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孩子的优秀性格,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导读]
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每天送幼儿园都又哭又闹;
孩子胆小,怕生,不爱跟同学玩,孩子不爱说话没有自信;
孩子学什么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遇到困难就往回缩; 孩子被爷爷奶奶惯了一身的坏毛病,说破了嘴就是不改;
孩子自制力差, 光知道玩游戏,看电视,不爱学习,一提学习就讨价还价; 孩子总是拖拉疲沓、丢三落四,得要大人跟在屁股后头提醒; 孩子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没有目标,没有时间观念磨磨蹭蹭; 孩子经常撒谎,明明知道做错了事情却不愿意承认,总是找理由推脱责任或者做出一副别理我的表情;
以上等等幼儿心理问题举不胜举,都让家长和老师头疼。没有关系只要我们了解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就会轻松多,至少不会气氛搞得很紧张;也只有在气氛活跃、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儿童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心理心理问题可直接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家长们和幼儿工作者对幼儿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将呵护和拯救幼儿稚嫩的心灵,我作为一位母亲也作为一名幼儿工作者,我把我这段时间以来学习到得幼儿心理教育常识和一些具体研究方法分享给大家,目为您答疑解惑。
一、主要观点
(一)一个身心健康的个体的形成是从遗传开始的;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 胎儿时期,心理的健康由此开始。准妈妈生活在安全舒适、少污染的环境中,摄取充足、均衡的营养,经常保持愉悦、平稳的情绪,是胎儿心理健康的关键。这就是优生原则。接下来就是优育,就是我的题目所强调的塑造孩子优秀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二) 学前教育“小学化”还可能会诱发幼儿的厌学倾向。游戏是孩子们学习的基本方
式。孩子们在玩耍这种隐性教育中认识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与想象力,不断发展着自己的运动能力、交往能力、意志力、创造力、想象力。幼儿园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导致一些孩子还没有上小学就出现畏学、厌学情绪。幼儿期的这种不良心理还有可能会造成其一生厌学的创伤
(三)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宽容地孩子的失误。孩子的能力都是在尝试和失误中点滴
积累起来的。如果孩子每一个小错误都要被严格纠正,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会被扼杀,通过适时的刺激,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往往比仅仅得到正确答案更好。
(四)家长和教师不必为孩子不识字而发愁,让他们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
西,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迫只会让孩子觉得乏味、厌倦甚至恐惧。瓦龙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五)放飞童真的心灵。蒙特梭利认为人类的发展只有一个法则,就是爱。
无爱和非正常成长是世界最大的罪恶。要求得正常的发展就是让孩子
1
拥有心灵的自由。比如这个孩子的愿望是玩水,玩水就是他此刻发展的需要。但是他的内心有个不让他玩水的管家。蒙特梭利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孩子从他自己家到了外婆家,他想开草坪上的喷头,但他看着碰头犹豫着。外婆说:“你可以玩水”。孩子说:“不,我不能开。因为保姆告诉我不可以玩水”。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开”。孩子说:“不,那也不行”。也就是说,在这个事情上,他已经是他保姆的奴隶了。他的人格已经被偷偷地替掉了。这个孩子以后会怎样?他如果长久地受到压抑,他的人格发展和能力发展会有非常严重的阻碍。所以家长和教师不能总是让孩子按照自己认为正确有利方式、方法和态度去做事。我们爱孩子就放飞童真的心灵,让孩子有的思想,有的成长。
二、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一切科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尤其在研究心理时要特别注意。因为研究与被研究的都是“人”,都有主观意识,会使材料带有主观性,以致不能反映人心理本来的面貌。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特别强调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三、教育性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贯彻教育性原则,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研究工作对学前儿童心理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过程本身往往就是教育过程,因此研究者必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从设计研究方案、安排时间到研究者的举止行为,都必须考虑到对婴幼儿的心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曾有心理学家为研究遗传、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孤儿院找了一些儿童,使其处于与人隔离、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该研究严重影响了这些儿童的发展。虽然他的研究课题很重要,研究材料也是独一无二,但由于严重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而遭到了强烈的谴责。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方法。
2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对象处于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其心理活动及表现都比较自然,研究者可以比较真实地获得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资料。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方法。
观察法要求有一定的技术训练。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应注意:
1.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准备
在观察前观察者一定要做好准备,即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题目确定观察的任务和记录要求。观察前必须要明确目的,并制订好观察计划,其中包括考虑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记录等。
2.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在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最好不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是观察对象。我们可以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不同,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
