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的转变及其影响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的转变及其影响

来源:刀刀网
第26卷第5期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Vol_26 N0.5 0ct. 20o9 2009年10月 JOURNAL OF 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 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的转变及其影响 沈 劫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本文着重考察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导致其转变发生的国际、国内和个 人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德国外交的转变对当时国际政治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德国作为一个中欧大国, 在转向争取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其外交的得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关键词]德意志第二帝国;俾斯麦;威廉二世;外交 [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22(2009)05—0066—05 From Bismarck to Kaiser WilhelmⅡ —— Transition Foreign Policy of Deutsches Kaiserreich and its Influence sHEN Jie (School of History,Wu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investigating the transition process in foreign policy of Deutsehes Kaiserreich,and analyses the international,domestic and pemonal ̄ctom which lead to its transition.Furthermore,it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nsition of forein pohcy of Deutgsches Kaiserreich Oil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lations of that time.The gain and loss of the forein pgolicy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Gremany from a Central European great power to a Global hegemony are worth considering. [Key words]Deutsches Kaiserreich;Bismarck;Kaiser Wilhelm II;forein pgohey 化的压力,便力图通过对外大胆的冒险措施来摆脱内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打破了维也纳体系下 欧洲各大国之间的“均势”。在当初欧洲五强政治 中,普鲁士是最弱的国家,当德意志帝国取代普鲁土 的地位时,它在人口、土地面积、经济力量和军事实力 部的困境。 2 J’’俾斯麦的免职,威廉二世“世界” 的出台,就是应付这种内在压力的最好证明。 本文旨在考察这一时期德国对外的变化以 及这种变化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可以说一战的爆发 与德国对外的转变有直接的联系。德国在处理 与和英国的关系时所采取的冒险使得其在 一等方面不仅超过奥匈,而且也超过了法国。但是对新 德国来说,其处境也是极为尴尬的。正如希尔德布兰 特所说:“德国对于欧洲的‘均势’来说太过强大,而 对于整个的霸权来说,又太过弱小…。”俾斯麦所 战爆发前,外交回旋的余地丧失殆尽。而德国作为 个中欧大国,在转向争取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其外 一奉行的“”正是出于对德国实力及安全的准 确认识而采取的稳健的对外。但是随着德国的 发展,其利益的要求已经不是俾斯麦所限定的框架所 交的得失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德国通过1870~1871年普法战争的胜利,强迫 能满足。到了l9世纪9O年代,“德帝国传统的政治 精英们已力通过改革来应付内部社会政治现代 法国接受法兰克福和约并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使 得法国人不甘心失败,一直找机会复仇。这就使得新 [收稿日期]2009—07—02 [作者简介]沈劫(1983一),男,辽宁开原人,硕士生。 第5期 沈劫: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 6"/ 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列强中的地位,一开始就受到法国 的敌视。而1875年“战争在望”危机中英国和 的态度,使得俾斯麦深知“在国际政治中,为了不致迅 速引起别人的不信任并造成反德联盟,德国务必采取 非常克制的态度” j。当时要阻止法国的复仇有三种 办法:一是要求法国人宽容并且忘掉阿尔萨斯——洛 林的丧失,这显然不可能;二是彻底击溃法国,使之不 能东山再起,这显然为一贯奉行欧洲均势的 英国所不能接受,东邻更不愿冒单独面对强大德 国的风险,因而为国际社会所不容;三是把一切可能 成为法国盟友的国家联合在德国周围,孤立法国,只 要法国孤立无援,仅凭自己的力量显然无法击败德 国。这后一种办法既不触怒国际社会,又能保证德国 的安全,防止法国复仇,因而成为俾斯麦时期德国的 基本外交路线 。 