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与学评价的改革重点及实施策略
LT
2
3
4
教学基本功 20 8 7 语言清晰、准确、生动、简练 板书脉络清晰、布局合理、字迹工整 教学时间分配合理 学生积极参与教 教学2效0 果 9 学活动,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10 学生智能得到培养,思想受到良好教育,素质有提高 良 —中 74—差 <60分 等级 综优 合≥总90评 分 总分 75分 60分 人们常说,在课堂中教师是主导。从这个层面上讲,以上评价是有它可取之处的。许多的优秀教师就是从这种评价体系中脱颖而出的。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2、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的全部价值都归结在学生的身上。这种价值观为形成积极取向的教育教学观和选择正确的教学行为提供了鲜明的评价标准。人们更加关注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还应该是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和提高的评价体系,是一种既有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又有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重视教师自我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交流、对话与协商的过程,是当前评价改革的努力方向。
5
以新的教学观为指导,对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调整与重建。一些突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体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教师角色转变,发展新型师生关系;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既关注教师的教,又重视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根据学生学的情况,及时对教学进行适当调整。 处理好如下关系:
①量化与评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重视规范、量化和评比,评价标准一般由一系列量化指标体系构成。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关注任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优势与不足,关注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对传统的量化指标体系提出了挑战。但是不是所有的量化和评比都要退出历史舞台,我个人认为,既然是评价,就存在高和低,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量化和评比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的,只不过我们不能过分的强调。
②封闭与开放。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多是奖惩性的,指向评比和选拔,所以一般情况下的评价标准是统一的(面向很大范围内的教师)和封闭的(不因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师的教学风格等因素而灵活变化)。新课程更加关注人,关注发展,因此,注重和增强评价标准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在程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③概括与具体。过分具体的评价标准,如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生上课时举手与回答问题的次数等,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教师的教学。而过分概括的评价标准则显得笼统空泛,会使一堂好课的要求难以落实,也会给评课带来麻烦。既要概括,又要具体,但概括到什么程度,具体到什么程度,哪些标准要概括,哪些标准要具体,需要教师和研究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提出一套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案。
⑴设计思路:
“评教”→“评学”,以学论教。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着眼于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可以划分为准备—实施—目标达成三个阶段,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对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做出一系列价值判断。
抓主要矛盾,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体系,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 ⑵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6
学生参与学生学习课堂教教师教学教师基本状态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管理行为 语言、板书、实验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的。学生参与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数量,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及时间的数量。广度,看各个层面的学生参与的情况、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度,看学生参与的问题是否为深层次的问题,是否为主动参与。
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能不能思考,能不能发现问题,能不能从多角度解决问题,是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生的发言和异议有没有回应等。
学生的达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知识并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是否得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是否得到积极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变化,学生的求知欲是否得到增强,学生是否更喜欢老师。 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的评价。包括教学目标的把握是否准确,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分析是否到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恰当。
课堂主要教学行为。语言、实验、声像、文字的呈现行为,组织讨论、质疑、探究等对话交流行为,学生实验、练习、答疑、评价等指导行为。
管理行为。把握课堂教学秩序,课堂教学进度和时间的调整,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三个纬度的目标落实情况,达到的程度;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师自评。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自我评价。
学生、家长评价。通过参与、体验和感受所抒发的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的评价。
教师的基本功仍然是一堂好课的重要因素。包括教师的语言、板书、实验技能、运用电教手段以及组织能力、感染力等。 ⑶评价指标
湖北省中学优质课评比量化表 分值评价主项 评价子项 得分 (分)
7
教学目标 (15分) 教学过程 (65分) 教学效果 (20分) 1、目标制定符合课标要求的程度 2、目标制定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程度 3、三维目标侧重体现的合理程度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合理的程度 5、教师言行表现的育人作用 6、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宽松融洽的程度 7、学生积极自主参与的程度 8、教师语言简捷、流畅及板书规范的程度 9、师生互动、配合默契的程度 10、科学筛选整合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程度 11、设疑激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 12、本课知识与技能达标的程度 13、本课题学习有利于学生重视过程与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程度 总分 5 5 5 5 5 5 10 10 10 10 10 10 10 100 二、对学生的学业评价
