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的现象与特点 01 知识管理 1.物态变化
概 念: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________.
2.熔化和凝固
熔 化: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熔化. 凝 固: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凝固.
晶体与非晶体:________熔化温度的这类固体为晶体;________熔化温度的这类固体为非晶体. 熔点与凝固点:________熔化时的温度为熔点;________形成晶体时的温度为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________的,不同的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
说 明:晶体在熔点时所处的状态有三种可能: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注 意:有没有熔点是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标准. 3.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特 点: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________,但需要________热量;液体在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非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液体在凝固成非晶体的过程中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
02 基础题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的是( )
A.湿衣服晾干 B.把白糖加水后化成糖水
C.树叶上的露珠 D.春天到来,江河中的冰化成水 2.下列固体中属于晶体的是( )
A.沥青 B.冰 C.松香 D.石蜡
3.某日印度出现高温天气,首都新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 B.沥青属于晶体
C.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 D.沥青被烤化时其温度降低
第3题图 第4题图
4.(常州中考)市场上有一种“55 ℃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55 ℃( )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5.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使窖内的温度不会过低,菜不致冻坏,这主要是因为( ) A.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不善于传热 B.水的温度比气温高 C.水结冰时要放热 D.水能供给蔬菜水分
6.(遵义中考)同志曾用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描述我国北方的冬天.北方冬天气温下降至0 ℃以下时,水会凝固成冰,水在凝固过程中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
7.小丽在实验室中探究花生油的凝固规律时观察发现:花生油在降温过程中,当油温下降到12 ℃时,花生油中产生一些絮状物,油变得浑浊;在油温由12 ℃下降到4 ℃的过程中,花生油中絮状物逐渐
变多,最终花生油变成固态.根据实验数据及现象分析可知:花生油属于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03 中档题
8.在寒冷的冬天,用手摸室外的金属,当手较潮湿时,会发生粘手现象,好像手与金属表面之间有一层胶,而在同样环境下,用手去摸木头却不会发生粘手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的温度较木头低,而产生金属吸引皮肤的感觉 B.木头的温度比金属高,皮肤感觉不出粘手
C.手上的水凝固,产生极薄的冰,将手粘在金属上 D.这只是人的一种错觉
9.下表列出了几种晶体的熔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固态氢 固态水银 钢 -259 ℃ -39 ℃ 1 300 ℃ 固态酒精 金 钨 -117 ℃ 1 0 ℃ 3 410 ℃ A.在-268 ℃时,氢是固态 B.白炽灯的灯丝用钨制成,不容易熔化 C.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D.水银温度计在-40 ℃时不能使用
10.下列事例中是为了防止熔化或凝固产生不利影响的是( )
A.夏天,吃冰棒B.冬天,将水箱C.将熔融玻璃D.高热病人利
解暑中的水放掉制成玻璃板用冰袋降温
11.(大连中考)在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萘的颗粒________(填“大”或“小”)一点好.加热过程中,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目的是使萘各处的________趋于一致.
12.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________(填“会”或“不会”)熔化.
04 拓展题
13.冰雕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有时冰雕作品也要在夏天或在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巡展,为了防止冰雕熔化,陈列冰雕作品的房间温度要足够低,但是每多降温1 ℃,制冷系统的耗电量就要增加很多.为了既不使冰雕熔化又能节约用电,房间温度控制的最佳数值是( )
A.5 ℃ B.1 ℃ C.-5 ℃ D.-10 ℃
14.一天橘子林中的气温不断地下降,焦急万分的农场主等待着最新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说,晚上气温将继续下降,严寒的天气可能会毁掉一年的收获.农场主真想提前采摘,可是橘子还没有成熟.没有办法,农场主只好吩咐他的工人把长长的水管拖进来,对着橘子树喷水.随着气温的下降,水结成了冰.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些冰保住了橘子.冰怎么可能保温呢?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第2课时 熔化和凝固的图象及其应用
01 知识管理
1.熔化图象及其应用
晶体熔化:如图所示,图________是海波的熔化图象,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__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_.
非晶体熔化:如图所示,图________是石蜡的熔化图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________热,且温度________.
2.凝固图象及其应用
晶体凝固:如图所示,图________是海波的凝固图象,液体在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要不断地__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_.
非晶体凝固:如图所示,图________是石蜡的凝固图象,液体在凝固成非晶体的过程中,要不断地________热,且温度________.
