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创新设计
瓦子小学 邓 浩 佘平
《苏州园林》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抓住\"务必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
教学理念:
1、这是初一年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学习说明文。
2、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学习课文之前,利用书籍、网络等课程资源辅助教学,让了解苏州园林的概况,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充分预习,探究课后习题,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二、信息交流
分预习小组,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让小组长相互点评,教师随机导入新课。
三、学前指导
让学生明白阅读说明文应抓住说明文的五要素(板书: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特点)
(这是初一年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应该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这样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
1、师: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同学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共有10个句子。)
2、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些句子依次标明序号,并要求同学分小组讨论,而后在班上发言交流。这些句子中,哪些是写整体?哪些是写局部?哪些是写细部的。老师板书: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师:我们再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些局部和细部说明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说明对象。)
师: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说明务必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
3、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学生自由选择课文段落朗读。
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现说明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4、师:要想把事物说明清楚、准确、明白,还要讲究方法。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五、探究式拓展课文
想象并设计:20年后我们的校园\",要求为20年后我们的校园设计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运动场,以及花坛,雕塑等,可以用图画加上说明性的语言,也可以用语言直接描绘。
课后反思: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先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再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可能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结果呢,有的学生很明,一下子就找出来了。再指导学生为这些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何。第二课时
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经是水到渠成了。特别是第二课时,我整整留下30分钟,让学生想象并设计:20年后我们的校园\",学生纷纷动手,画画的用彩笔勾勒,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缓纷,虽然稚嫩,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的语文教师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