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三节《连通器》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在物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
及科学素养,我本节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满足学生强烈的探究、解答生活中一些现象,发现未知规律的欲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猜想、方案设计、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究者、发现者。这种“探究式”的学和教,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多了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和时间,因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是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核心素养】
总结思考液体压强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能够从中解释相关现象的原理,
比如,船闸、锅炉等等;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连通器,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出连通器。 2.了解用“假想液片法”解释连通器的原理。 3.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了解船闸的工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认识连通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制作“人工喷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生产中应用连通器的事例,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应用实践的能力。
2. 通过对船闸的学习,特别是对葛洲坝和三峡船闸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时液面总相平。
【教学器材】
茶壶 、 自制的可移动U形管、铁架台、红墨水、牛奶、橡皮软管、连通器
模型、漏斗、自制教具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设 初 疑 步 探 感 究 知 教师活动 情景导入: 学生活动 学生猜测哪个茶壶装 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小问题: 小明水多,各抒己见。 和小红为两个茶壶哪个装水多而争论 不休。这两个茶壶底面积完全相同,急切想验证猜想,带但一高一矮,究竟哪个装水多呢?(出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示教具)想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让我们一起学习“连通器”。 一、连通器 让学生观察教材及多媒体的图各小组观察、讨论并回答: 片,思考以下问题: (1)茶壶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1)茶壶的壶身和壶嘴的底部互相连通。 (2)在壶盖上为什么要留一小(2)留一小孔,是为了与孔? 大 气相连通。 (3)图甲中茶壶的壶嘴和壶身的(3)图甲壶嘴和壶身一样高度有什么关系?图乙所示的茶壶在高;图乙壶嘴太低,水不设计上有什么问题?水可以装满吗? 能装满。 师总结:像茶壶这样的上端开口、 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学生举例:U形管、盛酒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器具,请同的玻璃器皿、锅炉水位计、学们观察它们是不是连通器。 (二)连通器的原理 过路涵洞、洗手池下水的回水管等 1.演示实验: (1)把水倒入连通器,待静止后观察。 1.学生观察后回答: (2)上、下移动其中一个容器,待水面静止后观察。 在连通器中倒入水时,移动其中一个容器或(3)把连通器倾斜放置,观察水倾斜容器时,各液面始终面。 提问:要使连通器各器液面相平,相平。 应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分析讨论: 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且液体静止(不流动)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原因:先让学生时,连通器各部分容器中阅读教材中的“科学窗”,提示学生可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以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引导学生按下面的思路分析: 2.学生阅读教材,各小组液体静止----液片处于二力平衡讨论,选代表发表自己的状态---液片两侧受到的压力相等----见解。 液片两侧受到的压强相等-----两管中 因为液体静止,所以的液面高度相等。 液片处于静止状态,则液片两 侧所受压力相等,F左=F右。又因为液片两侧的面积相同,可知两侧所受压强相等即P左=P右,又由P=ƿgh可 得h左=h右,即两管中液面相平。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图8-16中的(1)学生讨论:认识四种四种装置是如何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装置中哪一部分是连通的。(请学生上讲台对照大屏幕上的实器,分析它是怎样工作的,物图片讲解其工作过程和原理) (2)船闸 会给我 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便利。 让学生对照教材图8-17及每幅图(2)学生自学教材,各小片旁的说明文字,思考船从上游通过组讨论并回答:上游与闸船闸驶往下游的过程。 室构 成一个连通器,闸室思考:在此过程中,闸室分别与又和下游构成一个连通哪一部分构成连通器? 器。 (3)思考:请你说一说船是如何 从下游通过船闸驶往上游的。 引导学生思考: 课堂小结 (3)各小组派代表回答。 这一节我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学生自己总结,并用自己 了什么方法? 编的一段小快板总结本节所学习到的内容。 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家庭中还有哪些器具是应用了连通器?并尝试描述它的 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