说 明:判断图象是熔化还是凝固图象的关键是看温度是一个上升的趋势还是一个下降的趋势,上升趋势的为熔化图象,而下降趋势的为凝固图象.
02 基础题
1.(淮安中考)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其中BC段表示的可能是( )
A.晶体的熔化过程 B.晶体的凝固过程 C.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D.非晶体的凝固过程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象,关于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波的沸点是48 ℃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6 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3.(海南中考)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象是( )
4.(河源中考)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知________(填“A”或“B”)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__℃.
5.(荆州中考)俊杰同学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_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俊杰绘出了熔化图象丙,由图象可知,此固体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物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CD段物体处于________态.
03 中档题
6.(随州中考)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如图甲所示),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固体和N固体.它们的温度—加热时间曲线如图乙所示(M为实线,N为虚线),在35 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较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 ℃
B.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晶体 C.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非晶体
D.由图乙知,M肯定是晶体,N肯定是非晶体
7.(湘潭中考)在“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1)图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________段(用图中字母表示),此过程中海波________(填“吸”或“放”)热.
(2)图中,海波在D点是________态,在G点是________态.(填“固”或“液”)
8.(贵港中考)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
(1)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
(2)冰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填“吸热”“放热”或“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不变. (3)由图乙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__℃,第2分钟处于________态. (4)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___(填“A”或“B”). 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
9.(海南中考)小亮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亮应按照___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测量过程中,温度计在某一时刻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该物质的温度为__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该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可知,当加热到8 min末,试管中物质所处的状态是________态,该物质为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04 拓展题
10.(扬州中考)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_℃.
(2)他们发现所测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 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盐水浓度(%) 0 凝固点(℃)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1.8 30 36 -2 -4 -6 -8 -11 -15 -18 -17 -0.4 0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_____.
(3)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 ℃,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________(填“准确”或“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冰”或“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参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的现象与特点 知识管理
1.固态 液态 气态 物态变化 2.固态 液态 液态 固态 有固定的 没有固定 晶体 液体凝固 相同 一般不同 3.不变 吸收 放出 不变 吸收 升高 放出 降低
基础题
1.D 2.B 3.A 4.D 5.C 6.放出 不变 7.非晶体 中档题
8.C 9.C 10.B 11.小 温度 12.不会 拓展题
13.C 14.一般来说,当环境的温度在0 ℃左右时,水果是不会冻坏的,水的凝固点是0 ℃,并且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所以向林中喷洒大量水后,当温度降低时,由于水要凝固,同时向外放出热量,所以林中的气温不会降得太低,从而使橘子没被冻坏.
第2课时 熔化和凝固的图象及其应用 知识管理
1.甲 吸 不变 乙 吸 升高 2.甲 放 不变 乙 放 降低 基础题
1.B 2.B 3.D 4.A 80 5.(1)36 (2)晶体 不变 液 中档题
6.A 7.(1)BC 吸 (2)液 固 8.(1)-2 (2)吸热 (3)0 固 (4)A 9.(1)自下而上 (2)69 (3)固液共存 晶体
拓展题
10.(1)-4 (2)先降低后升高 (3)不准确 没有进一步探究21%附近浓度的盐水凝固点 (4)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是在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时作出的图像。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ρ
甲
>ρ
乙
B.ρ
甲
< ρ
乙
C.V甲>V乙 D.m甲=m乙
2.如图题图所示,向两支同样的试管中注入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发现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甲、乙两种液体对试管底部的压强
A.甲大 B.乙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3.在儿童乐园,摄影师给卡通人物照相.在对焦时,发现毛玻璃上卡通人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了使毛玻璃上卡通人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摄像师应当将镜头适当地
A.向下并且向右移 C.向上并且向左移
B.向下并且向左移 D.向上并且向右移
4.如图所示,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描維码时,成缩小的实像。下列仪器成像特点与共相同的是()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显微镜
