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23课《太空一日》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1

第23课《太空一日》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1

来源:刀刀网
第23课《太空一日》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

《太空一日》导学案(学生用)

【教学目标】

1.借助小标题,了解我国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 2.学习运用小标题的写法,理解其层次清晰的作用。 3.感悟航天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清字词障碍。 (1)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模拟( ) 炽热( ) 俯瞰( ) ...严谨( ) .遨游( ) .

(2)解释词语。

遨游: 。 烧灼: 。 瞬间: 。 严谨: 。 千钧重负: 。 耐人寻味: 。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 ”火箭运载的“神舟 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了解背景

3.读课文,根据文章的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段): 。 第二部分( 段): 。 第三部分( 段): 。

- 1 -

逃逸( ) .瞬间( ) .

稠密( ) .

烧灼( ) .

第四部分( 段): 。 二、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为什么“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我”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

3.“本末倒置”是怎样的一种错觉?

4.“我”为什么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呢?

5.飞船抛伞经历哪几个阶段?

6.详细记录飞船落地的时间,有什么意义?

7.结合文中的事例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运用数字有何作用?)

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 2 -

4.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空前的紧张中。(“26秒钟”与“特别长”矛盾吗?)

5.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拓展视野 杨利伟语录

五、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一、基础题

(一)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紧绷(bēng) 概率 五脏六腑(fǔ) 黑嶂

B.负荷(hè) 摩擦 忧心忡忡(zhǒng) 确凿

C.红晕(yùn) 瞬间 屏息凝神(bǐng) 释然

D.燕山(yàn) 舷窗 惊心动魄(pò) 叮嘱

(二)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谢天谢地,这些家伙终于赶来了,众人如卸千钧重负,长长吐出一口大气。 B.那清风碧波,像是从天上,从地下,从四面八方,从我的五脏六腑间一起涌过。 C.从高塔往下望,整个城市的风光一目了然,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D.科学家们借此机会还将了解如果彗星碎片与地球发生类似的碰撞,将会有怎样惊心动魄的后果。

(三)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门楣 倒霉 媒体 春光明媚 B.咫尺 旗帜 滞留 无可置疑

C.滑稽 畸型 羁绊 汲取经验 D.伫立 铸造 贮蓄 青春永驻

- 3 -

(四)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大火和消防隐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B.这一航线的开辟,意味着从我市到西安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C.春天的江城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D.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刚刚遭受沙尘暴袭击的西北地区空气清新了许多。

(五)下列关于课文《太空一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侧重于议论,指出登月是人类跨出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是人类的一次巨大飞跃。 B.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C.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

D.人类首次登上月球这一伟大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25字。

我国把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称作“慧眼”,其于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完成卫星平台、有效载荷、地面应用系统等测试任务。测试结果表明,卫星各项功能、性能符合工程研制总要求,2018年1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该星的投入使用使我国高能天文研究进入空间观测的新阶段,对提高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慧眼”卫星工程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前沿问题的自主创新重大空间科学项目。

(七)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中国航天普通纪念币正面主景图案为国徽图案。 ②下方刊年号“2015”。

③背面主景图案为神舟九号近轨对接航天器图案。 ④其上方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

(八)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仿写: 。

二、阅读题 (一)

___________

① 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② 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

- 4 -

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③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④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⑤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⑥ 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⑦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⑧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⑨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⑩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1.给选文一个小标题。

2.选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写了哪些突发的事件?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反映是怎样的?

4.回到地面后作者报告这些情况了吗?从哪你可以看出?

5.从选文中反映出作者的哪些品质?

6.结合课文,谈谈为什么称杨利伟是“航天英雄”?

