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高考调研):课时作业9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高考调研):课时作业9

来源:刀刀网
课时作业(九)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安庆一中模拟题)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⑤《新民主主义论》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关键信息: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思想实践和试验。从时间信息上看,题干时间界定于1916年至1926年,①②③都符合,也是思想实践和试验,B项正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土地时期提出来的,在1926年以后,④排除。故选B项。 2.(2014·天津一中模拟题)“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了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等等是不行的。这是把自己的办法,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这种主张最可能出现在 ( ) A.中国党创建初期 B.土地时期 C.战争时期 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都组织起来”,体现了主张是要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结合所学知识,一大制定的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故选A项。

3.(2014·淄博市模拟题)1924至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高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旧军阀 B.及其政权的性质未发生本质性变化 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为目标 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清党”“分共”告终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国动时期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在“彻底消灭”;随着右派叛变,由一个性政党演变为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B项错误;国动以推翻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C项错;D项表述正确。 4.(2014·江西省百所重点中学模拟题)“湘南特委以、任卓宜、郭亮及当地工农同志若干人组织之,泽东为,受湘指挥。但这里必要明白湘南计划只是全省计划之一部分,只有在全省之下,湘南计划才能实现,才有意义,万不可本末倒置”。这段记载是在 ( ) A.八七会议之前 B.南昌之前 C.秋收之前 D.三湾改编之后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看,是党派遣同志领导湘南及秋收的决定。因此,这一记载应该发生在秋收之前。三湾改编发生在秋收之后。故选C项。

5.(2014·慈溪中学模拟题)2008年出版的《中华年鉴》中评价某事件,认为其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该事件是 ( ) A.辛亥 B.国民 C.抗日战争 D.战争 答案 C

解析 从“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可知抗日战争比较符合题意。因为抗日战争强化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也使大量人口不断迁移。故选C项。

6.(2014·盐城市模拟题)1939年1月2日,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旨在 ( ) A.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C.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D.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友军”指,根据材料,不仅在正面英勇抗战,在敌后也与八路军配合,D项正确。

7.(2014·开化中学模拟题)曾任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 ②赞成蒋介石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③个人回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④是研究抗战的重要史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③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中的“(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他从未动摇过决心”“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等信息可以确定①是正确的,由于材料是由曾任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所述,所以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②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8.(2014·开封市模拟题)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棉纺织业 100 81.7 69.8 面粉业 100 77.5 72.5 机器业 100 99.6 56.0 各业平均 100 85.5 74.9 ①民族工业逐渐萧条 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1937年和1938年各项工业生产指数都有急剧下降,说明民族工业走向萧条,故①正确;结合所学,正是日本侵华的结果,故④正确;图表反映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变化,没有涉及外国资本,故②错误;这里没有体现各产业所占比重,没有横向比较,只有纵向比较,无法得出民族工业比例失调这一结论,故③错误,正确答案选B项。

9.(2014·南通市模拟题)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经济部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 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公司的经营( ) A.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C.促进了国民统治的日益巩固 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 A

解析 从“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经济部兼任”等可知该公司属于官僚资本企业。再从“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 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可知B项错误;结合1947年的经济状况可知C项错误;D项出现于1936年,错误;结合所学和“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可知A项符合题意。

10.(2014·开化中学模拟题)下图是中国近代国民收入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结论应该是 ( )

A.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1936年后各行业产值均大幅下滑 C.中国工业化水平处于初期阶段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陷入萧条 答案 C

解析 示意图体现了当时的经济结构,A项“完全解体”提法错误,B项“各行业产值均大幅下滑”中的“均”错误,D项在示意图中未能体现且不符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示意图反映出中国的工矿交通、服务业所占比重比较低,故C项正确。

11.(2014·武汉市模拟题)1923年,孙中山和越飞达成了一项联合宣言,主要包括四个要点:(1)目前在中国不适宜实行主义或苏维埃;(2)苏维埃再次确认早在1920年9月27日发表的有关放弃在华与利益的宣言;(3)就未来中东铁路的管理与重组达成相互谅解;(4)苏维埃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或。材料突出表明了孙中山是一个 ( ) A.民主主义者 B.民族主义者 C.亲主义者 D.三民主义者

