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一 、 教学目标:
1.知:学习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品:反复诵读,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学习古人说 理论证的方法
3.悟:理解“人和”的含义及其在现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理解本课的语言特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人和”的时代意义。 四、 教学方法: 诵读、译读、研读 五、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又是一篇议论文,作为初三学生,有了两年多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在初三上学期中又学习了议论文相关知识,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最重要的是要“温故知新”。 六、 教学过程
导入:
战国,是一个诸侯争霸的年代,有“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又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各学派林立。在这样的年代,有这样一个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他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
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 【问:他是谁?】
但在称霸的战国时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现在,让我们走近孟子,感受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光辉思想和独特魅力。
1
(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老师强调识记内容)
孟子(约前372一前2),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 《论语》 《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教学板块一:朗读
包括一读、二读、三读,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语音、语速、节奏等方面的训练,读出文章的气势,探究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读】注意文章的字音和节奏。(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读完老师指出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读】读出文章的气势。注意以下三个句子
1、原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改句1:城很高,池很深,兵革很坚利,米粟很多,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引导:本文的句式上的特点——双层否定表肯定,加强语气】 改句2:所有外在条件都很好,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引导: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排比句,增强语势】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引导:排比语气一句比一句强烈,双重否定的词语重读】
3、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引导:对偶,形成对比, 突出观点,重读构成对比关系的词】 【三读】熟读课文,读得流利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对比鲜明,排比铺陈,句式工整,气势磅礴,说理透彻。他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
教学板块二:译读 1、小组活动,通译全文。
2、全班交流,学生质疑,老师指导重点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教学板块三:研读 汲取文章精华,体会孟子思想。 1、找出本文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
2、出示《孟子·离娄上》比较阅读,体会“人和”、“道”的含义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教学板块四:拓展提高 1、历史上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取得胜利的例子有哪些? 2、说说“人和”在现在社会中的意义! 作业超市:
1、以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 、搜集有关孟子的故事或语录。 板书设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攻城 天时 地利 人和 举例论证 守城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学情分析
3
学生从初一开始学习文言文,经过两年半的积累,到了初三下学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已经培养了一定程度的语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就减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
其实,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实词和虚词。如通假字——古代的字和现代的字同音不同字的字,如“畔”通“叛”;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如“而”可以表示转折关系也可以表示修饰;词类活用——如“固”;在本文中就是形容词做动词,古今异义——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如“亲戚”,古义是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而现代意思则是所有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还有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常见的有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当然,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仍然有一定的困难,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课文中仍然有一些晦涩难懂的句子让学生望而止步,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他们的文言词汇量太少,并且不会“联想”。其实,学习文言文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联想”。看到一个文言词语,先想想这个词自己以前是不是学过?以前学过几个意思?这些意思用在本句中合不合适?只有“温故知新”,学习文言文才会“事半功倍”。
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积累文言知识,更要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仔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问题时由易到难,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我少将,学生不会的才细心点拨,让学生踮起脚尖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就一堂高效的课堂。
学习效果分析
本节课是采取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老师检查学习效果这三个步骤进行的,随堂检测在每一个环节中。从课内观察和测评情况可以看出,这节课三维目标达成度较高。
首先是关于孟子及其作品的文学常识,学生基本掌握;
其次是本文的读音和节奏。从朗读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读音掌握的很好,但有些句子的节奏把握的却不好,特别是朗读速度过快,该停顿的地方没有停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读课文的时候没有融入感情,一味地追求快,另一方面则是有关节奏划分的知识平时积累的太少,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
再次,借助于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学生对于本文大部分的词掌握的都较好,但有些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古今异义的词却易产生混淆,这些词以后还要在例句中多加练习;
最后,本文的中心是“人和”,本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在老师的“比较阅读”和“拓展提高”两个环节中,先是引用孟子的另一篇文章,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战争中的“民心向背”及“人和”,再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人和在现在社会中的意义”,学生举出“抗洪救灾”“地震后重建”的例子,从而理解了“人和”的真正含义。
本节课基本上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锻炼了自己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参与度高。
不足:
个别小组因组员搭配问题,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太好,积极性不高,也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对于“人和”的理解还不是非常透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以后教学中要多锻炼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多让学生动手实践,不要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拐棍”!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教材分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第一章,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本文论证充分、精辟而富有特色,气势磅礴,反映了战国时期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学习本单元要求反复诵读,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学习各种说理方式和概括性的语言特色。 所以本课学习目标定为:
1.知:学习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品:反复诵读,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学习古人说 理论证的方法
3.悟:理解“人和”的含义及其在现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来理解本课的语言特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难点则是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为了突破本课难点,本节课通过一读、二读、三读以及译读、研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并采取“比较阅读”等方式,最终让学生理解了“人和”的含义和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评测练习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 ),字(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 ),《孟子》一书与( )、( )和( )合称为“四书”。 二、划分节奏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故君子有不战 3、城非不高也 三、重点积累 1、一个通假字:畔
2、两个一词多义:而、城 3、两个词类活用:域、固 4、一个古今异义:亲戚 四、理解性填空
1. 本文的论点是: , 。重点强调的是 的重要性。 2. 本文的结论是: , 。
课后反思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孟子的文章多用对比、排比等修辞,论述周密,气势磅礴,因此,我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以“读”为主要形式,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加深学生对孟子文章的印象。
有人曾经说过:语文是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我很赞同这句话,如果老师在一节课中讲得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这样的语文课不但枯燥无味,而且会让学生逐渐地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老师“出力不讨好”,学生也厌烦。
所以这堂课我的初衷就是“累”学生: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如孟子的思想、生平、作品,孟子的故事、语录等,还有古代战争中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取胜的例子,学生搜得兴味盎然;“朗读”环节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已有的朗读知识可以采取任何方式读,朗读完了后让其他同学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译读”课文这
6
一环节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工具书和以前所学的知识翻译课文,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讨论,全班同学都不会的我才出手“点拨”。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累”了,教师却轻松下来,效果却是很不错,语文课不再是学生的“放松课”!
但是,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本节课安排的内容有点多,有些环节因为时间急处理地不是很到位。
2、让学生“累”不是教师无所事事,而是在评价、指导、点拨等环节更加凝练概括,这一点我做得还不是很好。
俗话说的好: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准备一桶水。要想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师必须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学生终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课标分析
初中语文关于文言文阅读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在综合性学习则有这样的要求“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孟子的经典著作,文章大量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气势磅礴,以高度议论充分、机智而雄辩,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对韩愈、柳宗元等的散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在准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堂课时,主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反复诵读,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的目的。同时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感受儒家文学的恒久魅力。
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设为“知”、“品”、“悟”三个阶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反复诵读,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理解“人和”的含义及其在现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针对这三个目标,我设置了以下环节:反复诵读,理解孟子文章的行文特色;参照注释以及以前所学的文言文,积累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与虚词;研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论证艺术;比较阅读,理解“人和”的真正含义;拓展提高,使语文与社会接轨,了解“人和”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
新课标要求“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所以在课堂上我把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
7
自己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自己”质疑“,我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真正达到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子,加强感悟与体验的目的,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从而获得人生感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