1、新课程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发展和变化
甄别与选拔是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的一个方面,他还应该具有导向、检查、激励、诊断、发展等多重功能。
应该说,在实验区的学生评价改革实践中,评价的诊断功能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挥。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有些教师很少在上课前客观了解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不管学生会与不会,喜欢不喜欢,有没有疑惑,都依照预定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忽视了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及其对教学的积极作用。这就导致教师经常在课上教学生已经会了的东西,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和有疑问的内容却不能得到教师的指导,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就很难发展起来。
另外,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过多的奖励,而有些奖励是浮夸的,或不真诚的,或根本就不明来由;有的教师甚至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都一味“激励”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发现有个教师对一个将CO2写成NO2的学生说,“没关系,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没有意识到严谨科学意识的培养对于科学课程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和研究人员有必要重新认识激励的内涵、使用方式及效果,用合理的方式科学地激励学生,尤其是激励学生内在动机的发展。
初中化学新的课程目标对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首要的是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化学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宗旨。由此决定了新的评价将不再仅仅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会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而且,即使是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更加关注学生对化学现象和有关科学问题的理解与认识的发展,而不再纠缠对概念名词术语和具体的细节性事实的记忆和背诵,更加重视学生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和评价。这些恰恰是现行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和弊病,这样就对新的化学课程评价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它既包括评价在价值取向、目的标准、功能任务上的重要转变,也包括评价手段和方式上的发展变化。
8
由唯认知性评价转向对科学素养的评价;
由以甄别与选拔为主要目的转向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的评价; 由要素性评价转向综合的整体性评价;
由静态结果性评价转向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 由只针对个体的评价转向个体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
由追求客观性和唯一标准答案的评价转向重视个体的认识和理解的相对性评价;
为了实现上述转变,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主要的矛盾和关系: ⑴平时的评价与中考的关系。这其实是发展性评价和升学评价的关系。 ⑵现行的评价观念和方法体系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观念和方法体系的关系。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现行的评价观念和体系不是可改可不改,而是无论遇到多大的现实阻力和困难,都必须改变。
⑶教师与新的评价体系的关系。每一位教师都是评价的研究者、改革者和实践者。
⑷评价行为和方式与教学行为和方式的关系。二者既应该融合统一,又不能相互替代。
⑸评价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不是每项标准都要评价,更不是都要用认知的纸笔测验来评价。
新课程渴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多元化的课程目标和新的评价理念呼唤新型的评价策略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新课程要求利用以学习成长档案为主的自我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与发展。
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纸笔测验仍然是常用的评价方式,但必须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做出积极的改进。考核的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该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
2、初中化学认知评价重点的变化
初中化学新课程所强调的认知评价的重点与以往相比有许多变化(如下表所示)。
初中化学认知评价重点的变化 过去的认知评价重点 现在的认知评价重点 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实验现象的记忆 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说明和解释 概念定义的背记、针对定义关键词的是利用概念分析和说明有关事实和现象 非判断 每一个知识点孤立评价,或人为进行综对核心的具有组织性的重点内容组块合 进行整体考查 化学计算追求形式和数学化 用反应事实、化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模拟 解决真实的问题 对实验操作的评价强调具体规范和细在实验活动中考查操作、重视操作的活节 动功能和目的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能够自己制取气体进行简单的性质探项的复述和是非判断 究活动 9
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占绝大比例 题目数量很大 3、解读初中学业考试 略
4、新课程对化学命题的要求
分析题、解释题、说明题、设计题将占相当比例 题目数量减少 ⑴立足基础。
大纲和课程标准给出了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考核的重点不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而是把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能力,体现对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尽量避免机械性记忆。即使是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更加关注学生对化学现象和有关问题的理解与认识的发展,而不再纠缠对名词术语和具体的细节性事实的记忆
氯化钠注射液 和背诵,更加重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真实的实
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和评价。 【规格】100mL 案例1 一个考查溶液组成及性质的情景题 0.9g。 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
【注意】使用前发即氯化钠注射液。右图是某药业公司生产的氯化钠注射液
现溶液中有絮状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
物、瓶身细微破裂请回答:
⑴该注射液里的溶质是_________;
⑵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 评注:此题考查的内容是我们初三所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而是靠死记硬背溶液的有关
等均不可使用。 【贮藏】密封保…… … …… 存。间后,是否会出现浑浊现象?为什么? 知识,是很难拿到满分的。从我们抽样分析的情况看,此题的难度系数为0.45,在意料之外。多年来,初中化学难于突破“听、记、背、练”框框,学生解答此题的现状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我们提倡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应用。在新的形势下,靠死记硬背是得不到高分的。
案例2 能力题?繁难题?
