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2013级金融
小组成员:李新 田雨蓬 艾永明 邱贵俊 伊又东 余皓 黎江军
孙洋洋 韩潍熙 李綦安
《》是一部气势恢宏的电视剧巨作,讲述了同志的一生,紧凑的情节,众多的巨星,诸多的事件,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从的诞生开始,一直演到新中国的成立,这之间的几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几十年。这几十年里发生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使国人永远铭记的事情,涌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武昌、五四运动、中国党文字成立、国共北伐、抗日战争、战争,这些国人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历史事件,曾使我们愤怒过,哀痛过,无奈过,兴奋过,期待过……而今仍在我们的脑海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几十年,也正是中华民族奋斗的几十年。而在这长达50集的电视剧中,令我感触的有三件事。
第一,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中国道路的选择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一度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只要是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道路,就是符合中国的道路。看了《》以后,让我对此问题更加坚定。13年,诞生前夕,清王朝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在坚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效仿西方,创办军用、民用工业,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可以说,在短时间之内,清王朝的军事实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但在94年的甲午战争中输给了崛起的日本,这是不可思议的,清王朝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显著高于日本,但却在战争中败给了日本,我想,其主要原因便是其自身制度的腐朽,封建制度的落后。在汉唐之时,封建制度曾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极大地辉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制约生产力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广大的百姓对社会的生产缺乏积极性,虽然拥有广大的人口和广阔的疆域,但社会的生产极为低下,整个帝国仍不能从食物中出来。而此时的西方主要国家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相较于封建主义,极大地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完成了第一次工业,使人类正式从机器中出来,在这一方面,足以看出封建制度已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已经不适合中国当前的国情;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封建内部的腐朽,主要是统治阶层的腐朽。我曾看过清王朝GDP的数据,同欧美国家相比,清王朝的经济总量一直是位于世界前列,直到15年,中国经济总量才被美国超越。也就是说,一个经济实力占据世界第一的帝国,却被列强欺凌了整整45年,这与苏联解体时,军事实力极强的俄罗斯经济遭受西方资本洗劫同样令人不可思议。是清王朝没有钱吗?不是,但就是这样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西方国家欺凌,甚至被日本打败,我想,这与其统治阶级的是离不开的。当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讲述了著名的“历史周期律”,清就正处于周期律的末端。在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海军的装备已经严重老化,但为了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仍然挪用了一部分军费。无处不在,早已渗透到这个阶级的各个方面,早已腐朽了这个制度,所以说,封建制度在中华民族遭受侵略时的腐朽已注定它已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辛亥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这一点,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但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了。此后,中国又陷入了近15年的军阀混战时期,北伐战争取得了全国暂时性的统一,蒋介石也迁都到南京,但是随着国民的迁都,上海金融体系的建立,国民也加大了对金融的控制。而在进行金融控制的同时,虽建立了相应的机构,但也将家族,私人的势力带入了金融行业,尤其是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
代表,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行业。而在抗战之时,四大家族以抗战为名,借之手,创办众多的企业,这些企业既有政治,又有极大的金融势力,具有操纵市场的垄断地位,完全垄断了国统区的国内外贸易,形成了庞大的官僚资本主义。同时,蒋介石政权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现象,各阶层攀比现象严重,在《》中,我看到在抗日战争期间,爱国华侨捐赠的物资被公然售卖时,通货膨胀持续严重时,我就已经知道蒋介石政权已经到各个方面,政权的覆灭是迟早的事,只不过抗日战争延缓了时间,一旦战争结束,将加速其政权的覆灭。而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在签订《双十协定》之时,蒋介石不考虑全国人民共同期望和平的心声,只为自身的实力考虑,处处难党,但为了和平建国,对此做出了最大的让步,将48个师缩编为24个师,同时放弃了大量的区。但蒋介石却仍然得寸进尺,同时在《双十协定》签订几个月后就撕毁协议,悍然向党发起进攻。蒋介石虽熟读《大学》《曾文正全集》,却忘了“得民心者的天下”的内涵,逆天下潮流行事,失去了民心。可以说,不是中国人民不选择蒋介石政权,不选择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蒋介石处处逆民心行事,最终被人民所抛弃。而在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中,中国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的意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时刻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在《》中,当抗日战争胜利后毛岸英从苏联回来,对于这个分隔十几年的儿子,虽极为欢喜,但并没有因此而给予他更多的照顾,让毛岸英穿破旧的衣服,吃战士餐,而在对毛岸英的考试中,不问关于军事方面的问题,而是问关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并亲自要求自己的儿子去学农活。对自己的儿子尚且严格要求,对广大的农民能不爱护吗?这不正是中国人民选择党的原因吗!
