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命题人:别瑞萍 审核人:唐淑娟 编号: 5 使用时间: 限时: 40分钟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际用时: 二次批改: 学习目标
面批时间: 面批地点: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优美语句,熟练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体悟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课前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A层)
苏轼(1037—1101),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_______、弟_______被称为“三苏”,唐宋家之一。擅长诗、词、文(赋)、书法,其词风雄迈豪放,开创了宋词豪放派先河,与_________并称“苏辛”。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宋书四大家”。谥号文忠,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是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政治上,他在党争等斗争中,曾被诬入狱,屡遭贬谪,直至被远贬海南。但政治上的失意彷徨,精神上的孤独苦闷,都没有改变他生性旷达乐观的品质,他依然恪守积极入世、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名篇佳作。
二、字音
窈窕( ) 桂棹( ) 扣舷( ) 酾( )酒 横槊( ) ......
匏( )尊 相与枕藉( ) 嫠( )妇 愀( )然 山川相缪( ) .....舳舻( ) 蜉蝣( ) ....三、成语积累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6、气冲斗牛:形容气势或怒气很盛。
四、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A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_______________ 山川相缪: __________________ 举匏尊以相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词,只写古义即可(A层) (1)飘飘乎如遗世 古义: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
1
(3)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六、熟背全文 七、高考链接 (一)虚词:
(2011年天津卷)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010年浙江卷)倚歌而和之 .(2009年浙江卷)不知东方之既白 .(二)名句默写: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 (2011年浙江卷)
2、且夫天地之间, ,苟非吾之所有, 。(2011年辽宁卷) 3、清风徐来, 。 , ,歌窈窕之章。
(2011年湖南卷)
4、歌曰:“桂棹兮兰桨, 。” (2011年重庆卷)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2010年广东卷) 6、挟飞仙以遨游, 。 (2010年福建卷) 7、哀吾生之须臾, 。 (2010年安徽卷) 8、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
(2010年全国卷)
9、苏轼《赤壁赋》“ , ”用比拟的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2010年四川卷)
10、纵一苇之所如, 。 (2009年山东卷、江苏卷) 1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2008年广东卷) 12、西望夏口,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 ,而今安在哉? (2008年全国卷)
13、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2008年北京卷)
课堂探究案
一、解释下列加黑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击空明兮溯流光 倚歌而和之 何为其然也 正襟危坐
2
方其破荆州 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逝者如斯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卒莫消长也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⑴歌窈窕之章
⑵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⑶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⑷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5)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7)侣鱼虾而友糜鹿 (8)渺沧海之一粟 (9)哀吾生之须臾 (10)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一词多义(B层) 1.如:
纵一苇之所如 2.然:
其声呜呜然 3.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 托遗响于悲风 4.而:
羽化而登仙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5.之:
纵一苇之所如 扣舷而歌之 哀吾生之须臾 6.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何为其然也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凌万顷之茫然 倚歌而和之 不知东方之既白 3
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⑵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⑶凌万顷之茫然
⑷渺渺兮予怀 ⑸客有吹洞箫者
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何为其然也 (9)而今安在哉 (10)而又何羡乎 五、体悟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1、文章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2、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如何理解苏轼的这种解脱?你从苏子的超脱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重点句子翻译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
4
课后拓展案
一、基础应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正在玩耍,这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上课铃声响了,那声音在教室里回响了好........久好久。
B、这个同学别的都好,就是生活习惯不好,你到教室里看看,那张杯盘狼藉的书桌,准是....他的。
C、不要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若你过量开采,说不定哪一天,它就给你点........颜色瞧瞧。
D、这时的他已不再是人民公仆,他已经穿着囚服,正襟危坐在审讯室里,成了监狱里的一....名囚徒。
2、填出下列各句的作者:
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 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发思古之幽情 ②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③永恒地流动且一去不复返 ④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⑤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⑥分别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诗句
二、阅读上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习题
后 赤 壁 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是岁十月之望 (2)履巉岩 (3)披蒙茸 (4)适有孤鹤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良夜何 (2)顾安所得酒乎 (3)以待子不时之须 (4)江山不可复识矣 (5)听其所止而休矣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 顾而乐之 顾——看
C. 履巉岩 履——踏,攀 D. 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
5
A.①归而谋诸妇。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D. ①听其所止而休矣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写作素材积累
(1)写作素材:方其(曹孟德)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
角度点拨:“短暂与永恒”的思索
(2)写作素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
角度点拨:①“选择”决定于生活的态度;②人要善于寻求精神的寄托;③自然是人类最可靠的朋友
