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来源:刀刀网


教育的概述

1、由来

孟子:尽心上,最早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做善 2、概念

2.1、广义:增加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影响人思想和品德的都是,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广义教育的另一个版本

《教育大辞典》,教育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之一,指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渗透在生产生活中,口授身传经验的现象)

狭义:学校教育:按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朝着所

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更狭义:德育

2.2、家校合作的方式: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 2.3、教育的日常用法:

过程:我从一场影片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方法: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社会制度:教育是振兴经济的基础 2.4、美国谢弗勒对教育的定义: 纲领性:(应然),因该是怎样的 描述性:(实然),实际是怎样的 规定性:作者的定义,我认为的 3、要素

3.1、教育者、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书,参考书,影像资料以及教育环境知识经验),教育媒

体手段(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教育活动能过的场所和设施,教育方法等 教育影响又叫做教育中介,教育媒介,教育举措。分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

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五种

3.2、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可以说教育者受教者在双主体。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活动。

有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者?(×),教育者主要是学校教育中老师

3.3、教育形态: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势,也就是“教

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

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及建立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

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4、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特征是育人性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更综合: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动力性,日常家庭的抚养养育严格来说不是教育

5、社会属性

永恒性(有人就有),历史性(不同),继承性(相同),生产性,民族性等 阶级性(和原始无),等级性(六学二馆、上品无寒门),时代性:生产力制约 阶级性 等级性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主义 无 无 有 有 分离 有 有 有 无 结合 无 无 结合 有(鲜明) 有 分离 结合 生产劳动 结合 相对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A、具有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性 B、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具有历史继承性,与生产力政经的发展不平衡性

C、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6、功能

6.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职业角色的获得与发展) 社会功能:派生功能,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功能。生态功能属社会

个体社会化包括: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

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 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意识

个体个性化包括: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吗,形成人的独特性 教育促使人的创造性开发并实现个体价值

6.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方向划分)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6.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主要标志是计划性。隐性功能:非预期性。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6.4、按社会流动性:分为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

 教育的起源 本能生利息,心里方梦露,米开爱劳动 学说 代表人物 地位 最古老,错误不科学 基本观点 上帝(天) 动物的本能 理论基础 《生物进化论》 神话起源 朱熹,宗教 生物起源 沛西能,利托尔诺,桑代克 第一个正式提出(科学) 心理起源 孟禄 与生物起源都否认了教育社会性和目的性 马克思主义 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过程 劳动起源 米丁斯基 凯洛夫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苏联,巴拉诺夫—为使年青一代在同大自然的可怕威力斗争中不致牺牲,为了使人不变为野兽,便产生了进行教育的必要性 生活起源 杜威 教育即生活:教育与生活相融合,提升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实切性,丰富了教育实践性,赋予了教育生活的活力 需要起源说:杨贤江。。交往起源说:叶澜。。 文化起源说 生产劳动需要说:沙毓英。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说:历以贤,毛礼锐 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需要说:孙培青,胡德海

 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自然形态的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紧密联系) 2、古代社会

2.1、特征

2.1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学校产生的条件: 世界最早:埃及。中国最早:夏朝 三个基本条件(剩余劳动力,社会需要,文字)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字的创造及知识大量积累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及进行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

脑力和体力劳动相分离,提供了专门从事教学的知识分子 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2.1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具有非生产性(樊迟问稼)

2.13阶级性,等级,道统,,刻板,象征性,未形成复杂结构体系:无学制 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目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区别社会地位 等级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2.2发展历程

2.21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 夏 教育场所 教育目的和内容 特点 商 序和校(我国最早的学通过军事训练和宗经验传授 校产生于夏) 教教育,巩固和扩大奴隶统治 大学,小学(我国最早),庠,序,瞽宗 国学:王城和诸侯国都 六艺,礼乐教育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不分 六艺的核心 乡学:地方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器,学)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各学派思想主张 西周 春秋

2.22、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

时代 战国 教育场所 私学兴盛 代表:稷下学宫(官学) 教育内容 选士制度 稷下学宫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尊师重道 学生行为守则:管仲《弟子职》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官学地官文翁,私学 儒家经典 察举制,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上品 国子学,太学。儒,玄,文,史四馆 六学二馆:官学 书院盛行 官学:国子监 地方官学:府州县学, 乡村有社学 重振儒术,三教并重 科举制,隋炀帝605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科举制 科举制1905结束 汉代 官学 文翁兴学属于地方官学。石室中学 官学 太学:董仲舒,标志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 我国第一所完备规制的学校 鸿都门学:世界最早的文学艺术学校 官邸学 地方官学: 私学 郡国--学,县道邑--校,乡--庠,聚--序 书馆:蒙学,基础教育 经馆:著名学者讲学 2.3国外奴隶社会的教育 古埃及 学校名称 教育内容 特点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僧侣学校,文士学文士学校教育书校(最低级,设置最多) 写计算律令 古印度 古儒学校(婆罗门):小先生制,导生制 婆罗门:《吠陀》 古儒学校:利用年长儿童充当助手协助教师把知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佛教:寺院佛经 识教给一般儿童 (平民),首陀罗(奴隶) 僧侣是唯一教师 斯巴达:尚武 雅典:崇文 两城邦区别是教育目的不同 1、军事体操,道德训练 2、五项全能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掷铁饼 3、重视女子教育 1、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2、轻视女子教育 希腊语和拉丁语 重要:昆体良 古希腊 古罗马 家庭教育为主。 2.4、西欧中世纪教育 学校名称 教会学校 骑士学校 教育内容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下棋吟诗 人文主义:维多利诺,埃拉斯莫斯,拉伯雷,蒙田 特点 培养僧侣和统治人才 效忠领主家庭教育 文艺复兴的欧洲 教教育 世俗教育 修道院学校:僧侣学校。主教学校:大主教学校。堂区学校(教区学校)简单的读写算 宫廷学校。 骑士学校(骑士七技:侍从教育)