5.小强在水中练习潜水,则能正确反映岸上教练看到水下小强的光路图是
A. B. C. D.
6.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pb、pc、pd
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
A.pa、pb、pc、pd C.pc、pd、pa、pb
B.pd、pc、pb、pa D.pb、pa、pd、pc
7.物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北方冬天冰冻衣服变干--汽化现象
B.从冰箱中拿出来一根冰棒上面有白色粉末--凝固现象 C.冰棍冒出“白气”--汽化现象 D.冬季地面上霜的形成--凝华现象
8.沏茶时,玻璃杯的杯壁上常会出现水雾,一段时间后,水雾又消失了,关于这种现象,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雾消失”是升华现象
B.水雾出现在玻璃杯的内壁上,是汽化现象 C.“水雾消失”是汽化现象
D.水雾出现在玻璃杯的外壁上,是液化现象
9.萨克斯被誉为铜管乐之王,由于它的声音悠扬,如歌如诉,使人着迷。关于萨克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不同的力吹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按键,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 C.萨克斯的音色美妙是吸引大家的主要原因 D.演员演奏的《草原之夜》一定是乐音
10.某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可以通过相关可感知的现象推测得到,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下列用这种方法所做出的推测不符合事实的是
A.随着密封容器中的气体逐渐抽去内部铃声变小,推测真空不能传声 B.鼓面上的纸屑跳动推测鼓面在振动
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的结石推测声波能传递信息
D.温度计放在色散光带红光外侧时示数增大推测出该区域存在一种不可见的光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边长分别为0.2m和0.1m的实心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A的密度为0.3×103kg/m3,B的密度为0.5×103kg/m3.物体A对地面的压强为_____Pa.为使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可以将物体A沿竖直方向切下体积V1叠放到物体B上,也可以将物体A沿水平方向切下体积V2叠放到物体B上,则V1与V2之比为_____。
12.小乐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处时,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远视眼镜片,由于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_____作用,所以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如图所示),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他可将光屏_____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13.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在云层中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实施人工降雨。干冰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时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云中水滴增大,冰晶增多,形成降雨,其中冰晶在下落过程中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
14.许多男生在变声期后,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比以前低,因而声音的_____会降低。如果小明的声带在2s内振动了1000次,则声音的频率是_____同学们能够通过听声音辨别不同老师是依靠辨别声音的_____。
15.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______现象。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________三种颜色光组成的。 16.平时所说“月亮躲进云里”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说“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________为 参照物.我国发射的风云二号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相对________ 是静止的.相对于________是运动的. 三、计算题
17.小红的妈妈到某工艺品商店买了一件用金铜合金制成的实心工艺品,商店的售货员告诉她:这件工艺品是由质量相等的金、铜两种金属混合制成的,含金量为50%,小红的妈妈让小红进行验证。小红通过学过的物理知识测出工艺品的质量为600g,体积为52cm3,并从课本中查出了金、铜的密度分别是19.3g/cm3,和8.9g/cm3。
(1)请根据小红的测量结果计算工艺品的密度。
(2)请根据售货员的说法,计算出工艺品的密度,并说明售货员的话是否可信。(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18.小聪每天步行上学,为了测算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他先到学校田径运动场的跑道上以平时行走的速度步行100m,测出所用时间为80s;然后再测出以相同的速度从他家步行到学校用时10min.求:小聪步行的速度是多少m/s?从小聪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m? 四、实验题
19.小聪利用天平、量筒、水和烧杯来测量一块不规则且放不进量筒的小石块的密度,请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形。接下来应将游码移到______处,再适当调节天平的_________,直到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g。 (3)如图所示: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小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如图甲所示; b.取出小石块,如图乙所示,将图所示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直到标记处,如图丙所示; c.量筒中剩余的水如图所示。
d.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__ cm3。
(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___ g/cm。
(5)这样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将会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依据是______。 20.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1)如图甲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________ cm ;
(2)为了让像成在光屏,实验前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 (3)如图乙所示,烛焰在光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_ 的清晰的实像,________ 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
(4)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果只调节蜡烛,应将蜡烛向________ (选填“上”、“下”)调节 。
21.小阳用图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特点,他让一束光分别从空气中以不同角度射入水(如图甲)和玻璃(如图乙)中,将入射角与折射角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表一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表二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
(1)通过分析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_____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_____;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_____入射角; (2)小阳如果用该装置继续探究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可逆,接下来他应该让光从_____射向_____。 22.小红同学在做研究某物质熔化时的规律的实验时得出如下数据: 加热时间(min) 温度(℃) 0 2 68 4 72 6 76 8 80 10 80 12 80 14 80 16 84 18 88 20 92 22 96