7.摘抄“感动中国”给杨利伟的颁奖词。

(二)

- 5 -

太空种子

《太空种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硕大的青黄色葫芦,沉甸甸地缀满枝头;火红的辣椒一茬茬地簇拥在一起,好不热闹……位于甘肃天水的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再一次迎来丰收的秋季,这些在微重力、高真空、宇宙射线等太空独特环境下产生变异的优良种子经过数年选育已稳步向产业化方向迈进。作为我国空间实验室雏形的“天宫一号”即将和“神舟八号”实现交会对接,一个更加稳定高效的航天育种平台有望建立起来。

②航天育种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它的提出和推进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伴随始终。1987年8月5日我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将一批农作物种子送向遥远太空,由此揭开了航天育种序幕。24年来,通过利用15颗返回式卫星、7艘神舟飞船,中国已拥有经过航天搭载的农作物9大类393个品系,其中70多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部级鉴定。

③实际上,航天育种就是让选好的种子在太空中发生基因诱变,一般认为空间辐射和微重力是主要诱变因素,前者通过激活DNA外围的电子造成DNA分子链突变,引起染色体的移位、缺失、重叠等变化;后者则可以抑制DNA的修复机制,增强遗传基因变异率。

④与传统育种方式相比,航天育种具有变异幅度大、有益变异多、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特点,不但可以培养出优质高产的良种,还能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和抗性。

⑤种子上天走一遭,只是完成“育种”的第一步罢了,随后还要经过农业专家几年的地面培育、筛选和验证。这其实是一项繁复的'科学研究活动。

⑥搭载回来的种子要晋级为名副其实的“太空种子”至少也要经过4-6年的周期。种子“荣归故里”后会经历第一次试种,其中具有良好变异单株的会被挑选出来进行第二次种植,如此筛选到三四代时才能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的基因突变系。总之,“太空种子”是那些经受住连续几年大量的地面筛选、稳定和鉴定试验并得到权威部门审定的“佼佼者”。

⑦曾被神舟七号搭载的千年古莲籽花开二度;“航天一号”小麦生命力顽强,耐盐碱、抗干旱能力强;太空玉米每株能结出6-7个果穗,长出5种颜色……如今航空育种基地已是遍地开花,大批优质的太空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航天育种推广种植基地大大小小的有100多个,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近2000万亩。

14.第①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所起的作用是什么?(3分)

15.第②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航天育种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17.末段加点的的“据不完全统计”可否删去?为什么?(3分)

- 6 -

第23课《太空一日》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

《太空一日》导学案(教师用)

【教学目标】

1.借助小标题,了解我国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 2.学习运用小标题的写法,理解其层次清晰的作用。 3.感悟航天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情境导入】

杨利伟,“中国首飞航天员”,当代中国与民族精神的标志性英雄人物。对于进入太空的经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他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以负责和揭秘的态度亲自描写了中国人的太空之旅,所有读者将跟随他的经历感受到真实的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今天,我们学习杨利伟的《太空一日》。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清字词障碍。 (1)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模拟(nǐ) 炽热(chì) 俯瞰(kàn) ...严谨(jǐn) .遨游(áo) .

逃逸(yì) .瞬间(shùn) .

稠密(chóu) .

烧灼(zhuó) .

(2)解释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烧灼:指高温炙烫。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中国人民少将

- 7 -

,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背景简介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3.读课文,根据文章的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17段):写火箭发射、飞船起飞时“我”因共振现象而产生了极大的痛苦,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段):“我”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形状,在太空判定飞经地球的方位,还看到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第三部分(30—39段):作者描述在太空中“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67段):作者具体描述飞船返回地面的经过。 二、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1.为什么“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明确:飞船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让“我”非常痛苦,感到难以忍受。 2.“我”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

明确:地球是一段弧;各大洲和自己的祖国;看到一些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3.“本末倒置”是怎样的一种错觉? 明确: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4.“我”为什么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呢?

明确:因为当时飞船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纹,“我”不知道这是正常现象。联想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为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增加了“我”的紧张感。

5.飞船抛伞经历哪几个阶段?

明确:抛开降落伞盖,迅速带出引导伞;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也带出来;减

- 8 -

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钟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6.详细记录飞船落地的时间,有什么意义?