1871年前,一直是俾斯麦外交的坚定支 柱。由于的支持,俾斯麦才得以进行1866年和 1870~1871年这两场战争而不遭到别国的干涉。而 法国明显的敌对态度,使德国比以往更加依赖于俄 国。为了拉拢和奥匈帝国共同遏制法国,俾斯麦 设计了一系列复杂的联盟体系,希望以此来缓解联盟 内部的矛盾。1872年9月,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 世及首相安德拉希・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及 首相戈尔恰科夫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 斯麦会晤。三国首相最后议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 解决东南欧的纠纷。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 世和俾斯麦、毛奇访问圣彼得堡,德、俄签订了一项军 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 方应出兵20万相助。同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 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维也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 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 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22日 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第 一次三皇同盟”。柏林会议后,德俄关系恶化。俾斯 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使自己两面受敌,而也想 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抗衡,因而在1881 年6月18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 了三国协定,为期3年,1884年续订,1887年废除, 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协定规定:缔约国之一与 第四国作战时其它两国应遵守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 冲突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领土的任何改变须经三国 共同协议,三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 的原则,使土耳其不得将海峡供任何交战国作军事活 动之用。另外,三国又签订一项附加的协议书,规定: 奥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保留随时合并之 权,三国不反对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合并。1887 年协定期满,因俄、奥在巴尔干冲突加剧而未再续订。 同年,面对法俄的接近,俾斯麦另与签订《再保险 条约》,此约维持到1890年。“俾斯麦并不期望再保 险条约会成为反对俄法联合的一个可信的工具,而仅 仅相信,这个条约也许能阻碍法俄联合的形成,如无 这一条约,则此种联合肯定会出现 J。” 为了继续巩固他的联盟体系,防患法俄之间 可能的同盟,俾斯麦又将意大利拉入自己的怀中,于 1882年5月与奥匈帝国一起与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 三国同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为:(1)如果意大利 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理由为何, 其他两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给予被攻击的一方 以援助。(2)如果俄奥发生战争,意大利将严守中 立;当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法国侵略,或德 奥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受法俄攻击时,意大利才 参战 J。虽然条约中对意大利的约束很小,但是俾斯 麦也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它至少能在法德冲突时, 使意大利能从南面牵制法国。 俾斯麦用了近20年的时问,通过高超的外交手 段,精心维持着他的联盟体系。这一体系一方面 防止法俄可能的同盟,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在法俄结 盟后能建立与之对抗的同盟集团。可以说这一同盟 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导着欧洲上的国家关 系,使结盟成员之间互为矛盾,互相制约,并使德国处 于比较有利的位置。但是,“联盟的梦魇”并没有消 除,其中隐藏着许多不可化解的矛盾,尤其是德、俄关 系未有实质性的改善。以至于到了1880年后,俾斯 麦外交的主要目的都着眼于化解俄、奥之间的争端, 以免德国因此而与冲突。“俾斯麦渴望的最后一 件事情,就是清算近东突出的问题来使欧洲得到平 静,并且通过实践一项真诚的对巴尔干问题的解决方 案,来化解和奥匈帝国的争端。他在1879年表 明一个旨在防止俄奥接近的双重联盟是必要的,而且 他还对所有试图通过增强巴尔干国家力量而解决这 一地区问题的计划都表现得毫无兴趣 。” 虽然第二次三皇同盟和俄德再保险条约使德国 一度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德国也由此获得了欧洲 上所谓的“半个霸权一J,’。但是,德国外交 的制定和执行“要求柏林的领导能在国家艺术上有特 别高超的水平 j’’。