
𝑘−1𝑘=12
,
𝑛2𝑛−1
设 𝑇𝑛=∑
1
1
𝑘2𝑘−12
𝑘=1
=
3
+
21
+
322
+⋅⋅⋅+ ,
则 2𝑇𝑛=21+22+23+⋅⋅⋅+2𝑛 ,
两式相减得 2𝑇𝑛=1+2+22+⋅⋅⋅+2𝑛−1−2𝑛=所以 𝑇𝑛=4−2𝑛−1 ,
𝑛
𝑛+21
1
1
1
𝑛
1⋅(1−
1)2𝑛11−2
𝑛
−
𝑛2𝑛=2−
𝑛+22𝑛 ,
所以 ∑
𝑘=1
√𝑐2−𝑐2𝑘<√2∑𝑘
𝑎𝑘𝑎𝑘+1
1𝑛𝑘=12
𝑘
𝑘−1
=
1√(4−2𝑛−1)<2√2 . 2𝑛+2
【考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数列的求和
【解析】【分析】(1)根据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求解即可;
2 (2)(ⅰ)运算可得𝐶𝑛−𝐶2𝑛=2·4𝑛 , 结合等比数列的定义即可得证; 𝑎𝑎𝑛+14𝑛
<2𝑛 , 进而可得∑𝑛 (ⅱ)利用放缩法得𝐶𝑛𝑘=12−𝐶2·2
𝑛
2𝑛
2
√𝐶2−𝐶2𝑘<√2∑𝑘=1
𝑘
𝑎𝑘𝑎𝑘+1
1𝑛
𝑘2𝑘−1 , 结合错位相减法即
可得证.
20.已知 𝑎>0 , 函数 𝑓(𝑥)=𝑎𝑥−𝑥𝑒𝑥 . (1)求曲线 𝑦=𝑓(𝑥) 在点 (0,𝑓(0)) 处的切线方程: (2)证明 𝑓(𝑥) 存在唯一的极值点
(3)若存在a , 使得 𝑓(𝑥)≤𝑎+𝑏 对任意 𝑥∈𝑅 成立,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 【答案】 (1)𝑓′(𝑥)=𝑎−(𝑥+1)𝑒𝑥 ,则 𝑓′(0)=𝑎−1 , 又 𝑓(0)=0 ,则切线方程为 𝑦=(𝑎−1)𝑥,(𝑎>0) ;
(2)令 𝑓′(𝑥)=𝑎−(𝑥+1)𝑒𝑥=0 ,则 𝑎=(𝑥+1)𝑒𝑥 , 令 𝑔(𝑥)=(𝑥+1)𝑒𝑥 ,则 𝑔′(𝑥)=(𝑥+2)𝑒𝑥 ,
当 𝑥∈(−∞,−2) 时, 𝑔′(𝑥)<0 , 𝑔(𝑥) 单调递减;当 𝑥∈(−2,+∞) 时, 𝑔′(𝑥)>0 , 𝑔(𝑥) 单调递增,
当 𝑥→−∞ 时, 𝑔(𝑥)<0 , 𝑔(−1)=0 ,当 𝑥→+∞ 时, 𝑔(𝑥)>0 ,画出 𝑔(𝑥) 大致图像如下:
所以当 𝑎>0 时, 𝑦=𝑎 与 𝑦=𝑔(𝑥) 仅有一个交点,令 𝑔(𝑚)=𝑎 ,则 𝑚>−1 ,且 𝑓′(𝑚)=𝑎−𝑔(𝑚)=0 ,
当 𝑥∈(−∞,𝑚) 时, 𝑎>𝑔(𝑥) ,则 𝑓′(𝑥)>0 , 𝑓(𝑥) 单调递增, 当 𝑥∈(𝑚,+∞) 时, 𝑎<𝑔(𝑥) ,则 𝑓′(𝑥)<0 , 𝑓(𝑥) 单调递减, 𝑥=𝑚 为 𝑓(𝑥) 的极大值点,故 𝑓(𝑥) 存在唯一的极值点;
(3)由(II)知 𝑓(𝑥)max=𝑓(𝑚) ,此时 𝑎=(1+𝑚)𝑒𝑚,𝑚>−1 , 所以 {𝑓(𝑥)−𝑎}max=𝑓(𝑚)−𝑎=(𝑚2−𝑚−1)𝑒𝑚,(𝑚>−1) , 令 ℎ(𝑥)=(𝑥2−𝑥−1)𝑒𝑥,(𝑥>−1) ,
若存在a,使得 𝑓(𝑥)≤𝑎+𝑏 对任意 𝑥∈𝑅 成立,等价于存在 𝑥∈(−1,+∞) ,使得 ℎ(𝑥)≤𝑏 ,即 𝑏≥ℎ(𝑥)min ,
ℎ(𝑥)=(𝑥2+𝑥−2)𝑒𝑥=(𝑥−1)(𝑥+2)𝑒𝑥 , 𝑥>−1 ,
当 𝑥∈(−1,1) 时, ℎ′(𝑥)<0 , ℎ(𝑥) 单调递减,当 𝑥∈(1,+∞) 时, ℎ′(𝑥)>0 , ℎ(𝑥) 单调递增,
所以 ℎ(𝑥)min=ℎ(1)=−𝑒 ,故 𝑏≥−𝑒 , 所以实数b的取值范围 [−𝑒,+∞) .
【考点】导数的几何意义,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利用导数求闭区间上函数的最值
【解析】【分析】(1)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求解即可;
(2)令f'(x)=0,可得a=(x+1)ex , 则可化为证明y=a与y=g(x)仅有一个交点,利用导数研究y=g(x)的变化情况,数形结合求解即可;
(3)令h(x)=(x2-x-1)ex , (x>-1),则将问题等价转化为存在x∈(-1,+∞),使得h(x)≤b,即b≥h(x)min , 利用导数求出h(x)的最小值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