答案 B

解析 “民主主义者”是指采用民主方法治理国家,与材料中宣言的要点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放弃在华与利益的宣言、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或”等信息说明孙中山保护国家主权不受侵犯,符合民族主义,故B项正确;“目前在中国不适宜实行主义或苏维埃”说明孙中山不主张实行主义,故C项错误;“三民主义”与题干1923年时间不符,应该是新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

12.(2014·湖州市模拟题)下列歌词反映思想形成时期历史的是( ) A.“工友农友真英雄,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B.“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

C.“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噢红军到陕北” D.“建设的时候跟着毛,加速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 A

解析 思想主要形成于土地的前期,即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当时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根据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不仅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道路,而且从理论上初步论证了这样一条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成为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故A项正确;B、C两项与红军长征有关,D项与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有关,都与题意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4·襄阳市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2倍,1913年,西方各主要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4%。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一点。19世纪90年代的价格一般比1873年低40%,其中钢和钢轨的价格下跌最为严重,欧洲的钢轨价格在1872—1881年间降低了60%,美国钢轨在16年的销售价格仅为1875年的1/10稍多一点。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5-19年) 行业 15年 19年 发展速度(15=100)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14 653 69 5 474.7 机制面粉华商厂产量(万包) 2 047 6 766 330.5 业 缫丝业 华商厂出口量(担) 3 039 4 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 569 45 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 943 29 270 368.5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华商厂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华商厂产量(吨) 145 162.3 业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三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各个相互影

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征产生的历史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8分)

答案 (1)特征:①世界贸易扩大,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②西方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强;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世界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出现了产品过剩,商品价格和利润下降;④第二次科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重工业发展迅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加剧。(每点2分,任意4点即可)

(2)特征:①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②企业由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③棉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采矿等重工业开始得到发展。(3分,每点1分)

原因:①“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及清经济的调整;②《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对华侵略深入中国内地;③世界市场形成,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6分,每点2分)

(3)影响:①世界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加速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②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③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了落后地区的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观念,推进了落后地区的近代化进程;④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8分) 14.(2014·舟山中学模拟题)(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在孔家思想统治之下……中国文化的改变,至多只有皮毛的改变,没有彻底的主张。……一直到了四、五年以后,开始有了些人作了片断的个人主义言论。

——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界有关中国文化发展道路论争文章目录(部分) 文章标题 发表时间 作者 欧洲文化之危机及中国新文化之趋向 1922年2月 张君劢 评中西文化观 1924年6月 杨明斋 怎样使中国文化现代化 1933年7月 陈高傭 全盘西化的理由 1934年 陈序经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1935年1月10日 王新命等十教授 全盘西化?殖民地化 1935年6月22日 叶青 ——整理自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

材料三 美国联邦 国会 总统 最高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最高大法官共九名,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首脑,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生,每届任期四年,连任准,除非犯罪,任职终身 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不超过两届。总统无权解散国会,国会可依法例选出,任期两年 总统 ——据《1787年美国》 材料四 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把统治者关进笼子,才能使他只能为社会造福无法为害社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论语》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材料《春秋繁露》和《朱子语类》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界关于中国文化发展道路问题提出的几种出路所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观点的社会因素。(8分)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联邦的权力构成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哪些原则?并结合材料四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8分) 答案 (1)《论语》主张等级、名分、秩序;(2分) 《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2分) 《春秋繁露》: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2分) 《朱子语类》: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2分) 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统治需要。(2分) (2)历史趋势:民主与的斗争激烈。(2分)

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时期,新旧势力对抗激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与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相比处于劣势;西方思想传入,但旧思想及其社会基础依然坚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主动探索社会发展前途,但分歧巨大。(6分。回答三点即可)

(3)原则:分权制衡;人民主权原则。(2分) 影响:①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③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成为各国者推翻旧制度的有力武

器;④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天赋、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⑤启蒙思想家们的许多著作也逐渐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激励着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奋斗。(答出三条得6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