2.5近代社会的教育

2.51特征:只公义立世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起源16世纪德国1763年,世界最早义务国家) 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治教,教育世俗化(脱离宗教而) 形成较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双轨制出现

2.52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教育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鸦1、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劝学篇》 片战争) 2、新式学堂 外国语:京师同文馆1862,我国最早设立的新式学堂,确盛宣怀(洋务运动定学制年限,最早班级授课制 的人物,维信的观点) 工艺技术学堂:福建船政学堂,时间最长 军事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3、教育内容:西文(外国语言文学),西艺(科学技艺) 4、留学教育:留美,留欧 维新运动时期 1、设立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18年) (甲午中日战争) 2、废八股,改科举,讲西学,建新堂 3、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王国维(第一部日文翻译教育学) 清末新政 1、建立学制(壬寅癸卯),废科举,兴学堂1905 (八国联军侵华) 2、留学教育:留日。留美1908退款兴学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思潮 人文主义 新教教育 维多利诺:西塞罗的崇拜者,开办宫廷学校快乐之家 注重和谐发展,宣扬个性自由。 伊拉斯谟既埃拉斯莫斯(最早提出班级)。 路德派:马丁路德 古典文学数学自然学科 用新宗教代替天主教,教育权有国家掌握,教会从属国家,普及加尔文派:加尔文(普及教育之父,免费学校的九年义务教育 创始人)。美国国教 耶稣会,罗耀拉 兴办教育为实现政治宗教目的,中等高等。不重视初等 天主教 19世纪欧美国家 德国 法国 英国 初等义务教育法(起源) 1881费里法案 1870《初等教育法》 (福斯特法案) 美国 1852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 赫拉斯曼美公立学校教育之父 2.6、20世纪以后现代社会的教育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终身化 1、内涵:时间上贯穿一生,空间上包括所有教育形态 2、不是一种教育形态是一种教育理念 3、1929英国耶克斯利出版第一本终身教育著作 4、终身教育体系化:20世纪60年代保罗狼格朗《论终身教育》,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之父 5、 1972联合国教科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 6、1996教科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生存) 7、 终身教育特点: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民主化 1、对教育等级化化性的否定,包括教育平等和自由 2、核心是实现教育平等,包括机会(基础),过程,结果平等 3、教育公平:托尔斯顿胡森:起点,过程,终点公平 多元化 现代化 思想,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 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教师观念)。 一般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教与人文教育结合 内在特征: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主体性 内容:观念,制度,内容(教育现代化着力点),条件设备,管理,教师队伍等的现代化 全民化:面向全体学生。全球化,信息化,具有科学性

赫拉斯曼与巴纳德公立教育运动,促进美国初等教育。表现在:地方税收,强迫入学,免费教育 保障初等教育 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 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确立 现代教育特征

公共性:为大众服务。生产性:面向现代化,科学性,未来性,国际性,终身性

21世纪发展趋势

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

个性化:新的生产方式要求新一代具有创造性、个性及广泛适应性,这是教育个性化的基础 教育民主化:即追求让所有人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具体表现:教育普及化的开始,教育体系制度化,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教育民主化的另一个版本: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是教育方式、

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共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民主化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制定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 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 反映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

现代教育特征的另一个版本:了解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补充:全纳教育:反对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

人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教育条件设备的现代化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教育 正式教育 正规教育 非正规教育 学校教育 学校以外(成人识字,农民教育) 读书看报交谈 非正式教育 无组织无系统甚至无意识

稷下学宫:战国,齐国,官家主办,私家主持。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咨政议政 最大特色是学术自由,办学方针是来者不拒,包容万家。不治而议论,尊师重道 国子:西晋国子学。国子祭酒是国子学长官。唐代贞观改名国子监 古代学校的三种性质 官学 私学 书院 夏朝产生,西周分为和地方官学 起于春秋,盛于战国,从此官学私学并行 1、起于唐,盛于宋,衰于明清,从私学向半官半私转变,近代新式学堂的出现,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 2、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盛行讲会制度,最大特点是自由讲学 3、注重发展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教学 4、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德育)

六学二馆:国子学3,太学5,四门学7。算学8,律学8,书学8。崇文馆,弘文馆。 宋:六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府,石鼓,茅山),程朱理学,四书五经。 明:八股文。清:1905科举废除1300年

古代学校名称:辟雍,泮宫,痒,序,校,塾,成均,瞽宗 常见官学:西周的国学乡学,六学二馆,文翁兴学,社学 常见私学:私塾,家学,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