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流理论概述
作者开篇的疑问:在任何给定的时间,是什么促使内部及其周围的人们对某些问题关注而对另一些问题却不予关注。正如金登所言,我们将要考察的不是问题怎样被总统、国会或其他的决策者权威性的决定,而是这些问题如何首先成为问题的。我们将努力地弄清楚为什么重要人士所关注的是这个问题而不是另一个问题,他们的议程是怎样不时地变化的,亦即他们是如何将其选择的范围从一大组备选方案缩小至很少的几个备选方案的。
多源流分析打开了政治系统的“黑箱”,提供了过程参与者的全景分析图;多源流分析修正了“垃圾桶模型”,将其运用到国家层面进行分析,提升了其价值。更重要的是,垃圾桶模式,主要是解释组织决策制定过程,而金登将,垃圾桶模式,应用到国家制定的层面上,有利于人们对制定的动态本质的了解。总的来说,在理论的起源方面,多源流分析修正了,垃圾桶模型, 将其运用到国家层面进行分析,提升了其价值。
对多源流分析框架的批评主要是针对该理论的几个缺点,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的问题:1三个溪流之间是否真正?2之窗在祸合中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金登认为之窗打开的智慧打开很短暂的时间。3活动家的战略是如何影响祸合的?4源流中的解决办法是否是渐进式发展的?5这种方法是否仅仅是一种启发式的手段?
金登通过对美国卫生和运输两个领域一些接近决策的人士进行访谈和案例调查研究,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议程过程的多源流模式。多源流模式理论认为在系统 中存在着三条不同的源流:问题源流、源流和政治源流。其中问题溪流是由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形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在四处漂浮, 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会被提上议程, 如何引起决策者的注意取决于某个问题本身的特点。溪流 是政
策建议产生、讨论、重新设计以及受到重视的过程,该过程通常是在一个由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共同体中产生的。而政治溪流于问题溪流和溪流, 是按照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流动的。其中,政治溪流中的共识是通过讨价还价来控制的。这一点不同于溪流中的理性科学的说服形式。这三条源流是彼此的, 它们的发生、发展和运作都不依赖于其他的源流。在某个关键的时间点上,它们汇合到一起, 公共问题就会被提上议程, 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就是所谓的之窗 。通常, 之窗开启的原因在于政治溪流的变化或者是一个新的问题引起了及其周围人们的关注。之窗不常打开而且开启的时间不长, 有些开启是可预测的, 有些则是不可预测的。当之窗打开时,企业家往往会迅速抓住机会, 将漂浮在内外的 建议、备选方案以及解决办法等相结合,利用政治上的可接受性来提出问题和解决办法, 三者的结合冲开了之窗,从而问题被提上了议程, 最终有可能走向决策议程。
多源流模式认为三条溪流的发展与运作都是相互的,在关键时刻它们相互结合。
三个源流是的,相互不以来其他的源流。诸如中国,中国的新闻宣传机构都是受执政党控制的,相关的PX事件的报道,都是符合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或者说这大部分都是执政党默许的行为。就算不是默许的行为,起码报道类似问题不会存在政治风险。所以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是不是问题流和政治流有些许重合呢?
另外,在制定时候,上次课老师讲过一种制定方法,叫做“关门理论”,也即作出的时候大众并不知晓,那么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第一,首先是执政党觉得有必要在这个事件上做出些,比如西部大开发啊、卫星探月啊,并没有大众知晓(其初衷可能是执政者突发奇想、一直以来的想法等等);其次是找相关的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制定出可行的方案;再次执政当局觉得方案可行,因此方案就变成了。第二,学者通过对一些现象的研究,发现了他们认为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自己提出了一些观点,并
把这些问题和观点一并提交给决策部门,决策部门根据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法案都有道理,所以建议就变成了了。(内参式)
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第一、是否只有集合齐了三个源流才能打开之窗,才能被制定出来?第二、有没有可能三个源流是相互渗透的,或者说某两个源流会在一起?理论解释性很强, 但缺乏预测功能。
自多源流分析框架引入我国之后, 国内对多源流模式的研究多数是利用它来解释一些公共, 一些学者运用,多源流框架,对中国公共制定过程进行分析, 研究领域涉及社会治安、 教育领域、 食品安全以及地区重大公共等等。这些研究表明该理论对现实的解释性很强, 剖开了制定过程的 黑箱, 有利于人们了解社会问题被提上议程的过程, 以及最终被制定为公共的过程。同时, 金登指出三条溪流中问题被提上议程、备选方案与问题的结合以及的制定都具有随机性,并且政治溪流也具有历史的偶然性, 因此,多源流分析框架对未来的预测性是很模糊的,不可见的。缺乏预测性成为该理论难以突破的一个缺陷。
例如中国的反腐问题,从问题流、到流、政治流上面都已经具备,或者说早已经具备了,三者也时常汇聚在一起,但是之窗出现的时候,切实的却没有获得出台。这就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