明确:“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球,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7.结合文中的事例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明确:对于太空中的神秘声音,技术人员用各种办法模拟,让“我”反复听,“我”却总是觉着不像。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也没有个结果。作者没有听到和太空中一样的声音,就不签字,表现了严谨、科学的态度。

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一些棉絮状的物体,认为也许是灰尘,也有可能是太空垃圾,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作者猜测那些东西可能是灰尘、太空垃圾,但不确定,表明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表现了作者严谨、谨慎的态度。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运用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数百吨”“八台”“几秒钟”“上千吨”准确说明了火箭发射时的巨大威力和壮观场面。

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程度。 3.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几乎”表达无法承受的程度,去掉后就变成了“无法承受”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因此不能删去,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空前的紧张中。(“26秒钟”与“特别长”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26秒钟的时间段虽然很短,但巨大的痛苦让“我”难以承受,“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足以表现当时的痛苦之状。因此“我”感到“特别长”。

- 9 -

5.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祖国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和飞上太空的自豪之情。 四、拓展视野 杨利伟语录

“失重的感觉像海草”

“睡眠很少,在舱里没来得及做梦”

“太空饮食,最爱吃的、打分最高的是榨菜” “时刻准备着,执行任务也没问题”

“相信下次载人航天飞行,还会有第一批航天员的身影在太空展示”

“第二批航天员将在明年完成选拔,一旦有任务需求,招女航天员也没有问题” 没时间去害怕

主持人:国内外的专家、航天员都评价您那是一次无比完美的飞行。但毕竟是第一次,您心里害怕过吗?

杨利伟:航天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它本身的风险所有人都能认识得到,作为职业航天员也认识到了,从工作角度来讲,面对腾空的时候,这个时候想到的是要做什么,我们还是以完成工作为主,没有更多时间去想其他的东西。

飞船里震撼不如外面大

主持人:您坐在舱里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像平时我们坐飞机起飞那刻或者玩过山车的N个加强版?

杨利伟:在飞船里的感受,从它对人的震撼程度来讲,我觉得还没有在外面大,我指的是声音。尤其是平地,我第一次飞行的时候没有看过发射,后来神六、神七我都在现场,从这个角度看火箭腾飞时候的震撼感比在飞船里更加强烈。当火箭离开地面的时候,我觉得还是非常平稳的。我自己感觉比我们的飞机起飞的时候还要平稳,当然它是一个逐步加速的过程。当它徐徐离开地面的时候是一个很慢的过程,逐步加速的过程给人的压力是综合的,比如它的噪声和震动。当然,从过来的角度来讲,比过山车这些还是要大得多,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失重的感觉像海草

主持人:都说进入太空之后失重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您能不能给我们描述一下? 杨利伟:飞船进入太空,入轨了之后,在微动力的情况下,我们所有的物体都会处在一

- 10 -

种飘浮状态下,这种物理现象非常奇妙。我记得飞船和火箭第一次分离之后,我感到突然间的失重。我回来之后,跟同行们进行交流的时候,我说我当时看到我们飞船上所有的固定物体全都飘浮起来,就像在海底看到海草一样飘浮起来,包括还有一些小的浮尘都飘浮起来了,伴随着我们的身体会有往上浮的感觉,当然我们当时是固定在座椅上。

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也非常奇妙,比如说我想到另一个地方去操作一个动作的时候。在地面上,大家看到我们穿着航天服,航天服有20多斤重,在太空舱里,我们有一个拉带,用手拉着拉带然后漂浮过去,非常轻松。如果用力过度可能会把自己撞到舱壁上,这些都非常有意思。

大家看到,所有航天员,不单单是我执行任务,包括神六、神七上天,航天员都会在手册上用书写笔做记录,当一支笔不使用的时候放在面前,它就会飘浮,再使用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到。

遇到外星人,我想也是同行

主持人:很多网友都问,您去过太空,您觉得太空里真的有外星人吗?您希望自己碰到外星人吗?如果碰到您想和他们说些什么?

杨利伟:我飞行的过程当中,没有碰到外星人,当然从我们的愿望来讲,希望有更多的类似人类文明的生物存在。如果说我遇到了,我会跟他们打招呼,我想我们也是同行。

太空饮食,最爱吃榨菜

主持人:您在太空中都吃了些什么,会不会突然口味变了,或者特别想吃什么东西? 杨利伟:我在飞行过程当中显然是没有神六或神七航天员吃的那么丰富,为什么?因为当时没有让我到轨道上去,虽然当时和现在的所有设备都一样。我吃的基本上还都是凉的食品,这个也非常好了,大家也看到我当时有过一段录像,我吃的是非常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小月饼,很小,我们叫“一口吃”的食品,因为不能张着嘴去吃,怕飘起来。食品很丰富,有几十种,可以在上面加热,在地面上能吃的在太空中都能实现。不过在上面工作比较喜欢吃一些刺激的食品。

主持人:味道重一点的食品?

