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l卷第2期 陇东学院学报 Vo1.21 No.2 2010年3月 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Mar.20l0 论范宽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王廷华 (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范宽超越前贤的山水画创作,主要有别于前辈画家捕捉自然环境的表面印象,而是有感于西北黄 土高原及秦岭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得于外师造化,感悟自然,寻找与大自然对话的方式和最佳 契机,发现自然美和表现自然美的最贴切的语言方式,并致力于探讨物象的本质、精神;打破时空、地域的 ,宏观把握自然规律,把对黄土高原及秦岭山区自然环境的感受和认识,提炼、概括、归纳、综合成具有 自然特征的程式符号,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构成画面,与自然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精神相 互感应,“天人合一”;通过原始的、创造性的笔墨语言,把这种精神升华为雄强朴厚、伟大崇高的中华民族 精神,这是范宽成为划时代山水画巨匠成功之所在。 关键词:自然环境;山水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2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30(2010)02-01 19-03 中国水墨山水画从唐中叶兴起,经唐末、五代 子皴山石体积,落墨色彩比较清淡。树干笔法与 的不断发展、完善、成熟,到北宋产生了“百代标 山石勾线相同,枝条用笔挺劲,花叶攒簇。范宽山 程”,“照耀千古”的山水画大师~范宽。对范 水画风格与其确信有一脉相承之关系,但二人毕 宽山水画仓,J4/p ̄自然环境关系的深人研究,无疑 竟生活的地域不同,性隋有异,在造境、气象、风格 对当代山水画创新有重要参考价值。 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却与李成之前的 荆、关山水画接近,峰峦突兀、气势雄伟,尤其更似 生活在同一地域笔墨粗壮的关仝山水画。可见 据 匕身焉 若虚《图画见闻志》 己载:“范宽,字 自然环境对山水画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范宽师 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工画山水”。“他仪 古人不局限于一家,范围较F-,用功之深,为他山 状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好道,尝往来雍(雍州, 水画仓'14"P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取得了很高成就。 今甘肃、陕西一带)洛(河南洛阳)间”。又据《宣 米芾在《画史》一书中说范宽“作雪山,全师世所 和画谱》记载:他“落魄不拘世故”,没有追逐仕途 谓王摩诘”。然而范宽学习前人,尤其是学李成, 的热闹,而“卜居于终南太华岩畏林麓之间”。深 虽得精妙尚出其下,终不能胜过前人。“即悟,乃 受秦岭与黄土高原雄强博大,浑厚质朴精神的陶 叹日:‘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 币于人 冶,把全部精力投入山水林泉绘画间,使自然精神 者,未若 币诸物也,吾与其 币于物者.未若 诸一 ’ 与人的精丰中融为一体,手巴自然之 里与画理卡且通融, 于是舍其旧习,卜居终南太华岩畏林麓之间,而览 因』上匕彳也的山水画仓『J作“理通丰申会,奇胄邑绝世”…仓U 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一寄 造出象《溪山行旅图》这样的旷世杰作。 于笔端之间,则千岩万壑,恍然如行山阴道中,虽 《宣和画谱》上说范宽“始学李成”,《画鉴》 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急欲挟纩也,故天下皆称 上也说范宽“初师李成”。把范宽的《溪山行旅 (范)宽善山水传神,宜其与关(仝)李(成)并驰方 图》与李成目前尚能见到与王晓(王晓人物)合作 驾也”。