由上表数据可知:
(1)此物质一定属于_____(填“非晶体”或“晶体”)。
(2)此物质的熔点是_____,在第10min时,物质处于_____(“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3)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_____;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_____(填“高于“或“低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
23.自己来制作“水瓶琴”,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体积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耳朵能够识别出是用嘴吹还是用筷子敲击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发出声音的_____不同。若用嘴依次吹
瓶口发声,是_____振动发出声音的,装的水越多,吹瓶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_____,若用相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个瓶子,敲击的速度变快,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选填“变高”、“不变”或“变低”)。 24.图象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甲乙物体运动图象的速度﹣﹣时间图象:
(1)请你根据图象和自己所学的知识判断:甲物体做的是_____直线运动,乙物体做的是_____直线运动(均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
(2)请你计算出甲物体在3s内通过的路程_____;
(3)聪明的小燕发现并猜想:一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刚好等于这段时间的图象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如图阴影部分),这一猜想在老师那里得到了证实。根据这一规律,请你计算乙在4s内的平均速度______。
【参】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B D A D C C C 二、填空题 11.5:4 12.会聚 靠近 13.升华 吸收 熔化 14.音调 500Hz 音色 15.色散 红、绿、蓝 16.云 月亮 地球 太阳 三、计算题
17.(1)11.5g/cm³;(2)不可信 18.25m/s;750m 四、实验题
19.零刻度线 平衡螺母 62.4 24 2.6 偏小 见解析所示 20.(1)10 (2)同一高度(同一水平线上)(3)缩小 照相机 (4)上 21.小于增大等于水空气
22.晶体 80℃ 固液共存态 均匀 高于 23.音色 空气柱 高 不变 24.匀速 加速 9m 1.5m/s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1kg冰与1kg水的密度相等 B.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C.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
D.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 2.现有以下关于凸透镜的说法
①所有的凸透镜都只有右侧一个焦点;②凸透镜使能够会聚的光线提前会聚;③任何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都将会聚于一点;④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随时变化的 A.只有①②正确 C.只有③④正确 3.如图所示的眼镜
B.只有②正确 D.只有④正确
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B.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4.如图,平面镜上方有一发光点S,SO为入射光线,如图中对于其反射光线OC的作图过程中,正确规范的是 ( )
A. B. C. D.
5.同学们在湖水里看到了“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美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B.水中的云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实像 C.水中的鱼是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 D.水中的云是光的反射所形成的实像
6.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7.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A.打雷时,总是先发生闪电,后发出雷声
B.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光传播得比声音快 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人耳比人眼反应慢 D.打雷时,闪电发生的地点和雷声发出的地点离人的距离不同
8.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9.以下关于热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在高山上烧水时,水温不到90℃水就沸腾了,是因为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 B.锅里的水烧开后出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C.在严冬,冰冻着的衣服也可以晾干,是冰的升华现象
D.冬季天气寒冷水管容易冻裂,是由于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的缘故 10.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了如下的实验计划: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 ②将烧杯中盐水倒入量筒中; 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④测出烧杯和杯壁上残留盐水的质量; ⑤将烧杯用电吹风吹干,测出干燥烧杯的质量;
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A.①②③⑤⑥ 二、填空题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⑤①②③⑥
11.质量是2千克的冰块,熔化成水后质量是_____千克,体积是_____。
12.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_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缩小、_____的实像。由于长时间过度使用手机,导致青少年未老先衰,新型疾病“手机老花眼”患者剧增,患者主要表现为观察近处物体不清晰,这种疾病的形成原理与下面_______(“甲”或“乙”)图相符,应配戴_______(“凹”或“凸”)透镜,予以矫正。
13.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在云层中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实施人工降雨。干冰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时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云中水滴增大,冰晶增多,形成降雨,其中冰晶在下落过程中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 14.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介质 水(5℃) 水(15℃) 水(20℃) v(m•s) 1450 1470 1480 ﹣1介质 海水(25℃) 冰 铁(棒) v(m•s) 1531 3230 5200 ﹣1(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由上表左列可以看出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声速大小可能与_____有关;由上表右列可以看出声音在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声速大小可能与_____有关。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则海水深度为_____米。