在下图所示的有关物质转化关系中,各物质均是我们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A是一种金属单质,C为一种固体粉末,D为一种气体, E、H都属于盐,F为能溶于水的碱。框图中有关反应
10
的部分生成物没有标出。
请根据框图中物质的转化关系填写下列空白: ⑴用化学式表示A是_______,D是_______或_______; ⑵
F H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____(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反应,若H为难溶性的盐,则I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此题的难度系数是0.59,有走迷宫之嫌。04年武汉市取消了框图题。
⑵体现时代气息。
新课程倡导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化学家新的发明和发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等方面的素材,师生应该关注。命题体现时代性不仅要求素材新颖,反映化学学科的最新发现,体现化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还应与核心的化学知识(重要事实、观念和方法)相融合,充分反映学习化学和解决化学问题的价值。
案例3 以“非典”为背景的中考题
为预防“非典”等传染病,可用过氧乙酸消毒液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过氧乙酸是一种杀菌能力较强的高效消毒剂,具有酸的性质,且腐蚀性强,易挥发、易分解。因此,过氧乙酸应放在______处保存。用过氧乙酸消毒时,必须按比例稀释后使用。稀释过氧乙酸时,一般______(用或不用)金属容器配制;若不慎将药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___查学生的有关实验知识与能力。
________。
此题以“非典”为切入点,通过过氧乙酸的稀释、保存和安全使用问题考
11
案例4 以医院“输氧装置”为背景的中考题
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下图所示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是 .
A 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 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C 使用该装置用来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 D 使用该装置用来观测氧气输出的速率
案例5
以新一代饮用水消毒剂为背景的中考题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基本采用新一代饮用水消毒剂ClO2,有些国家还颁布了强制使用ClO2的法律和法规。请回答下列有关ClO2的问题:
⑴ClO2读作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填几种)种元素组成的; ⑵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 这些试题力图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和体会化学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和区分学生的能力。
⑶融入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同时又是学习的方式,也是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但是如何评价科学探究,在中考中如何体现科学探究 ,仍然存在不少困惑。但是,在中考中引入探究性实验活动,有助于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案例6 一道探究有关 “蜡烛燃烧”的探究性实验题
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1)[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2)[猜 想]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小鹏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 小芳认为: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3)[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象与结论]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用CnH2n+2表示蜡烛的主要成分,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中考的书面检测中,科学探究应体现在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实验方案
12
的设计、开放性问题的解决等方面,侧重考核学生运用化知识和分析推理等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将科学探究融入中考评价,要防止过分追求其形式而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书面化,避免离开真实情景的随意假设、推测和开放,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提高试题的有效度。另外,以探究立意的中考试题所给的信息量一般较大,对学生而言又往往是陌生的,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新的难题、偏题和怪题。
在新课程实施的前提下,全面考查探究能力应该还需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里的探究主题,科学探究的核心要素都可作为考查内容,这在现实的教学中有很多的探究内容。目前的探究能力考查只局限在实验设计
题上,考查探究能力的重点不应只有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对初中生要求过高。
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不提倡孤立的形式化的探究、与知识内容考查相分离的探究,科学探究应该与化学物质的知识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
探究题不一定是难题,探究题涉及的知识对初中生的要求不应过高,应以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的情景对适当的知识进行探究。考查方式还是受纸笔考试的局限,切忌所有的探究都依靠中考来体现。
探究题考查的问题意识是开放的,探究的形式与内容是多样,探究参与度应该是较高的,但在知识水平的要求上应该是较低的。解答探究题就是在经历真实的科学探究环节,并不需要孤立地死记硬背,这就可以看出探究意识和探究素质。
⑷重视开放性