显然,俾斯麦凭他个人超强的外 交能力才得以勉强驾驭这复杂的联盟关系,但是当他 的后继者们面对如此局面而难以掌控时,此复杂体系 的缺陷和联盟内部的各种矛盾就暴露无遗了。 导致这一局面的产生,也与德意志帝国从普鲁士 继承下来的主义传统、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以 及帝国内部社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俾斯麦当然也 要为他被迫辞职后德国外交的失败负责。正如 茹特菲尔斯所说:“帝国的创立者显然是转变的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正 责任人,至少要为一项的合法化负责,这种方式 最终不幸完善了,从我们的时代来看更是显而易 见 J。”考察帝国建立及其初期的历史,我们可以发 现,俾斯麦更多的是通过军事手段的“上层的” 来创建新帝国,其统一是形式上的、虚假的统一,民族 主义被保守主义操纵而遭到扭曲 to]。可以说,这个 与新皇帝的矛盾冲突中不得不黯然下台。“世界政 策”也在俾斯麦远去的背影中浮出水面。 德国在19世纪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里,由一个 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和具有大城市化特征的 国家。在1871年到1914年之间,德国的工业生产扩 帝国根本不符合民族国家的理念。以致希尔德布兰 特评论道:“如今的德国,也就是1871年建立起来的 大了6倍,出口扩大了4倍。在一战前的10年里,德 国的工业和经济是世界经济繁荣的象征。这种现代 帝国,其所包涵的德意志民族的共同点,比起1806年 就已经终结的神圣罗马帝国所包涵的还要少 。”在 这样一个过渡型国家里,俾斯麦的传统内阁外交与大 众越走越远,而这些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他的殖民 地里。 俾斯麦从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立足未稳的现实 出发,始终把他的对外定位在确保德国在欧洲大 陆的强国地位上,在采取殖民扩张问题上,态度 消极。但是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及海外贸易的发 展,德国民间对海外殖民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到 1882年,主张殖民的人们成立了“德意志殖合 会”(GeseUschaft far deutsche Kolonisation)以加强他们 的宣传。 1884年俾斯麦给私人的殖民活动以支持并给予 国家保护。在1885年他更是利用英法和英俄矛盾的 紧张形势,夺取了非洲和南太平洋的几块殖民地。但 是他仍然确信,德国切身利益不在欧洲之外。随着英 法紧张局势的暂时缓解、英国和就阿富汗边界问 题达成协议,德国推行积极殖民的时机已经过 去。俾斯麦深知,处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德国是不能冒 着与英国发生严重冲突的风险而推行殖民的。 正如俾斯麦于1888年在反驳殖民主义者沃尔夫时所 说的:“你对非洲的蓝图确实很美好,但是我对非洲的 设想却基于欧洲。法国在左边,在右边,而我们 在中间,这就是我的非洲蓝图。” 俾斯麦保守的殖民地与他推行的 是相一致的。他毕生所追求的是德国在欧洲上 的大国地位并保留德国在统一战争中所获得的各种 利益。当殖民与上述目标发生冲突时,他就会毫 不犹豫地把伸向海外的手再收回来。但是他保守的 殖民与德国经济飞速的发展、海外贸易的不断增 加不相适应,也与国内严重的民族主义情绪格格不 入。“帝国首相曾经利用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运动为 他的国内服务,但是却在海外殖民中取得如 此之小的成绩。随后由于这些运动的驱动,使得他的 政治生命难以为继,这也是最终迫使他离开政坛的一 个重要原因 。”作为“梅特捏的中培养成 人 ”的老首相,在德国步入帝国主义阶段时,已经 不能在处理德国内外时找到平衡点,这也使他在 化发展的势头,在威廉二世登基以后显得更为明显。 因此,德国凭借自身日益增长的实力,已经不满足于 仍被锁在中欧的“盒子”里,而是要与英、法、俄等国 去争夺对世界的控制权。德国的这种扩张倾向也与 当时整个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 “在这个竞争性的帝国主义时代里,为了自身发展而 优先抢占地盘,控制国外空间与资源的企望,是与当 时所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进程紧密结合 在一起。而且,这些国家个个都是丝毫不亚于德帝国 贪婪胃121的大国 J。”以至于俾斯麦以后的帝国宰相 们在看待世界局势时认为,当欧洲外的巨人在到处形 成的时候,继续保持欧洲的均势,无异于宣判德意志 人的无所作为,最后是宣判所有欧洲人的外族统治。 因此,德帝国不仅被要赶上一个正在衰败的英国的愿 望所驱使,而且也被一种对和美国正在崛起的恐 惧所驱使。 因此当俾斯麦下台,德国的向“新方针”转变 时,德国国内对待这一转变却“进行得异乎寻常的平 静”,而在国外却造成了强烈的影响 。人们担心,今 后德国的将发生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变化。虽然 新皇帝在上台时曾虚伪地表示,德国的将“航道 照旧,全速前进”。但事实很快证明,年轻皇帝已决议 执行一套与俾斯麦大不同的“新路线”,即改变过去 基本上局限于欧洲的,转而采取积极参与世 界事务、全力争夺世界霸权的。 首当其冲受到这种转变影响的是业已由于 贸易矛盾而岌岌可危的德、俄关系。卡普里维上台 后,德国执政者改变了俾斯麦从地缘政治出发而强调 的必须防止德国陷入力不能及的两线作战的外交指 导思想。他们深受军方意见的影响,认为由于在 巴尔干地区的持续扩张,使得德国必须同时做好与法 国和两线作战的准备,为此必须无限加强三国同 盟。此外,他们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夸大了同法 国和英国的矛盾,认为德国将有更多的机会为实现称 霸而努力。1890年对俄德再保险条约的拒签,就是 这一思想指导下造成的恶果。这使得迅速地与 法国接近,无可挽回地走向了德国的对立面。