杨利伟:对。我们开玩笑,最喜爱的、打分最高的食品就是榨菜,当然那是一个味道的调整,现在整个食品非常丰富了。

太空飞行,没时间做梦

主持人:在太空睡觉和在地球上有什么不一样吗,有网友问眼皮能不能闭上?还有网友问会做梦吗?

- 11 -

杨利伟:没有,这个应该和地面是一样的,我们的航天员,特别是随着整个任务增加,航天员的任务越来越重,在上面的休息非常必要。我在飞行过程当中,规定有6到7个小时的睡眠,当然为了完成更多的任务,没有睡这么多。去年我和很多同行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很多人问,有一个心理专家,他调查了很多航天员,说航天员在空中不做梦,他问我做不做,我说实在抱歉,因为实在没有时间做梦。

五、本课小结

本文回忆了作者乘坐太空飞船在太空飞行14圈的经历,重点回顾了发射时因共振瞬间产生的巨大痛苦,看到的太空奇景,听到的神秘声音,返回地面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时刻等,表现了作者勇于探索、不怕牺牲、严谨科学的精神品质,也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的热情和探索太空的自豪之情。

课堂检测

三、基础题

(一)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紧绷(bēng) 概率 五脏六腑(fǔ) 黑嶂

B.负荷(hè) 摩擦 忧心忡忡(zhǒng) 确凿

C.红晕(yùn) 瞬间 屏息凝神(bǐng) 释然

D.燕山(yàn) 舷窗 惊心动魄(pò) 叮嘱 答案:C

【解答】A.有误,“黑嶂”的正确书写“黑账”;

B.有误,“忧心忡忡”的“忡”的正确读音“chōng”; D.有误,“燕山”的“燕”的正确读音“yān”。

(二)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谢天谢地,这些家伙终于赶来了,众人如卸千钧重负,长长吐出一口大气。 B.那清风碧波,像是从天上,从地下,从四面八方,从我的五脏六腑间一起涌过。 C.从高塔往下望,整个城市的风光一目了然,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D.科学家们借此机会还将了解如果彗星碎片与地球发生类似的碰撞,将会有怎样惊心动魄的后果。 答案:D

【解答】A.千钧重负: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B.五脏六腑: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C.一目了然: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 12 -

D.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至极。不合语境。

(三)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门楣 倒霉 媒体 春光明媚 B.咫尺 旗帜 滞留 无可置疑

C.滑稽 畸型 羁绊 汲取经验 D.伫立 铸造 贮蓄 青春永驻 答案:D

解析:A组中“媚”,B组中“咫”,C组中“汲”的读音与其他字不同。

(四)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大火和消防隐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B.这一航线的开辟,意味着从我市到西安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C.春天的江城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D.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刚刚遭受沙尘暴袭击的西北地区空气清新了许多。 答案:D

【解答】A.搭配不当,“消防隐患”不能“控制”,只能“消除”; B.用词不当,“一倍”改为“一半”;

C.主语和宾语不一致,改为“江城的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五)下列关于课文《太空一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侧重于议论,指出登月是人类跨出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是人类的一次巨大飞跃。 B.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C.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

D.人类首次登上月球这一伟大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答案:A(“侧重于议论”有误,本文属个人传记,是记叙文,侧重于记叙。)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25字。

我国把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称作“慧眼”,其于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完成卫星平台、有效载荷、地面应用系统等测试任务。测试结果表明,卫星各项功能、性能符合工程研制总要求,2018年1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该星的投入使用使我国高能天文研究进入空间观测的新阶段,对提高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慧眼”卫星工程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前沿问题的自主创新重大空间科学项目。 答案: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正式交付使用。

- 13 -

(七)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中国航天普通纪念币正面主景图案为国徽图案。 ②下方刊年号“2015”。

③背面主景图案为神舟九号近轨对接航天器图案。 ④其上方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 答案:B

【解答】结合对各段语意的理解,①起领句,点明说明对象;④②③分说,按上、下、背面的顺序。因此排序为:①④②③。

(八)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仿写: 。 答案:略。

四、阅读题 (一)

___________

① 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② 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③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④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⑤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⑥ 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⑦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⑧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⑨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

- 14 -

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⑩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1.给选文一个小标题。

2.选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写了哪些突发的事件?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反映是怎样的?

