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作者:卢艳丽
来源:《现代农业·汉文版》 2019年第8期
卢艳丽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摘 要] 土壤肥料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植保等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土壤肥料学的教学质量,进而不断提高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是土壤肥料学一直以来的教学目标。该文针对土壤肥料学的课程要求与学生特点,根据对土壤肥料学的多年教学经验,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方法以及实习教学方法,提出了提高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 土壤肥料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S1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708(2019)08-106-02
土壤肥料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植保等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1-3]。在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农学、植保、园艺等专业均开设了这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农学、植保、园艺等专业本科生在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理解植物营养与施肥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植物对不同养分元素的需求规律以及相应肥料施用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土壤,并达到科学合理施肥的目的。因此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性及生产实践性[4,5]。目前,该校土壤肥料学教学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实习三个部分。即以课堂讲授土壤肥料学理论为中心,通过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加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再通过课程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教育。但是,一直以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课堂讲授内容不够生动,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课和课程实习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对理论课的补充作用等诸多问题。使课程整体教学效果偏差,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因此,本文针对以上三个教学环节,通过对土壤肥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达到提高土壤肥料学教学质量的目的。这对提高农学、植保、园艺等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多方面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良好的绪论教学,是让学生对土壤肥料学产生兴趣的关键。万事开头难,上好绪论课,可以让同学们对土壤肥料学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土壤肥料学绪论教学的关键之一就是要让同学们对土壤肥料学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教师要精心准备课件,通过精美恰当的PPT课件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要针对土壤肥料学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加强课堂效果。例如,土壤肥料学绪论部分包含了土壤和肥料的基本概念,土壤和肥料学发展的历史、土壤肥料学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课程内容。绪论部分要讲的内容比较多,而学时有限,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有所侧重,在让学生学习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件制作时多插入一些图片,比如可以插入一些对土壤肥料学做出重要贡献的名人的图片,介绍他们在土壤肥料学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介绍他们做科研中的一些实例,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也可以插入一些关于土壤肥料学的田间图片,让同学们意识到土壤肥料学和自己所学专业的密切
相关性。进而重视土壤肥料学的学习。当然,课堂上教师幽默风趣、循序渐进的讲解也可以加强课堂效果,使同学们增加对土壤肥料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PPT图片展现一片土壤,在土壤上生长着植物,就可以让同学们直观的看出,土壤是供给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以后的课程学习过程中会首先向大家介绍土壤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介绍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因为植物需要的营养主要来自于土壤,若此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无法满足植物的需求,则需要补充养分,也就是施肥,这样就引出了教学内容的第三部分肥料。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讲解土壤肥料学各章节的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多举一些我们身边的生产和生活的例子,这些贴近生产生活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广东湛江本地的土壤以砖红壤为主,同学们每天见到,非常熟悉。教师在讲授有关土壤形成、土壤基本性质以及土壤中氮、磷、钾等各种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含量、形态和不同形态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循环转化过程等知识点时,就可以以本地的砖红壤为例,先通过提问,让同学们了解脚下土壤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砖红壤的颜色、日常观察到的一些特点等,然后教师再讲解砖红壤的形成过程、基本性质,砖红壤中氮、磷、钾等各种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的含量、形态和不同形态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循环转化过程等内容。这样学生就对砖红壤有了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讲解其他类型土壤的相关知识,引导同学们将他们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这样的讲解更贴近生活,同学们也会对所学的新知识感觉不那么陌生、抽象,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此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应有所侧重。在该校农学院农学、植保、园艺等专业均开设了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因此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不能千篇一律,而应针对不同专业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以达到和专业紧密结合的目的。如在给园艺专业讲解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内容时,应更侧重于园艺植物的营养与施肥特点。而在给农学专业讲解相关内容时,应更侧重于大田作物,例如在讲到植物营养临界期和肥料最大效率期时,可以给同学们举例讲解玉米、水稻、甘蔗等主要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和肥料最大效率期等施肥的关键时期。
2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也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法是,首先教师课堂讲授实验原理、方法,并将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等写在黑板上,然后学生开始操作,因此形成了学生不去认真理解掌握实验原理,而是直接按照老师讲的步骤操作,有的同学甚至直接对着黑板一步一步操作,并不去深入思考其中的原理,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首先,我们让同学们课前预习实验内容,上课时,教师不是直接讲授实验原理,而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的方式一步一步的把实验原理解释给大家。例如土壤速效钾的测定,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问题“土壤中钾素的存在形态有哪些”?同学们可以根据理论课的学习很轻松的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再继续问:土壤速效钾是指土壤中哪几种形态的钾,土壤中速效钾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把这种形态的钾提取出来,通过问题的一步步深入,让同学们自己把实验原理说出来。这样同学们就深刻的理解了实验原理,那么在进一步操作过程中也就明白了实验步骤中每一步操作的意义。这样就让同学们在实验课上真正掌握了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 改进实习教学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在整个土壤肥料学教学体系中,课程实习是土壤肥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实习课程同学们通常都比较喜欢,但是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对实习目的不明确,实习过程流于形式,
很难将实习过程中的实践与课堂上的理论结合起来,没有达到应有的实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在实习之前,向同学们讲明实习内容、目的、意义以及实习的具体安排。然后按照实习的具体安排一步步进行实习。其中在每进行一项实习内容之前,教师应会先向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例如,在校内实验田进行实习时,让同学们观察、学习和认识大田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各种不同的施肥方法时,可以先让同学们在课前了解其理论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例如,大田某作物生长到了哪个阶段,可以采取哪些施肥方法进行施肥,不同的施肥方法之间有何差异,等等一些理论问题。而同学们在回答老师的问题的同时,也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回顾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后,对应大田的实际情况,再进行不同施肥方法的具体操作。这样学生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课程实习的目的。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提高土壤肥料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是我们在以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相信提高土壤肥料学教学质量的方法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土壤肥料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该校将继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
参考文献:
[1]刘轶飞,韩晓日.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课程的教学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12,(17):146-147.
[2]安婷婷,张昀,高晓丹,等.土壤肥料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0(1):79-83.
[3]张德刚,刘艳红,施娴,等.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7):83-86.
[4]程晓彬.土壤肥料学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152,154.
[5]彭杰,柳维扬,王家强,等.土壤肥料学的教学体会[J]. 科技信息,2011(1):136,165.
——————
[作者简介] 卢艳丽(1973-),女,内蒙古通辽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农学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