“柏林 在1892年到1893年间试图把争取回来——这 显然是徒劳的:对于圣彼得堡来说,这样的接近无异 第5期 沈劫:从 斯麦到威廉二世 69 于最后一次证明了与法国的联合才是有利的 j。” 面对东西两侧合围的现实,对德国的决策者来 快改变海军状况,1897年6月17日,他任命积极主 张向外扩张的蒂尔皮茨接管帝国海军部。可以说, “1894年到1897年的对外是由皇帝不可逆转的 个人统治所主宰的 。”1898年3月帝国国会通过了 由蒂尔皮茨主持制定的第一个海军预算法案。国家 说,维持与英国的良好关系是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对 于英国来说,作为两个集团的仲裁者,肯定比作为一 个集团的成员所获得的利益要大得多-】 。在世纪之 交时,英国与同样拥有庞大海外利益的法国以及 的矛盾要比仍然只局限于欧洲的德国更尖锐。 外交秘书比洛(后为帝国首相)在法案通过后积极响 应,“它将会取得极大的成功并且会给我们的贸易、安 再加上“威廉二世常常相信在国际皇室之间的个人外 交并且充分准备好好利用他与欧洲许多王室的血缘 关系,特别是与英国的” J'’,也让德国的当权者觉得 英、德之间的冲突并不突出,英国反而需要德国的帮 助。因此,德国可以充分利用“行动自由”和“选择自 由”的好处 。 但是,随着“世界”的深入,德帝国对外扩张 的脚步越迈越大,不可避免地同“日不落”的大英帝 国爆发冲突。在殖民地利益的争夺上,英、德之间争 斗的初次爆发是由于德兰士瓦引起的。1896年,德 皇威廉二世在英军袭击德兰士瓦失败后,致电德 兰士瓦总统说,布尔人战胜外国侵略者“并未求助于 友邦”,“捍卫了国家的”-l 。这份电报引起了英 国的愤怒,把它看作是对英国的挑衅。随后,德国又 利用英国在布尔战争期间所陷入的困境,来获取一些 比较可观的殖民地利益。如德国在1898年8月 提出了瓜分萨摩亚群岛问题,虽然英国不愿意把萨摩 亚交给德国,但是为了换取德国在南非保持中立,英 国还是满足了德国的这一要求。与此同时,德国开始 在东亚扩张。1897年,德国以“租借”为名吞并了中 国的胶州湾,随后将整个山东半岛置于它的保护之 下。这使早已盘踞在中国的英国感到不安。对英德 关系破坏更大的是德国向近东的渗透。巴格达铁路 便是加紧向近东和中东扩张的实际表现。德国于 1910年冲破了修筑巴格达铁路的重重障碍,但德国 与英国的矛盾却日益剧烈。巴格达铁路为德国开辟 了一条经过奥匈、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直达波斯湾 的通道。随着这条铁路的建成,德国在近东、中东和 苏伊士运河附近获得了重要阵地,对英国同印度这个 不列颠殖民帝国支柱之间的海陆交通构成了威胁。 为了保障德国的海外利益,加强其参与列强瓜分 世界的实力,扩充海军也就成为了“世界”的另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造舰队、开展更为积极的外 交,在一段时间里是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许多学 者以及皇帝本人的要求。他们都相信,像德国拥有这 么大版图和财富的国家应该要求一支更强大的海军 和更广阔的帝国 。”尤其是威廉二世,他深受美国 战略理论家马汉的“海上实力论”的影响,极力主张 扩充海军实力。他表示,“德国的未来在海上”,“要 让海神的三叉戟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JI’。而且为了尽 全、未来及我们至高无上的敬爱的皇帝带来巨大利 益 。”仅仅2年后,国会又通过了第二个海军法案, 要求在17年中使舰队数量翻一番。日俄战争后,海 战的方式和对战舰的要求有了新的发展,再加上英国 于1906年建造的新型“无畏舰”的刺激,德国又相继 通过了2个法案,与英国展开建造无畏舰的竞赛。 面对德国的举动,一开始,英国采取了冷静的态 度。因为在无畏舰建造之前,德国海军还不具备挑战 英国海上霸主的实力。但是当1906年5月帝国国会 批准了一项意在扩大基尔运河和威廉港口及船坞的 设备并建造德国无畏舰的补充法案时,德英海上力量 的对比由此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由于转向无畏 舰的生产,英国战舰对德国战舰数量上的优势逐渐减 少。而且在建造无畏舰方面,英国只比德国略占优 势。在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强大舰队后, 英国更是感到一种威胁。1907年1月英国外交部司 长艾尔・克劳在一份备忘录中说,德国谋求霸权地 位,从而威胁着大英帝国的切身利益,因此,抵制德国 的扩张必然是英国的主要目标-3 J。在1904年与 法国就殖民地问题达成协议后,又于1907年按照英 法条约的先例与签订了一项协定,协调了他们在 中亚的争端。这样,就使得德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孤立 地位。英、法、俄三国联合起来将德国排斥出世界强 国的行列。虽然英国在和和解后曾两次试图通 过裁军谈判来缓和与德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是这些 尝试都被德国粗暴地拒绝了。威廉二世和蒂尔皮茨 把军备协定看作是德国的主权,是对德国谋求世 界霸权的一种威胁,这样的做法无疑把英国推向了离 自己更远的地方。在外交上陷于孤立的德国,只能通 过无休止的扩军备战来保障自身的安全,而这样的做 法无疑也使其他国家感到不安,激化了与英、法、俄三 国的矛盾。 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德国外交的转变 导致了欧洲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产生,是最终导致一 战爆发的重要原因。虽然战前德国曾试图通过外交 努力去阻止战争的爆发,但可惜积重难返,这样的尝 试也只是徒劳。从战略层面上看,1890年到一战前, 德国发展虽然很快,但是其实力还是不足以同时挑战 三个世界强国。俾斯麦后德国的对外充满着冒 70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往 险与激进,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从国内政治上分 析,选择这样的外交与德国特殊的国家性质有直 接的关系。它是一个把西方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工业 化的力量与东方君主专断的决策结合在一起的大国。 