15.“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如图所示,甲、乙两图是同一辆玩具小车两次不同运动的频闪照片,频闪灯的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中数字的单位为cm。根据照片记录的小车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小车做_____直线运动,乙图中小车做_____直线运动(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 (2)甲图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乙图中小车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3)物体的运动情况常常可以用图象来描述,图丙中能反映甲图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选填“A”或“B”)
16.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图中:_______是界面,界面的_______(选填“上方”“下方”或“左侧”“右侧”)为玻璃,折射角等于_______。
三、计算题
17.一只空瓶的质量为0.1千克,装满水后总质量为0.6千克,若将0.4千克的另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倒入此瓶时恰好装满。求: ①该瓶的容积;
②这种无色透明液体的密度。
18.如图所示是小明乘坐出租车后获得的车费,车票上显示了一些数据,试根据其中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从上车到下车,出租车行驶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由于受到雨淋,车票上金额一项已无法看清,小明在出租车的车门上看到了如下信息:“起步价10元,限3kin内,运程超过3km,按2.70元/km收费。”根据这些信息,车票的金额应该为多少元?(保留到0.1元) 四、实验题
19.小明用天平、量筒和水(ρ列操作:
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软木塞的质量m1;
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1;
③用细铁丝将软木塞浸没再装有水的量筒中,过段时间后,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2; ④将软木塞从量筒中取出,直接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其质量m2。
水
=1.0g/cm)等器材测干燥软木塞(具有吸水性)的密度时,进行了下
3
(1)指出小明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_____。
(2)如表中是小明实验中没有填写完整的数据记录表格。请根据图中天平和量筒的读数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物理量 测量值 m1/g 6 V1/cm3 370 V2/cm3 ________ m2/g ______ 干燥软木塞的密度ρ _______________ 木/g•cm﹣3 (3)对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提出一种改进方法。_____。
20.为了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小红选用了橡皮筋、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设计了如图(a)、(b)所示的实验,实验中两次将橡皮筋从A点拉伸到O点的目的是_____,本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选填序号①等效替代。②控制变量。③理想模型).
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要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实验时,应保持_____和_____的位置不变,再移动光屏找像。
21.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所需的器材是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铅笔、白纸和______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暗”)
(3)在实验过程中,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B放在另一侧,在确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在判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原来B的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______(选填序号:A.直接观察玻璃板后蜡烛;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C.直接观察光屏),光屏上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虚/实)像,若利用照相机把平面镜成像的情景拍摄下来,则照相机应在玻璃板______(“前”或“后”)对着像进行拍照。
(4)实验中某同学将玻璃板和点燃的蜡烛A放置好后,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时,记录下了物、像、镜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选填序号:A.整理实验器材B.改变蜡烛位置多次实
验)
22.如图甲所示,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图乙中温度计放置正确的是_____。
(2)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的体积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_____。
(3)下表是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滨由于粗心大意记错了一个实验数据,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是_____℃。 时间/min 温度/℃ … … 8 96 9 97 10 98 11 98 12 95 13 98 14 98 … … (4)实验时,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为减少加热时间,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_____。 A.加大酒精灯火焰 B.用初温较高的水 C.增加烧杯中水量 D.给烧杯加纸盖
(5)水沸腾后,停止对水加热,烧杯中的水_____(选填“能”或“不能”)继续沸腾。
(6)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进行加热,如图丙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沸腾,试管中的水_____(选填“也会”或“不会”)沸腾。
23.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的实验中小明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1)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直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这是由于小明采用了图_____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
(2)小明规范实验操作后,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在振动,同时听到了直尺发出的声音,接着减小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直尺,小明观察到直尺振动的频率变_____。
24.国家标准打印纸为每包500张,小丽家里新买一包打印纸,她想练习刻度尺的使用,测出了打印纸的长和宽分别为29 cm和21 cm,总厚度为5 cm,利用物理课上学过的累积法算出一张纸的厚度为____cm(外包装厚度忽略不计).在测量过程中,她发现外包装上标着70 g/m2,开始她以为这就是纸的密度,但后来经询问才知道,这是每张打印纸每平方米的质量是70 g的意思.利用以上信息你帮小丽算出打印纸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参】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C A B B A B C 二、填空题
11.2×10-3m3
12.凸透 倒立 乙 凸 13.升华 吸收 熔化 14.温度 介质种类 1531 15.匀速 加速 1 0.75 A 16.AD 上方 40° 三、计算题
17.(1) 0.5×10-3 kg/m3 或 500cm3 (2) 0.8×103kg/m3 或 0.8g/cm3 18.(1)15分 (2)28.8km/h (3) 21.3元 四、实验题
19.(1)将潮湿的软木塞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 (2)400,16,0.15
(3)将吸水性物质放入水中,吸足水后,再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出体积. 20.使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① 凸透镜 蜡烛 21.刻度尺 较暗 C 虚 前 B 22.D 大 85 C 不能 不会 23.乙 高 24.01 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