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的。开放题是一类不具备完整初始条件、目标状态和转换手段的问题。解决开放性的化学问题,一方面能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产生自己的思考结果,找到问题的答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获,产生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又可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法,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含有不确定性,其结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开放性化学题,特别是真实情景的开放性问题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在不确定性上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学生解决开放题的过程就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
案例8 具有真实情景的化学开放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导电性等)和化学性质(如可以燃烧、能发生、能生锈等)区别某些物质。请将区别各组物质的特性填写在下表中。 物质 特性 食盐和白糖 铁丝和铜丝 食盐有咸味,白糖有甜味 13
氧化铜和炭粉 开放不是指问题形式上的开放,而应体现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之中。在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结合自己的经验,运用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类比、归类、概括、演绎等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线索,获得多种结果并选择最优的途径。通过开放性的试题,可以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考查开放性问题,反映个性化理解的知识现在都很少。如果开放性问题能以及时评价主观认识与理解为内容,开放性问题的内容就很丰富,就能更好地考查分析思维能力。对于化学物质的变化及现象从分析、解释到理解,不仅问题的内容是丰富的而且反映问题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可以简答、画图以及对问题的陈述进行评价性分析等方式。不要在形式上为开放而开放,要想一想开放性试题考查的目的是什么?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的说,是考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水平或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认识到什么程度,还是考查能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问题有什么样的水平。开放性试题有没有开放的必要?只有通过开放性试题才能达到考查目的,这才有开放的必要。开放性试题能不能达到其考查的目的?虽然采用了开放性试题但是没有达到考查目的,这也没有开放的必要。所以,要重视对开放性试题从考查目的到内容方式的审思和关注。而现实是有些开放性试题对考查目的却并不怎么关注,一味追求知识覆盖面和信息处理能力,会导致选择题过多、知识点堆积和题量太大,人为地增加不必要的考试负担。开放性试题考查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并以化学语言去熟练地分析理解相关内容。
学生在解答开放性试题时,答案与标准答案往往有一定的偏差,命题者应该根据开放性试题的考查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是考查有没有提出和概括观点的能力还是考查能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从而制定合理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如:比较他们提出问题数目的多少,或提出有价值问题数目的多少,或在相同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数目的多少,或提出假设的合理性的多少等。有些开放性试题的考查目的,既要关注思维过程的开放性又要关注答案的合理性。如:在生活中应如何合理地应用食品添加剂?这就应以追求完整科学的答案为目的。所以,考查目的本身是多方面的,考查的内容要与目的相符合。
案例9 关于“南极的冰化了”的开放题
“南极的冰化了”是电视台2002年5月22日“”中的一个节目的标题,说的是南极一块叫“拉伸B”冰架发生坍塌,其断裂的面积比上海市还大。这是大自然又一次发出的警告:地球正在变暖!温室效应不断增强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2)为了减缓温室效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身边做起,比如说双面使用纸张。双面使用纸张和减缓温室效应的关系是------------------------------。
(3)请再举出一件你可以做到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的事情---------------------------------。
此题涉及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相关知识,问题情景真实,问题本身极具思考的价值,考查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关注生存环境的能力。答题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可以根据各自的主观认识和理解答题,答案具有丰富的个性化特点,具有教育性和开放性。答案不唯一。
14
(5)正确认识中考化学计算题
化学计算历来是中考、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中考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对有关计算的考查,最为常用的有选择、填空、简答三种题型。而通过设置简答式的计算题,可以达到了解学生进行化学计算的过程和步骤的特殊功能。多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大多以简答式的计算题作为压轴题,更使得计算题备受关注。本文将以这类计算题为讨论的中心。
由于计算题担当了压轴题的重任,使得它被赋予一定的选拔功能,要有良好的区分度。有一些经典的计算题,曾经为命题者创造了很好的区-3分度的。如:取145 mL稀盐酸(密度为1.1 g cm)与53 g含少量杂质的石灰石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杂质不与盐、生成物反应,也不溶于水),生成19.8 g二氧化碳气体。计算:⑴所用稀盐酸氯化氢的质量分数;⑵石灰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⑶生成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但是,有专家认为,题中“145 mL稀盐酸(密-3
度为1.1 g cm)与53 g含少量杂质的石灰石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杂质不与盐、生成物反应,也不溶于水)”的情景不真实,无论是在化学实验室还是在生产中,都无法达到“恰好”完全反应。专家们认为“大量的脱离实际、以纯学科内容设计的化学计算题,要求学生进行烦琐的数学计算甚至是数学游戏,造成了学生对真实化学世界客观性和美妙性的一种轻视”。
根据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现行课程标准对化学计算的技能技巧要求都不高。而课程标准又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中考化学计算题的出路在哪里?
