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福》学案
明镜中学:刘海燕
一、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学法引领:
1、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学习中要能突出重点。 2、采取老师指导下的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3、课余观看电影《祝福》,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四、预习练习: 1.注音:
钝响 寒暄 瓦楞 朱拓 间或 悚然 踌蹰 不更事 ..........谬种 尘芥堆 形骸 脸颊 新正 呜咽 驯熟 讪讪 怔..........怔 咀嚼 渣滓 拗不过 蹙缩 窈陷 歆享 牲醴 ........
2 解词:
寒暄: 间或: 悚然: 踌蹰: 俨然: 歆享: 百无聊赖: 沸反盈天: 3.理清情节。
五、相关连接: 1 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以后,帝制政
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六、课时训练:
1.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2.研讨序幕和结尾部分有关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刻画方法: ㈠祥林嫂:
① 性格特点:
② 刻画方法:
㈡鲁四老爷:
① 性格特点:
② 刻画方法:
㈢“我”:
① 性格特点:
② 刻画方法
㈣其他人物: ①柳妈: ②四婶: ③长工: 4 思考:
①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②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5 归纳主题:
七、课后训练: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寒暄(xuàn) 踌蹰(chú) 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 ....B.监生(jiàn) 惴惴(zh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间或(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âi) ....D.陈抟(tuán)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鉴赏(jū) ....2.选出对下列词语或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寒暄(太阳的温暖) 形骸(身体) 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紧缩) 间或一轮(偶而) 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 窈陷(幽远) 安逸(安闲) ...
D.鄙薄(轻蔑) 折罪(抵作) 素不相识(向来) ...3.选出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B.老师为我们订复习资料,可我身边没有钱,连借几位同学,也都没有,百无聊赖,....只得请假回家。
C.这几天天气闷热,上床以后总是惴惴不安,难以入睡。 ....
D.前有警车当道,后有群众追赶,歹徒走投无路,扔下凶器,向投降。 ....4.下句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 〕四婶,〔 〕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 )懒( )馋,〔 〕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
A.只有 因为 或 或 而且 B.唯独 由于 非 即 或者 C.只有 因为 非 即 或者 D.只有 因为 或 或 甚至 5.选出标点运用无误的一项( )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①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②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 ; 。 B. , 。 C. ; : D. , : 阅读欣赏
(一)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6.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7.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我“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怎样理解?“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8.祥林嫂去土地庙求捐门槛,写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用的是什么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9.丧夫失子,祥林嫂经受过多次打击,但精神被彻底打垮的却是这一次的祭祀活动。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1、C(A.朱拓tà;B.少不更事gēng;D,炮烙páo) 2、B(“歆享”的“歆”这里指神享用祭品)
3、A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与语境不合;B百无聊赖指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此处应用毫无办法;C惴惴不安是害怕发愁的样子,此处难发入睡与害怕无关;
4、C
5、C(这句话分别介绍了两手所拿之物,呈并列关系,应用分号隔开,最后一句是总结,所以前边用冒号)
6、B(关键是对“即使”的理解,“即使”是“就使得”的意思,不是假设连词的“即使”)
7、这是“我”的愤激之辞,“我”同情祥林嫂的不幸,憎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但又为力,是一个软弱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8、用的是反衬手法,写庙祝执意不允许,来突出祥林嫂捐门槛的“自觉性”,从而反映她受毒害之深,控诉封建道德对人的戕害。
9、丧夫失子以后,她仍顽强求生,说明她精神并未完全垮掉。捐了门槛以后,满以为可以赎清自己的罪过,获得做“人”的资格,但四婶一句“祥林嫂,你放着”似乎宣判了自己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