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2O期 (总第132期) 现代企业文化 MODERN ENTERPRISE CUIJTURE NO.20,2009 (CumulativetyNO.132) 浅谈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策略 刘永滨 担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现实中校企合作仍然“剃头挑子一头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 主,对校企合作的态度日趋冷漠。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应 准确定位校企合作的出发点,主动出击,通过把企业的管理、 文化、培训“请进”校园,让教师、学生以及课程“走出”校 园的策略,并给以充分的保障措施,使学校、企业双方受益, 从而转变企业的态度,推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请进来”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oo9)20—0136—02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产业的升级,社会需要的不仅 是只会做学术的人才,更需要能在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的既懂 知识又懂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但是,承担培养学生“一技 之长”、着力于动手能力、以就业为导向重任的职业教育,却没 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活力,造成的现实就是一边企业闹“技工 荒”,一边学生就业难这一怪圈。有研究者认为,职校学生在学 校学到的很多是“死”知识,跟现实差别很大,特别是对新技 术涉及太少。这反映出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 教学内容远离具体的岗位知识和能力,与实际严重脱钩,灵活 性不强,应变能力弱等。存在上述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职 业院校“闭门造车”,没有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或者没有 深入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的合作。 周济院士认为: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市场瞬息万 变、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职业教育更应以就业为导向,针对 企业的需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校企合作策略,将课 堂教学延伸到企业和将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管理理念和企业 文化引进校园,确保学生和教师的学习与市场充分接轨,才能 提高就业率,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从而不断扩大生源,形成职 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因此,本文立足于职业院校,从职业 院校角度出发,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谈谈自己对校企合作策 略的几点思考: 一、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经济转型的 过程中,许多企业眼光短浅,只盯着效益、利润,校企合作对 于这些企业来说,似乎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学校派来的只是生 手,企业不但要在紧张的生产经营中抽出人力来培训他们,还 为他们操作不当弄坏机器设备而担心,更糟糕的是,如果出现 了安全事故,还会惹上官司。再加上角色转变之后,已不 能随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了,所以,这些企业不愿接受学校 派员实习。就是接受了,条件也相当苛刻。因此,・校企合作在 职业院校中举步维艰。两者之问的关系既没有法律和制度保证, 又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因此在缺乏主导的情况 下,不少企业只是一边抱怨“技能型人才短缺”,一边又不愿承 ~136一 热”——因为企业都是受利益驱动的,所以只有学校一方在孤 军奋战。在这种现状下,职业院校只有采取主动出击,调整自 身的定位,主动“请进来、走出去”,在自身受益的同时,让企 业得利,才能更好地实施校企合作。 二、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定位 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首先应当“知其所止”,准确定 位。职业院校始于“职业”,许多学校是从社会最需要的“职业 技术”培训开始的,如美容美发培训学校、语言培训学校、电 脑培训学校、驾驶培训学校等,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它就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职业技能”+“就业”是职业院校的两张 王牌。唯有这样,学生才会报读职业院校。因此,其在专业设 置、人才规格、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离开了社会,它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失去生命 力。在生存的压力下,职业院校更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 要为己任,在校企合作中以企业的需要为基准,以市场的发展 为风向标,将校企合作准确定位于企业需要。 三、“请进来”、“走出去”的校企合作策略 职业院校主动加强校企合作,应采取“请进来”、“走出 去”的策略,实行开放办学,增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一) “请进来”策略为学生进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请进来”指的是职业院校引进企业的管理、文化、培训, 在校园内形成一种职业氛围,为学生日后进入企业打下坚实的 基础。 1.将企业的管理引进校园。提早将企业的管理引进校园, 有利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有利学生形成职业行为习惯, 便于学生日后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将“打卡机”考勤 方式引进校园,以替代传统的课堂点名方式,培养学生的时间 观念。又如引进企业管理中的执行力,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 提高各项学生工作的效率等。 2.将企业的文化引进校园。企业的文化倡导的是凝聚力、 向心力和竞争力。引进企业的文化,就要引进企业的竞争意识、 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以及工作效率意识和灵活的用 人机制等,转变办学观念,健全学校的经营管理机制,提升学 校的服务意识与竞争实力。如为了使学生具有企业的集体荣誉 感,学生所在班级可以冠以企业名,学校的各种标语可以用企 业的激励标语,如用“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来 鞭策学生好好学习,掌握技能;用“品质第一,顾客至上”来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等。 3.将企业的培训引进校园。将企业的培训引进校园,可以 减少企业在职培训的成本,减轻企业的压力,同时可以强化学 校的教育功能,发挥学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拉 近学校和企业的距离,拉近学校和市场的距离。如学校为企业 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技能鉴定,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企业 教育部周济曾于2004年6月17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 可选派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理论和实践教 议上作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 学工作,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和销售模式。