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聚散散》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2、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3、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4、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具学具: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欣赏导入
水彩、毛笔、纸、水罐、调色盘等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2、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二、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6、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7、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8、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进行制作。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聚聚散散》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情感领域: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能表达自己的感觉、心情,丰富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颜料、彩纸、剪刀、胶水、教师范画等2、学生准备:颜料及绘画工具,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教学环节:
通过本课的活动,学生不但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会如何掌握聚与散的变化,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精神、力。活动一:Ⅰ.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Ⅱ.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师: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
“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
而且能
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
丰富的感觉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以及综合的评价等多方面的能
师: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生:... ....
教师总结: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宣纸上彩墨点点,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
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师: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板书:点线结合)”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
“大师与大师”: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活动二: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指导创作,实践体验
1、你觉得聚聚散散怎样结合表达?你打算用什么绘画形式来表现呢?(点、线、色彩或拼贴等综合形式表现)
2、画完之后可以像老师一样给它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课件出示)3、学生作画,老师巡视指导
①绘画的指导,帮助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②评价作品,体验自己成功的快乐。
学会欣赏他人,关注伙伴的作品。发表自己的审美见解,
多角度评价作品并学会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价,诠释作品。4、小结延伸:
聚聚散散真是太奇妙了,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5、收拾整理
妥善保管课上作品,收拾绘画工具、材料。教学评价:
1、学生能否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自觉划分小组。
2、学生能否将不同聚散程度的东西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展开联想。3、学生能否熟练地使用准备的工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