第二,是关于思想的诞生与发展问题。1945年七大标志着思想的诞生,但思想的诞生及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是所有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的内容以及内涵也十分宽广,涉及到了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关于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关于和策略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是党人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与实践才总结出来的。在中国发展之初,马克思主义潮流席卷中国,爱国有志青年纷纷投身于中国强盛建设之中,欲效仿十月,在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主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理想。的胜利给了当时的党员许多的经验,他们认识到落后的能实现社会主义,那落后的中国同样也能。因而照搬的社会主义诞生的经验,不加修改的使用到中国。但是,必须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国情是不相同的,中国9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工人所占的比例还是非常小的,其次,中国的军阀,主要的力量集中在大城市当中,想效仿攻占大城市推翻现有政权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行的。由于缺少经验,中国在最初遭受到很多挫折,但在国民期间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要想成功,必需团结广大的人民群众是非常难得的,在众人都遵循“真理”的情况下,敢于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这也正是一个伟人的远见卓识所在,并在土地期间,通过大量的实践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将马克思主义成功到运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不能不说是同志的伟大。而在土地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则进一步将思想成熟,并最终成为了党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实践中的思想,思想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至今影响着中国党。
时至今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社会价值观的部分转变是人们对思想产生了怀疑,认为它已经过时了,已经不符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该被摒弃。我想,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的。纵观历史上的每一种里程碑式的学说乃至著作,它的伟大不仅仅是对当时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是对后世也是有指导性的影响,思想也是这样。它虽然是几十年前提出的,看起来似乎不适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但是其思想的精髓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
改变。就拿延安精神来说吧,这是1935.10——1948.3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在延安所倡导和培养的一种伟大精神,它包括坚定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内部联系实际的精神,这些精神是在延安整风,南泥湾改造过程中提出的,是为了解决党内思想不一致以及生活艰难困苦而提出的,它有效的解决了党内的困难。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精神至今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有极大地意义。比如,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信念,并且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十年如一日的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奋斗,而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更要有明确的国家战略,并且不断地为国家强盛不断努力,实现了一个目标之后,应尽快树立新的目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朝代的兴盛与其是否有明确的目标有着极大地关系,而一旦丧失了奋斗的目标,这个国家将会首先从内部,最终失去统治地位。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至今被人民所倡导,很多人认为它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才被认同,但在中国的探索过程中,远见卓识的领导人就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联系实际同样很重要,现在有些人对于一些问题总是高谈论阔,说一些很高大上的理论,词汇,但是一旦具体去做,就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某些人所说的话完全就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总是从欧美国家的角度谈论这种问题,认为中国该怎么样,该怎么样,中国的这种情况不符合西方的准则,引起别人笑话。所以说,思想虽然是在中国的探索建设中提出的,但是其中的精髓却是适用整个时代的,我们大学生更应该认真的去了解思想的内涵,并将它应用到实际中来。有时,我在想,这样深刻的思想是怎样才会诞生出来,现代的中国什么时候还能拥有思想,理论这样影响几个时代的思想。亲生经历过中国最艰难的时刻,经历过刀光剑影,在生死搏杀中形成了一些品质,道德,才会诞生真正的伟人,才会诞生真正影响中国命运的思想。不真正了解思想是不会真正了解中国的艰辛,中国党人在探索中国道路上所遭受的重大的挫折。