4.回到地面后作者报告这些情况了吗?从哪你可以看出?

5.从选文中反映出作者的哪些品质?

6.结合课文,谈谈为什么称杨利伟是“航天英雄”?

7.摘抄“感动中国”给杨利伟的颁奖词。

答案

1.神秘的敲击声或突发事件

2.内容上:交代简要写作的内容——突发事件或神秘的敲击声。 结构上:总领下文。

3.“本末倒置”的错觉和敲击声。产生错觉时:完全靠意志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得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

敲击声: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却未能发现什么。

4.汇报了。

产生错觉: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飞船舱体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 敲击声:技术人员反复试验,但未找到原因。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不再害怕。 5.顽强的毅力,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6.(扣住杨利伟的精神品质和他上太空的意义谈)。

7.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

- 15 -

(二) 太空种子

《太空种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硕大的青黄色葫芦,沉甸甸地缀满枝头;火红的辣椒一茬茬地簇拥在一起,好不热闹……位于甘肃天水的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再一次迎来丰收的秋季,这些在微重力、高真空、宇宙射线等太空独特环境下产生变异的优良种子经过数年选育已稳步向产业化方向迈进。作为我国空间实验室雏形的“天宫一号”即将和“神舟八号”实现交会对接,一个更加稳定高效的航天育种平台有望建立起来。

②航天育种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它的提出和推进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伴随始终。1987年8月5日我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将一批农作物种子送向遥远太空,由此揭开了航天育种序幕。24年来,通过利用15颗返回式卫星、7艘神舟飞船,中国已拥有经过航天搭载的农作物9大类393个品系,其中70多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部级鉴定。

③实际上,航天育种就是让选好的种子在太空中发生基因诱变,一般认为空间辐射和微重力是主要诱变因素,前者通过激活DNA外围的电子造成DNA分子链突变,引起染色体的移位、缺失、重叠等变化;后者则可以抑制DNA的修复机制,增强遗传基因变异率。

④与传统育种方式相比,航天育种具有变异幅度大、有益变异多、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特点,不但可以培养出优质高产的良种,还能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和抗性。

⑤种子上天走一遭,只是完成“育种”的第一步罢了,随后还要经过农业专家几年的地面培育、筛选和验证。这其实是一项繁复的'科学研究活动。

⑥搭载回来的种子要晋级为名副其实的“太空种子”至少也要经过4-6年的周期。种子“荣归故里”后会经历第一次试种,其中具有良好变异单株的会被挑选出来进行第二次种植,如此筛选到三四代时才能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的基因突变系。总之,“太空种子”是那些经受住连续几年大量的地面筛选、稳定和鉴定试验并得到权威部门审定的“佼佼者”。

⑦曾被神舟七号搭载的千年古莲籽花开二度;“航天一号”小麦生命力顽强,耐盐碱、抗干旱能力强;太空玉米每株能结出6-7个果穗,长出5种颜色……如今航空育种基地已是遍地开花,大批优质的太空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航天育种推广种植基地大大小小的有100多个,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近2000万亩。

14.第①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所起的作用是什么?(3分)

15.第②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航天育种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17.末段加点的的“据不完全统计”可否删去?为什么?(3分)

参:

- 16 -

14.(,3分)描写;作用:以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太空种子结出累累果实的景象,引人神往;顺势引出说明对象。(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3分)列数字(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太空种子种类的繁多(2分)。(意思对即可)

16.(2分)变异幅度大、有益变异多、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答出3点给1分,答出4点给满分)

17.(3分)不能删去。(1分)它说明了我国航天育种推广基地和太空种子种植面积的数据并不完整,实际数字可能要更大,(1分)删去就成了确定只有这些了,这与事实不符。(1分)(意思对即可)

- 1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