(3)旷达洒脱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期,这种幽默对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然而沉重的政治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
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 【视点】⑴旷达洒脱;⑵诙谐幽默;⑶笑面人生;⑷自我调整。
高考回眸
肩 膀 辽宁考生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冈,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轩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扶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他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亡妻的思念。
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冈,他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他在军账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他的裣衽微微张,全然忘了鬓角的
6
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大宋统一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用肩挑!泼墨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
他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一群小人破坏殆尽,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海南,他却执著地挂念天下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苏堤,惠州有苏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从来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兴修水利,解缓灾役,他如此坦荡的胸怀,没有装下半分勾心斗角的邪气,却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宠辱还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撑起热爱生命,关怀百姓的爱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担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豪言壮志。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民计民生的大任。
古代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很多,但拥有如此厚实肩膀的人只有苏轼一个。陶渊明只愿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却把一片污浊留给世间,自己独享清闲;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慨叹的确沉重,但却放弃了用肩膀承担为民造福的重任;陆游和辛弃疾却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怅满怀,壮志未酬鬓发先白,给人的感觉是肩膀弱不禁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上承百姓国家,下承相思之情。
仰望苏轼的肩膀,那是一座山……
好奇心 江苏考生
好奇心也许是与人类一同具来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神农尝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似乎与好奇心紧密相连。至于后世,老子入关,庄周梦蝶,孙武演阵法,张衡造地仪,皆与好奇心有关。及至北宋苏轼,他的一颗好奇心更是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许多人都知道苏轼是个才华横溢的大词人。但实际上,苏轼这个人好奇心太强了,他想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除了诗、词、文之外,他书、画、禅无所不通,茶、酒、花无所不晓。不仅如此,在黄州,他学习稼穑,亲自耕作、收割;在惠州,他喜爱荔枝,于是学习种植;在儋州,他学习建筑,亲自搭建茅舍,甚至还把酿酒的心得体会记录成册。民间还有关于“东坡肉”的传说,可见厨房对他同样具有吸引力。
具体而言,苏轼的好奇心首先体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上。大家知道,词最初多是用来表达委婉细腻的儿女之情的。我们简单看几个词牌就明白了:《点绛唇》《虞美人》《蝶恋花》《念奴娇》等等。哪个看起来不是缠缠绵绵的?哪个听起来不是甜甜蜜蜜的?可苏轼就是苏轼,他偏不信这个邪!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奔放豪迈的《赤壁怀古》诞生了。对此,俞文豹在《吹剑录》里评论说:“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也许可以这么说,倘若没有了苏轼的好奇心,就没有北宋的豪放词。
苏轼一生因好奇心而广泛涉猎,生活因此有了无穷乐趣,但也有因好奇心而犯错吃瘪的时候。有一次苏轼看到王安石写了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想:奇哉怪也,明月怎能叫呀,黄犬又怎能卧在花心里?一时兴起,苏轼即挥笔将之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其实,句中的“明月”指的是一种鸟,它喜欢在空中边飞边鸣。“黄犬”则是一种飞虫,它喜欢卧在花心里。这次的失误,多少也是好奇心作的怪。
好奇心是一直陪伴苏轼终身的。据林语堂《苏东坡传》记述,苏轼晚年定居于江苏常州。在一个朋友的影响下,他开始修习辟谷之术。所谓的辟谷,也就是不再进食五谷杂粮。苏轼最终以
7
这种方式离开了这个使他伤痕累累的尘世,倒也符合他传奇的人生,好奇的个性。
苏轼的一生,是好奇的一生。一颗好奇心,使得他的多舛人生变得多姿多彩,灿烂辉煌。
【点评】
作者对苏轼爱之愈切,思之愈深,从而读出了个中真味。行文建立在对苏轼的深刻了解之上,苏轼的生活阅历以及三段被贬谪生活材料作者是信手拈来,这成了构建本文的最坚实的基础。主体部分材料运用灵活。有泛例,有详例;有正面表达,有反面事实;有确凿的史实,有民间的传说。几方面交相印证,苏轼的一颗好奇心被生发出无穷趣味。 经典链接
永远的苏轼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诚挚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生命演绎着本色的张扬。
无需夸耀,不容粉饰,他的名字本身就闪着熠熠光彩:苏轼,那个在沉醉了几百年的中华大地上响亮的名字,那份足以让每一个沽名钓誉矫情伪饰的文人汗颜的性情。
不错,真的自我向天下告白。最细腻的情感,最伤感的孤独,最无羁的豪放……临风长啸,他心一颤,笔一挥,气一吐,内心的所有情感便奔涌而出,潺潺流淌,而他的本色也在文字的雕 琢中一一展露。
苏轼是一杯水,温柔多情,爱悬于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不掩饰内心的思念,甚至有时还会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经历。天人永隔的别离,肝肠寸断的痛苦,刻骨铭心的思念,在如水般流淌,把本色细细说讲。一位至情的文人,不在乎“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劝谏,不理会“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名言,他将灵魂深处那浅浅的相思,淡淡的哀愁诉说着。不理会世俗的眼光,至情的本色由我张扬。
他的文字并非缺乏装饰与文采,没有清词和丽句,只是他将内容看的高于修饰,就好像他把真我看的高于“蝇头微利,蜗角虚名”一般。不掩饰内心那份“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他会用清寂的背影留下“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绝唱,又或“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哀怨。他像是一杯茶,略带清苦又暗香萦绕。寂寞被他用笔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他那至性的本色默默张扬。
他将潇洒飘逸的语言服务于思想,他用最华丽的文字去书写最理性、最智慧的篇章。苏轼会用他的一句句诗词、一篇篇歌赋来向你证明:人生那失望、失意、失落的苦胆可以用冲天的豪气去稀释,苦难会在阔大的长江、阔大的山川、博大的胸怀前黯然失色。“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他把豪放铺洒,让豁达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似酒般干冽爽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他把乐观宣扬,将被贬谪的痛苦蒸发为理性的思索,不让自己迷失在名利场中。“浮游于天地中,放浪于形骸外”,他将自己对于生命的卑微与崇高的思考在一点点诉说,他把自己大彻大悟后的思想向千年古风传达。不用夸张,他把乐观理性的本色在张扬。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文章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质朴,却有一个人将华彩与本色融合得完美无缺。苏轼,用他那清新而又厚重、悲壮、纯正的啸歌引领着碧波澎湃的文字潮流,为古典的海洋增添了雄浑的乐章,在时空的流转中永远都是炫目夺彩、熠熠闪光!
优美文段:苏轼《赤壁赋》:朝廷容不下你的八斗才情,“乌台诗案”的风波涟漪将你倾覆的山高水远,一爿草屋,一杯辣酒,一支怨曲,再加上一两清风明月,天地之间,顿时,天地横贯豪迈之气,大江东去,淘尽风流无数,赤壁江边,临风而立,一立就是千年,转过烟云之身,你依然诗遨游的飞仙。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