l 这是范宽山水画创作的转折点,他从师 的《读碑窠石图》和传为李成之作的《晴峦萧寺 古人转人 币造化再到师一 ,这是 于唐张璨提出的 图》、《乔松平远图》比较,可看出李成山石用瘦劲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然造化与画家心灵之 灵活的楷行线条勾勒,再加以清晰小钉头或短条 间关系的进~步补充,使“师古人——师造化 收稿日期:2009—1 1—23 作者简介:王廷华(1963一),男,甘肃华池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山水、写意花鸟和书法篆刻的教学与创作. 120 陇东学院学报 第2l卷 ——师心”,成为其后中国画创作过程的基本模 雄强、坚硬,又有黄土高原的浑厚、博大,创造了 式.一千多年来还没有人能突破这种创作模式,即 “峰峦浑厚,势状雄强”【 的艺术风格。也正好印 就是最有影响的清代石涛“吾于古何师而有不化 证了米芾对范宽的评论:“范宽势虽雄杰,然浑暗 之有”,“搜尽奇峰打草稿”,“我用我法” 等创作 如暮夜晦瞑,土石不分。”l6J土石不分即为石山之 思想,也不出范宽的这种创作模式范围。 体,土山之质。这种处理方法不拘泥一时一地,打 范宽治艺 I 路历程,从不满师古人到师造 破FI-L.…I- ̄..-物态的地域界限,并非是某一地域的自然 化最终归结到师心。据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记 表现,而是,EN自己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心象符号, 载,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 表现对自然的综合感悟,融秦岭之骨与黄土高原 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体会 精神于一体,传达出一种雄强浑厚的民族精神。 自然精神之所在。“遂x,-J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 这是范宽处理自然环境与山水画创作关系的高 真骨”。_4j提炼、概括、综合、归纳自然环境中物象 明之处,由此奠定了他成为戈IJ ̄,l-代山水画巨匠的 的程式符号来表现I 象,来展现自然的精神气质。 基础,也是我们今天研究范宽的意义所在。 他师自然不但身体力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亲身 在山体造型上基于秦岭山岩坚硬与纹理的 体验生活,而且是用心感悟自然,宋代董卣在《广 感受,用老辣稳健的楷书笔法勾勒山石轮廓及内 川I匦跋》中评范宽说:“神凝智解,得於心者”,“心 音 占构纹理,并运用疏密、方圆、穿插、曲直等对比 放於造化炉锤者,遇物得之。”使人与天地自然精 手法设计山石的基本结构框架与构图安排,再用 神相汇、相融,创造出了世界上最伟大、最崇高的 “短条子”或称为“雨点”皴的笔法,沿框架暗示出 山水画作品。 的结构起伏,体面转换来皴擦。这种笔法来源于 经千百万年大自然冲刷洗礼的黄土高原裸露的 山嘴。顺着阳光较近距离看去,竖立的“短斧子” 从范宽流传有序并题有藏款“范宽”二字的 线条—排排错落有致的  ̄3J.m1,越下越亮,范宽正是 《溪山行旅图》来看,他画的是关陕一带的“终南 受到自然的这种启发,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 太华”及“黄土高原”之综合景象。远景壁立如碑 现语言和大山根部虚白的处理方法。把对自然 的柱峰,中景岗阜上的针叶、阔叶混交林海,前景 的感受转化为笔墨程式,运用这种形式语言,千锤 水际突兀大石,这实是秦岭山区的地理特征。在 万凿层层深入,线条单纯而有力度,稠密而有序, 秦岭山区,沿河道而行,你可随处见到《溪山行旅 来塑造山石形体,并没有斧凿的痕迹,表现出黄土 图》式的景观。河边沙滩上有从壁立如碑的山顶 垂直肌理与山峦浑厚大度的团块势态。这种表 上滚落下来的山石,大大/J、/J、、 瀛密霍 女落在水 现山石肌理的“雨点皴”或“短条子皴”是范宽山 际沙坡之上,年代久远,风化剥蚀,松软部分变成 水画的一大特征,是体现山石精神的重要手段,是 碎石泥土,剩下部分留有水流冲刷,风化剥蚀的凹 范宽长期对自然观察的经验总结。 凸不平及小洞。河边及低缓一带的山体岗阜,地 《溪山行旅图》中的树也是从生活中提炼、概 势较低,属亚热带气候,植物繁茂,有松、柏、杨、 括、抽象出来的。I闶Ⅱ十乔木的枝干,以厚重国 .者的 椿、梧桐等树混交杂生,也有Yr-垦的农田,修建的 笔墨写出,苍劲坚实、魁梧有势、姿态无一重复。 房舍、寺观。宋代交通不便,行旅活动只能沿河边 树根抓地坚实有力,屹立在地表风化裸露的岩石 或河边平缓的地方行进,这确信是《溪山行旅图》 上。如郭若虚所说的“范画林木,或侧或欹,形如 生活来源地。但此图感觉比秦岭LI_I体更加浑厚 偃盖,别是一种风规”l 树的IEI十形有针I1十或阔叶之 大度,细心体察,我们不能不体会到又有黄土高原 分,针叶为松树,羽状叶是椿树,菊花形叶、菊花加 的精神特质。