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案范文合集7篇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导学步骤老师学生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1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
2
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 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3
学习第二行诗句
1、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 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 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 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 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 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4
四、延伸拓展
1、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