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来源:刀刀网
诗词特点

诗人贺敬之评述诗词时曾这样说:“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

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注释译文:虎踞:语出成语龙盘虎踞,汉朝刘胜《文本赋》:“条枝摧折,既剥且刊,

见其文章,或如龙盘虎踞,复似鸾集凤翔。” ,像老虎一样蹲着。

一说是明代严嵩的少作:“独坐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弹鸣琴。春来我不先开口,谁个虫儿敢作声?二说是明朝正统年间的考官薛瑄之作:“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不知当初所见哪一家之作。

《咏蛙》是清末湖北名士郑正鹄所写,郑正鹄的原诗是:“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明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见于湖北《英山县志》。

诗词鉴赏:这首咏蛙诗气魄很大,作者托物言志,以蛙自比:虽是小人物,也有龙虎之姿,也有不凡气概。 这首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深刻地表现出少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既对那些富豪子弟嘲讽蔑视,又表达了年轻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尚还朦胧的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 沁园春·长沙

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激流中游泳,用力拍起的浪花阻挡住了飞奔而来的船舟?

《沁园春·长沙》是于1925年秋末,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党。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

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诗词鉴赏:对于九九重阳节这个民间古老的习俗,曾引起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这是一个属于秋天的时节,也是一个登临赏菊的时节,是慨叹、惆怅、追忆的时节;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譬如朝露,明日黄花蝶也悲的时节。

就在这个时节涌现过多少离愁别绪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也是我们人人皆知的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有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等等不一而足。 我在羁旅南京四年时,也曾写过一篇《苏州记事一年》,•以平常心写了苏州的民间世俗生活,其中有“九月九,效外登高;望云望树,望鸟;小贩漫游山下。”(这里面有悠闲也有快乐;有风景也有商业。)

而诗人在他这首《重阳》中却融慨叹和飞扬为一体,•他没有一味缠绵在古代诗人的悲秋、哀秋、伤秋之中,而是从此中飞升起来。

诗篇一开始就是一句大气磅礴的感慨,•这一句的胸襟气势以及对具体的光阴不再的体验唯有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与之相较,•如同一辄的感慨决非“诗家九月怜芳菊”式的感慨,关心得更多,•思考得更多,整个人生或苍天主宰都在他的注目之中。

接着他反复吟唱,后二句,连用二个叠字叠韵,让“重阳”二字回荡在耳际,缕缕不绝,令人产生一种博大的沉郁之感。突然,画面及音调变了,•仅仅一句从前三句中异军突起,带来鲜明而新奇的出人意料之美,•这就是诗人生活的一个侧影,也是斗争中抒情的一笔。的确,•芬芳的战地黄花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里脱颖而出,它在沉郁之气中颤动着它娇嫩的花瓣,•恍若初春的小花在龙钟的重阳疾速闪烁着,拂动着,•因为“战地”二字之音韵已将刚劲果敢之力锲入前面三行所造成的浓郁画面。这上半阕最后一行显得英姿勃发,•仿佛是一个美的亮点从隆重的气氛中破空而出,美焕美伦。

接下来下半阕有豁然开朗及挺进之势,•好像诗人已彻底战胜了“人生易老天难老”以及“重阳”的浓厚秋云,秋风在刚劲有力地年年吹送。•诗人再进一步以一贯的“到中流击水”及“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大无畏的气概说出这秋风胜过春光,同时表明他青年时代“风华正茂”的热血必将贯注其一生。•在此他改天换地之豪气又一次控制不住地跃然纸上。

最后一行以描写大景致结束,•其中“霜”字也是毛极爱使用的一个字,而“不”字也是他爱使用的,•这两个字不断表明他对风景的热爱以及对气吞山河抒发之偏爱。

而且当时毛在病中,因1929年的重阳节前后他先后在上杭、•永定等县养病,但他的吟唱也非“病中吟”,而是“壮士行”,豪气依然雄沉爽朗。 清平乐·六盘山 注:原名“长征谣”。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诗词鉴赏:率领工农红军登上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 上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斗争的回忆及眷恋,接着又起豪气,“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从爽朗、舒畅的秋心转入英迈的青春吟哦,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长城的关口已经到达,浩瀚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化用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代颜师古的评注中引用汉代服虔的话:“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太岁”是古人所说的凶神恶煞,这里引伸为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虽然最后两句用的是设问句,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 这首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织,浑然一体。

七律·人民占领南京

情感:对比历史情境的变迁,既自豪,又激动。他看着南京市民欢迎南京的捷报,为人民欢呼而动情,为人民的欢呼而高兴。

题解:1949年4月23日,人民了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篇。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主要内容:1949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取得了辽沈、淮海、平

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强渡长江,占领了所在地南京。南京的,标志着政权在的统治完全崩溃。接着,又以破竹之势,华东、中南和西南的大片土地。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神州大地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在这历史巨变的关键时刻,写下了这首《七律·人民占领南京》,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整体概括:全诗56字,写于1949年。这是一首纪念南京、庆祝胜利的诗篇。

诗人热情歌颂了人民飞渡长江天堑,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并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阐发了“追穷寇”的深刻军事哲理。全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饱含哲理,叙事与议论结合紧密,活用典故。

逐句分析:全诗前四句着重于叙事,后四句主要是议论。首联描绘了南京战役的宏伟场面,总结全诗。颔联进一步赞颂了南京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南京的豪情。颈联是全诗的主旨和灵魂。诗人以昔日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典故为教训,不能像项羽那样,不能放松警惕,要善始善终。尾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全诗的思想作了哲理性的总结。诗人引用唐代大诗人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推陈出新,表明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哲学道理。

译文: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

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写作背景:人民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抵抗党的反动派,全中国。中国人民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四月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听到这个消息大快人心,于是写下了有名的《人民占领南京》。本诗气势恢宏,语言铿锵有力,它表现了人民彻底打垮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南京的宣告了统治的彻底覆灭,在中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在人民攻占南京后的两三天内酝酿成这首雄浑的诗作。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译文:刚到过长沙,又来到了武昌。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

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孔子在岸边叹道: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想必很健康,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诗词鉴赏: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今日得宽余”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开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江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