学 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讲话,建议职业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加 校甚至可研究提供免费场院地、服务,由企业提供技术、设备, 快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其中要求职业院校转变办学机制, “……第三是办学机制的转变,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 校企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训)中心,一方面促进校内生产性 实训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减轻企业研发费用。 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一是采取灵活学制和灵活学习形式。中 等职业教育可以通过‘1+2’、‘2+1’、‘1+1+1’等办法,使 (二) “走出去”使课程和企业的实际生产紧密相联 “走出去”指的是职业院校派出师生进人企业,在真实的生 学校和企业、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的职业教育资源有机结 产、销售环境中进行教学,把课堂搬到校外,把课程带到校外, 合;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行学分制和模块式教学,鼓励校企合 形成“没有围墙的学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新教师的教 办、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办学形式。要进一步完善就 业准入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 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使课程和企业的实际生产紧密相联。 1.让学生走出校外。职业院校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 用,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采取各种形式 力,实操技能,也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在校内学习, 推进产学合作。”周济的讲话给双向校企合作策略提供了理 由于学校的管理还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主,学生做错了, 没有降薪、降职等切身利益的惩罚,效果不佳。由于缺乏企业 的生产氛围,管理方式,人际沟通等一系列条件,学生也难以 树立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纪律与职业情感,难以锻炼 出真实的操作技能。因此,让学生走出校外,进入企业实习, 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缩短学生工作后的适应期,提高企业 的生产效率。 2.让教师走出校外。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师作为“传 道、授业、解惑”的专业人员,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 作用。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性实践知识的构建, 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记 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记问之学”,用我们今天的话说, 就是读死书,死读书。先贤认为,读死书的人不配当教师。也 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熟练的技能 技巧,才可以使学生“信其道”,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 要做一名合格的“经师”,还要成为合格的“技师”,而目前职 业学校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导致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难以 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产业调整带来的劳动力需求 变化。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师自身的技能欠缺,严重地制约着教 学的质量和效果”。市场发展千变万化,如果教师在自身专业领 域中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节奏,所有的知识没有及时地更新,在 学生培养方面就会大打折扣。派出教师走出校外,深入企业, 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下企业,可 以为企业带去系统的理论知识,协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将校企合作推向深人。 3.让课程走出校外。职业院校的课程包含课程的设置、校 本教材的编写等,应当具有实用性、应用性,应当不断进行调 整,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满足企业生产销售的需要。而课 程的调整是无法在校内完成的,让课程走出校门,走进企业, 站在专业前沿,根据企业的需要建设课程,是职业院校课程设 置、校本教材编写、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可与 实习企业共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使之成为课程改革的实验基 地,同时根据企业需求,不断调整课程,使之成为企业调剂劳 动力余缺的蓄水池,使企业在生产、销售高峰时能及时得到一 上岗就能动手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 合作”的教学方式。 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策略实施的保障 (一)理论保障 论保障,指明了实施方向。职业院校应该放开手脚,大力实行 灵活多变的办学机制,根据自身条件、和企业合作的程度灵活 采取各种教学形式和学制。 (二)制度保障 职业院校应建立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监督、 管理双向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合作协议以 及争议解决方式,保证合作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友好地进 行合作。 (三)的保障 职业院校应积极与部门联系,努力寻求的支持, 在上给予适当倾斜,如针对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和企业, 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简化校企合作中企业用工的性 障碍,创造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环境。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自其成立以来,就和企业接下了不解 之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 不再的现状下,职业院校应破除“等、靠、要”的由包办 的思想,主动出击,不但要加强自身的教学改革、管理改革, 通过引进企业的管理、文化、培训,把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期” 尽量在学校消化掉,还要主动走进企业,直接为企业带来利润 和效益,使企业真正感受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使校 企合作达到理想的效果,真正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蒋波,雍坚,严玲玲.聚焦“”:“好技工难觅”要破题. http://sd.news.163.com/07/0207/15/36052JFA0059007Q.hmll, 2006-01-20/2007-02-07. f21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 速健康持续发展——教育部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上的报告Ⅱ】.职业技术教育,2004,(18). [3】李丽萍,蒋昕捷.职教投入:制度创新就是钱【N】.中国 青年报,2006一O9—28(006). [4】夏延章.四书今译・大学中庸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 版社。1990. [51李军.银川汽车维修服务行业面临“技工荒”.http://in— fo.auto-m.hc360.com/2005/05/24074738472.shtml, 2005—05—24/2006—09一】1. 作者简介:刘永滨(1971一),男,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