黄土高原的山顶仍然有很大的平 勾主脉Ⅱt-是黄杨木树,都是按照构成结构抽象出 地,由于雨水的冲蚀,沿原边向沟底逐渐从平缓的 单位形象,再以单位形象组织扩展成整个树冠的 坡地变成壁立千仞的土嘴崖壁,受雨后,平缓地方 形象,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在似与不似之间, 灌木丛生形成密林,到崖壁处,高处还能受雨,但 意在抓取物象的精神特征。山顶密林也是根据 挥发快,只生篙草苔藓呈墨绿色,到崖壁中底部因 感觉以浑圆攒簇的点,疏疏密密地点去,再以重墨 受雨很少,不生植物,黄土完全裸露,呈现很亮的 老硬的…r”形写出枝梗,蔚然成林,大方生动。 黄土本色。《溪山行旅图》上半部主山头l ̄l#.Jc理, 除了大的命题外,范宽对生活中细小的情节也观 正是参以黄土高原这种意象。既有秦岭山岩的 察、表现^微,如水际突兀大石上留有长年水流冲 第2期 王廷华:论范宽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21 刷与风化剥蚀的痕迹,前景大石下方与左上7J- ̄fi- 剥蚀的凹洞,前景中左部位有风化大石,范宽都能 根据宝吉构用笔,表现出坚硬与风化录U蚀的自然感 范宽超越前贤的山水画创作,主要有别于前 觉。还有行旅的驮队,前面一一人裸露左臂与胸月甫, 辈画家捕捉自然环境的表面印象,而是有感于西 右手执鞭引路,还要回头察看驮队的“驮子”是否 4匕黄土高原及秦岭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地形地 端正,后面一人负装跟进,赶着中间四头驮东西的 貌,得于 ̄'1-0币j鸯化,感悟自然。寻找与大自然对话 毛驴,虽然着笔不多,但对“脚夫”赶着当日寸运送 的方式和最佳契机,发现自然美和表现自然美的 货物的“工具”,沿着潺潺溪流,踏着沙石坡地,踢 最贴切的语言方式,并致力于探讨物象的本质、精 踏有声,穿行在深山老林自勺 隋景及 艮辛,表现的真 神。打破时空、地域的界限,宏观去把握自然规 实而富有生活气息,反映出人与自然亲近的关系。 《溪山行旅图》给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之 感,这还与层层皴擦,突出整体形象,局部结构变 化隐藏于整体形象之中的实中求虚,虚中有实的 团块造型和巨碑般的主山放满上部正中,两侧有 小LI.1辅佐、陪衬,如众星捧月的构图有关。近景大 石、道路、水流均为横置,渐成斜向,中景岗阜坡石 呈斜阳,渐趋垂直,整个构图从前而后,由斜而直, 愈向上愈有升腾之势,更巧妙的是在画面中段,大 胆地全部以垂直线排列,使主山愈发高耸,并把上 下段联为一体。在画面的整体组织上,山石、树 木、屋宇、人物的大小比例关系都能按正确秩序展 开,形成对照,尤其把“高远”的空间关系处理到 极致,这些都是来源于x,-J-西北秦岭与黄土高原自 然环境的真实感受与精神上的整体把握。 另外从传为范宽的其他作品来看,画中的山 顶密林,水际大石,粗壮林木和折高折远巨碑般的 山体,不论是雪景I LI水,还是其他题材,都是对西 北黄土高原与秦岭山区自然环境的综合感悟,与 《溪山行旅图》的创作思想一致。 律,把对黄土高原及秦岭山区自然环境的感受和 认识,提炼、概括、归纳、综合成具有自然特征的程 式符号,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构成画面,与自然保 持“不即不离”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精神相互感 应,“天人合一”,并通过原始的、创造性的笔墨语 言Iz::l,把这种精神升华为雄强朴厚、伟大而崇高的中 华民族精神,这是范宽成为划时代的山水画巨匠 成功之所在。研究范宽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 ̄,-j-当代立足西:-1I-,,锐意创新的山水画家来 说,或许能引发f也f门新的思考,开掘出属于自己的 艺术宝藏。 参考文献: [1][4][5][7]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俞剑华,注.南京:江 苏美术出版社,2OO7. [2]宣和画谱[M].俞剑华,注.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O07. [3]韩林德.石涛与话语录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9. [6]宋・米芾.画史(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朱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