第三,是一个军事上的问题,是关于抗日战争和战争。先说抗日战争,从我最初对抗日战争的了解来看,我对很支持,而对党的有很大的偏见,至今对教科书上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有中国党而不屑一顾。因为就历史而言,虽然课本一直在宣称的三个战役: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有两个是党打的,但相对于在正面战场上的20多次大型会战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现代化,抗日战争的胜利真的是靠小米加步,地道战,麻雀战就能打胜的吗?我曾听说过一句话“当实力相近时,谋略可能会影响结局;但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谋略都无用”,连装备精良的德械师都比不上日军的现代化,更何况是装备极差的党。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等,都是在平原,山地上与日军进行阵地战,坦克战,攻坚战,与日军进行正面的碰撞,与日军进行现代化集团军的会战。仅在正面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就有200多万,还有不计其数的无名将士。曾经打出中国威风的中国远征军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曾经在抗日战争战场上为中华民族而浴血奋战的将领还有多少人记着。当代的人知道朱德,知道林彪,知道彭德怀,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薛岳,知道孙立人,知道杜聿明。现代的人只知道他们的事实,却不知道他们在抗日战场上的浴血奋斗。而就在在正面战场上浴血奋斗时,党的却从抗战之初的4.5万人发展到后来的100多万,这不能不是个讽刺。但是看了《》以后,我对这些观点有了些变化,中华民族的抗战并不是一党的抗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中国党的力量虽然薄弱,不能像在正面战场与日军抗衡,却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开敌人的锋芒,拖延敌人,拖垮敌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而且,在部分组织的会战中,党也积极地给予配合,像薛岳将军的万家岭大捷就有新四军的积极配合。同样,在日军攻克武汉,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时刻之际,蒋介石随时面临垮台的危机,而在这时候,是党的在敌后积极的牵制日军,袭扰日军,使得日军无法将大部分师团放入最前线,保住了危亡中的蒋介石政权。而在珍珠港事件后,在正面战场采取消极抗战的态度,与日军进入相持阶段,
而在这个时候,中华民族主要的抗战势力则来自于中国党。在重庆谈判时招待会上记者钻的提问令我记忆深刻,他问怎样解释党在抗日战争中消极抗战,而在日军投降时却抢占抗战成果,接受日军的投降,的回答十分精彩,根据盟军公告,日军应向就近的同盟国投降,而日军向我们投降说明了我们的距离日军近,一个距离日军近的会是一个消极抗战的吗?我想,一个现代人,更应该正确的看待昔日为中华民族而奋斗的国共,不抹杀在抗战中的功绩,但也不能夸大抑或忽视党的力量。
然后就是战争的问题。对于战争,我一直都有疑惑,是什么使得精锐的在战场上一败涂地。是的不行吗?像电视剧中一见就投降或者一名就可杀死几名?不,经过抗日战争洗礼的,经过与日军进行野战的可以称的上是当时亚洲最精锐的。是的将领不行吗?像电视剧中不服从命令,瞎指挥?不,的大多数将领都是经历过抗日战争洗礼的,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那到底是什么造成在战场上的大溃败,我一直从书上看到是民心,但民心到底怎样影响战争的走向却不为得知,但从《》中我却深有体会。抗日战争胜利后,占领日统区后,原来日统区的资产不还给原来的主人,反而收归国有,同时,很多政要利用自己的权力,大肆收刮资产,甚至草菅人命。国统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老百姓苦不堪言,生活甚至比在日统区都困难。而在重庆谈判时,蒋介石一直想搞一党,迫于全国人民的压力,不得已与各党进行联合组建,却要求拥有一半的席位,同时,对党的进行压缩,由原来的48个师压缩到24个师,直至最后的20个师,但仍保留150个师的规模,为了成功组建联合,为了全国人民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但重庆谈判过去没几天,蒋介石就撕毁条约,悍然发动内战„„种种所作所为,完全不像一个时时为人民着想的政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情况下,人民或许可以容忍蒋介石的种种所作所为,但当内战期间,在一个家庭中兄弟不和的情况下,人民就不会容忍蒋介石政权了,这也是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能得到众多老百姓后勤支援的原因。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而一旦输了政治,即使军事实力再强,指挥在出色,或许会打赢一场战役,但却打赢不了整场战争。
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不仅能让当世反思,还应对后世产生影响,大概《》就是这样吧!这三个方面就是我观看《》后的部分感悟,如有不符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