15
分析近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我们发现化学计算题的命制,不再是单纯的依托化学方程式的算算数字,正在逐步走出“人为”编制、无实际价值的偏、难、怪误区,重新把计算引导到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上来。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更注重真实联系实际和学习情景及学习需要,或将计算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有机结合,或与实验数据处理相结合,要求学生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对题给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等。可以说,中考试题中的计算题仅仅是一种依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基本的计算方法与能力。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
(03年湖北宜昌中考第23题)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国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今年5月21日13: 40成功登顶。假如每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 Kg。 求:(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
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 g/L)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
量的氧气
(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
16
O2↑),需要多少千克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队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参:⑴该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3356.6 L;⑵需要高锰酸钾47.4 Kg(计算过程略);⑶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此题在2003年各地中考试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体现联系生活实际,命题者在题干中设置了一个真实的情景——登山运动员自带液氧,体现新课标要求的化学与社会。在第二问中又转化到实验室制氧气的有关计算,体现了化学计算传统特点。而第三问则涉及实验方案的评价,既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化学是一门依赖实验的科学,又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科学评价与科学探究方面的考查。给化学计算题增添了一分新意,提高了该题的考查功能。
(03年辽宁中考第25题)某课外兴趣小组对一批铁样品(含有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进行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其中只有一位同学所取用的稀硫酸与样品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请你认真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⑴哪 甲 乙 丙 位同学所硫酸与铁
烧杯+00 g 9 g 21加入250 g 9 4 g 1150 g 11取用的稀稀硫酸 样品恰好的铁样品 g 完全反充分应?
⑵计
反应后 烧杯+08.7 g 58.7 g 63.7 g 算样品中剩余物
17
铁的质量分数。
⑶计算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的质量为25.4g,计算结果精确到1%)
参:⑴乙;⑵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93%;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7%(计算过程略)。
此题将计算与实验数据处理相结合,要求考生对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解决问题。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实验中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从中判断、推理得出结论。初中学生虽然接触到的化学知识有限,但逐步有意识地加强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讨论的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途径。
该题对初中升高中的同学有承上启下的导向作用。因为高考的考试大纲里就强调考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该题提供的就是数据信息。
(03年安徽中考第
16题)以下是我省某加配料表:氯化钠、食用碳酸钙、碘酸钙食盐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钾 净含量:500 g ⑴包装标签上钙含量是成分表:氯化钠≥88% 指_________(单质
钙、碳酸钙或钙元素钙(0.5~1.3)% 碘(20~50) mg/kg 中的一种); ⑵检验此盐中是否含有碳酸钙,在家庭厨房中可
选用的物质是_________。
18
⑶为了测定此盐中的钙元素含量,取10 g这种
盐溶于水,加足量盐酸,生成0.132 g二氧化碳。请计算此加钙食盐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参:⑴乙;⑵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93%;⑶此加钙食盐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计算过程略)。
此题联系当地加钙食盐等生活实际,将不同项目类型的填空题、简答题编排在一起,除了⑶小题要求考生写出必要的过程和步骤外,⑴、⑵小题均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回答相关的问题,同时,题目涉及的内容也有了拓宽,不再局限于纯化学计算,引导考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加钙食盐的有关问题,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用而学,学有所用”,考试题这样出使按新课标教学得到回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社区责任感。因此此类题很有发展前景。