局外观察是使儿童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例如可以通过专门的观察窗或单向玻璃,利用有关的仪器设备来进行观察和记录。
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以某种身份参加到儿童活动中,在和儿童共同活动中观察儿童。这种观察能使儿童表现自然,但应避免使儿童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注意。
3.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观察记录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由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于行动中,其自我意识水平和言语表达能力又不强,因此必须详细记录,以便依靠客观材料进行分析。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学前儿童的言语表达方式和成人不同,要避免以成人的言语记录,改变了儿童言语的本来面目。为了使记录准确迅速,可以采用适当的辅助手段,如录音、录像等;也可以依靠已经设计好的表格记录。如:要研究幼儿助人行为,就可以设计如下的表格(表1-2-1):
表1-2-1 幼儿助人行为观察表
幼儿姓名 性别
发生背景 指向对象 动作
3
语言 效果
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
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另外,由于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评定容易带有主观性,因此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观察法最大的优点在于:由于被研究者处于自然状态,因此其心理活动和表现比较自然真实,有利于研究者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但也正因为强调让儿童处于日常的自然状态,故无法控制刺激变量,使得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也就是说,观察者可能得不到所需要的资料。
(二)试验法
试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学前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的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学前儿童心理学常用的试验法有两种:实验室试验法和自然试验法。
1.实验室试验法
实验室试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初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心理学家们为了研究婴儿的某种心理想象,设计了特殊的装置,如为了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等。
实验室试验法最主要的优点就是能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如利用微电极技术研究新生儿对语音和其他声音刺激的辨别能力。但实验室条件本身往往使学前儿童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而且也难以研究较复杂的心理现象。
2.自然试验法
自然试验法是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某些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的方法。如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求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讲述相同的图片,以分析各年龄幼儿观察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幼儿观察力发展的趋势。
4
自然实验室的试验整体情境是自然的,因此被试往往可以保持正常的状态,试验获得的结果也比较真实,这与观察法相同。但其与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者可以对某些条件进行控制,避免研究者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说,其兼具观察法和试验法的优点。正因为如此,自然试验法和观察法一样,成为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主要方法。
自然试验法的不足在于: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试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此外,一般而言,自然试验法中对条件的控制不如实验室试验法那么严格。
(三)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来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学前儿童心理测验一般采用个别测验,逐个进行,不宜用团体测验。测验人员必须受过训练,测验中要善于取得婴幼儿合作,使其表现出真实的心理水平。
测验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但测验法也有严重缺点。如:测验所得往往只是被试完成任务的结果,不能说明达到结果的过程,也就是说测验法无法反映儿童思考的过程或方式;测验题目很难同时适用于不同生活背景的各种儿童等,另外,由于年幼儿童心理活动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都难以作为最终评定的依据。因此,对测验法的争议较大。测验法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其他方法一样,只能作为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之一,还应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四)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调查法可以采用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也就是问卷的形式。
当面调查可以用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座谈会。个别访问有利于深入了解情况,而座谈会则有利于集体讨论研究,相互补充情况。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别访问法,对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师则可以用个别访问或座谈法。
当面调查访问必须有充分准备,事先拟定调查提纲。调查访问人员还应善于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
当面调查访问的缺点是比较浪费时间。此外,其不足还在于被调查者的报告往往不够准确,可能由于记忆不确切,也可能是受个人偏见及态度的影响。
5
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的事情。即使是较好的问卷,也容易流于简单化,其题目也可能被回答者误解。此外,儿童心理的复杂情况,有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上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因此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试验进行。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往往采取综合方法。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课题,以及研究的具体条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参考资料:就这么多了! 在这几方面的相互关系中,人的发育成熟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