在这样的国家里,威廉和他的容克上层贵族担忧其农 业利益会减少,担心有组织的工人的兴起和工业繁荣 时期社会民主党影响的发展,1897年后,对强权政治 的追求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些考虑的推动。 这将在政治上受到欢迎并转移对德国国内政治分歧 的注意力 ,而且“在德国社会中占据相当可观部分 的民族主义者的态度是极其情绪化的。他们不仅仅 源于对民族的自豪,可能更多的是源于恐惧和深藏在 意识中的不安全感 ’。所以,一旦柏林的政权在与 国外的对峙中退却,德国的民族主义势力可能会谩骂 和谴责这位皇帝及其助手。从地缘政治角度观察,德 国地处中欧,最大的危险就是和法国从东西两面 的夹击。在俾斯麦主政时所极力避免的就是这种情 况的发生。而到了威廉二世当政时,盲目相信德国的 实力,将推到了法国一边,使德国陷入了合围之 中。他的海军战略也没有顾及德国是陆海两栖大国 且只有北海作为唯一出海通道的事实,在大路上已经 被东西合围的情况下,还积极发展海军,挑战英国的 海上霸权。这样,德国在陆地和海洋上都被深深地包 围起来。德国海军在一战中的无所作为也证明了这 种战略的失败。 由此可见,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仅依靠实力,更 重要的是依靠国内政治的进步、民族心理的健康以及 基于对本国地缘政治和外交环境全面认识上的一套 长远的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Hildebrand,K.Das vergangene Reich:Deutsche Au? enpolitik von Bismarck bis Hitler 1871—1945[M]. Berlin:Oldenbourg Vedag,1995:874,897. 李工真.德意志道路一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 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15,216. 卡尔・艾利希・博恩.德意志史:第3卷[M].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1:354,399,412,460. 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外交中的“”和 “世界”[J].高师函授学刊,1994(3):37,39. 王铁崖,王绍坊.一八八七——一八年的欧洲 I1J二  国际关系[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58. [6] Medlicott,N.Bismarck and Three Emperors’All— ance,188l一1887[J/OL]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Vo1.27(1945):82[2009一o4 —14].http://www.jstor.org/stable/3678575. [7] Hillgruber,A.Germany and the Two Wodd Wars [M].Cambridge:Havord University,2005:4. [8] Canis.K.Von Bismarck zur Weltpolitik:Deutsche Aussenpolitik 1890 bisl902[M].Berlin:Akademie Vedag,1997:13. [9] Rothfels.Pro ̄eme einer Bismarck—Biogap ̄e [M].Munich:Deutsche Beitrge,1948:170. [10] 郭少棠.权利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M].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6. Strandmann.H.Domestic Ori ̄m of eGrmany ̄Colo- nial Expansion under Bismarck[J/OL]Past and Present,No.42(Feb.,1969):159[2009—04一 l0].http://www.jstor.org/stable/650184. [12] 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代史[M].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7:385. [13] 王开明.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外战略——从俾 斯麦到威廉二世[M].国际政治研究,2002(3): 139. [14] Mommsen.Wolfgang J.Kaiser Wilhelm II and Ger- man Politics[OL].Journal ofContemporary History, Vo1.25,No.2/3(May—Jun.,1990):276,123, 400[2009—3—13].http://www.jstor.org/stable/ 260734. [15] 吴友法,黄正柏.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07. [16] 赫沃斯托夫.外交史:第2卷[M].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374. [17] Kaiser,David E.Germany and the Ori ̄ns of the Fisrt World War[J/0L].The Journal of Modem His— tory,Vo1.55,No.3(Sep.,1983):4_47,442—474 [2009一o4—10].http://www.jstor.org/stable/ 1878597. [18]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国际文化 出版公司,2006:208. (责任编辑王定兴) 1j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