广东省佛山市属于课改实验区,今年的中考化学计算题又辟新径,受到当地教师和有关人士的好评。原题为:
28.(6分)小华想测定Cu—Zn合金及Cu—Ag
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实验室只提供一瓶未标明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必要的仪器。
19
(1)你认为能测出其铜的质量分数的是_______合金;
(2)小华取该合金的粉末32.5 g,与足量该盐酸充分反应,经测定,产生了0.4 g气体,请求出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3)若想测出该盐酸的质量分数,你认为实验时必须提供和测出的数据是_______。
A.参加反应的合金质量 B.参加反应的稀盐酸质量
C.参加反应的稀盐酸体积和密度 D.产生气体的质量
参:(1)(1分)Cu—Zn (2)(4分)Cu—Zn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是60%(计算过程略)(3)(1分)BD(或CD)(只要求答一组,漏答或组合错误不给分)。
该题只有(2)小题要求考生写出必要的过程和步骤,却利用填空和选择填空的形式考查了学生掌握化学计算原理以及分析判断化学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很好的区分度。(1)小题约有18%的考生回答“CuZn”或“Zn”,其实,这些同学的判断是正确的,可能平时不注意化学用语,没有注意合金的表达方式,真正判断错误的同学
20
很少。(2)小题少数考生没有说明未知数x表示什么,约有18%的考生没有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书写规则,把化学方程式写成:Cu—Zn + 2HCl——ZnCl2 + Cu↓+ H2↑ ;有些考生没有列比例式或计算式,或者不带单位;约40%的考生因计算不准确而功亏一篑。(3)小题除了选BD(或CD)外,还有选“B”、“D”、“C”、“BCD”、“BC、D”、“ABCD”。选“B”、“D”、“C”的同学可能思维不严密,也可能没有掌握化学计算的原理,找到了答案后没有验证是否可行。选“BCD”、“BC、D”的同学在表达的逻辑关系、标点符号的使用方面有问题。该题把化学计算放在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考查,从整体联系上去考查,把不同学生在化学计算基本技能的高低、化学计算原理的掌握程度、思考问题的严谨层次及科学态度情感等区分得很清楚。一道计算题能考查出这么多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真是匠心独运!
不仅中考题有上述态势,而且竞赛甚至高考的计算题都在变化。翻开近两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简答式的计算题已经逐渐被填空题所取代,命题者将计算与实验原理、操作和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不再是单纯的考计算了。如
21
2004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第Ⅱ卷中的26、27、29题(原题略)。
今年的初中化学竞赛复赛第23题也采取了类似的命制方法。该题虽然并没有出现在计算题中,但从赋分的分值来看(每空2分,该题其余每空1分),计算的比重还是较大的。原题为:
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现欲测定其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
Na2CO3 十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
通过实验测定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求得原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进而求得碳酸钠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
[实验装置]
22
[实验步骤]
①如图连接装置(除B、C外)并加入所需药品。②称量并记录B的质量(m1)。 (称量时注意封闭B的两端。)③按动鼓气球,持续约1分钟。④连接上B、C。⑤打开分液漏斗F的活塞,将稀硫酸快速加入D中后,关闭活塞。⑥按动鼓气球,持续约1分钟。⑦称量并记录B的质量(m2)。(称量时注意封闭B的两端及E右端的出口。)⑧计算。
(1)已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则干燥管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干燥管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步骤③中鼓气的目的是____;步骤⑥中鼓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能否同时省略③、⑥两个步骤?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所取样品的质量为5 g,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分液漏斗F中至少要盛放10 %的稀硫酸(密度为1.07 g/mL) _________mL,若m1为51.20 g ,m2为53.18 g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
23
参:(1)(每空1分) 除去鼓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B中影响实验结果;防止D中的水蒸气进入B中;用除去二氧化碳的空气赶走体系中的二氧化碳;用除去二氧化碳的空气将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入B中;不能;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反应后体系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同;(2)(每空2分) 3.4;95.4% 。
该题虽然被安排在实验题中,但题设情景却是围绕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展开的,典型的学科各层面的整合。题目的设计使化学计算更有实际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及课程标准对有关化学计算的
要求,仅仅依托化学方程式的算算数字的计算,是无法担当起压轴题的重任的。要走出困境,还需在如何将化学计算放在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考查,使用非传统计算题的设问方式,从实验原理、从学科思想、从整体联系上去考查下工夫,在计算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大胆创新。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