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业科学2017,63(07):79—82 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陕南汊中农作物秸秆资源区域结构 特点及综合开发潜力分析 张建军 ,李瑞 。张建华。,翟英 ,亢晓琳 ,张效瑕 (1.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0;2.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种子管理站,陕西汉中723000; 3.陕西省洋县环保局,陕西汉中723300;) 摘要:研究分析陕南汉中近5 a农作物秸秆区域结构特点及综合利用潜力。结果表明,2011—2015年间陕 南汉中农作物秸秆平均产量约为196.60×10 t,产量总体上增长不明显;秸秆资源平均密度约为4.77 t・hm~,资源密度较大的农作物依次为水稻、油料(主要为油菜)、玉米和小麦,秸秆资源的丰度及经济性较 好;秸秆平均产量占比较大前4位依次为油料(28.13%)、水稻(27.40%)、玉米(16.03%)和蔬菜(10.32%)。 陕南汉中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域特点、传统习惯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可高效综合利用的主要为水稻、油 菜、玉米和小麦等4种秸秆,其综合总利用率为75.50%,秸秆年均剩余量约为78.43×10 t,剩余主要为蔬菜、 薯类及豆类等秸秆;秸秆粉碎还田为主要利用方式,其他依次为免耕覆盖、堆肥及生物肥利用、饲料化利用、 编织利用及基料化利用,单位面积秸秆平均粉碎还田量约为5.59 t・hm~,单位面积秸秆肥料化用量约为 5.59 t-hm~。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区域特点;结构;利用潜力;陕南汉中 陕南汉中位于秦巴地区,该区气候温和湿 作物秸秆利用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要对陕西省 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必须考虑地域特征的前提, 并了解当前区域内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和资源化 利用潜力;崔明等 研究认为,应依据秸秆资源 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开发利用措施。因此,要高 效合理地利用秸秆资源首先要摸清秸秆的数量、 润,兼有南北方气候特点,属亚热带气候区;陕南 汉中气候和土壤条件完全符合生产出优质农作物 秸秆的需求u J,2009—201 1年度年均可利用秸秆 资源量为199.59万t,预测未来5—15 a,年均约 有210万t秸秆资源可利用 J。该区热量资源可 满足一年两熟的种植要求,主要种植方式为稻一 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明确秸秆的区域结构特点及 利用潜力。为此,笔者研究基于201l一2015年度 陕南汉中农作物种植面积、经济产量及秸秆产量 油、稻一麦轮作,玉米、蔬菜、薯类、豆类也有较大 种植面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适 应“三市”建设需要,调减了水稻、玉米等大宗作 物种植面积,扩大油菜、蔬菜、薯豆类作物种植面 及其变化趋势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陕南汉中 农作物秸秆资源区域结构特点及资源化利用现 积,因此,农作物副产品秸秆产量稳中有变、秸秆 构成及综合利用技术要求日趋复杂;同时,陕南汉 中因经济、技术水平及农户习惯等因素影响,稻、 油、麦秸秆以田间焚烧还田为主,蔬菜、薯豆类秸 秆因还田技术制约而随意丢弃,因而造成资源严 重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秸秆利用问题为资源、 状,以期探明本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势,为 陕南汉中农作物秸秆高效、清洁及全量资源化利 用和实现秦巴地区绿色循环生态经济发展等提供 参考依据。 1 数据与方法 (1)农作物种植面积与经济产量数据来源。 农作物种植面积与经济产量数据主要来自《汉中 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采用适 宜技术与适宜模式相配套、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 秆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陈冬冬 等_3 研究认为,秸秆资源化利用应强调技术的区 域适应性,并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朱建春 等-4 研究认为,陕西关中、陕南和陕北3个地区在 收稿日期:2017-05-02 修回日期:20t7-05—17 统计年鉴2015))。。 及《汉中市2011—2015年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秸秆产量估算与方法。通常根据国家农 业部门或统计部门发布的作物经济产量,采用作 基金项目: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科研项目“汉中市城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配套技术与激励机制研究”(HZYKY201501)阶 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张建军(1973.),男,陕西洋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营养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79・ 陕西农业科学2017年第63卷第7期 物田间秸秆产量=经济产量×草谷比 来计算 田间秸秆产量。因同一作物秸秆系数即草谷比的 取值因地域、时空差异可能导致秸秆估算结果间 的可比性较差,因此笔者研究根据谢光辉等_8 ] 研究结果,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与田间实测数据相 吻合的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的基础上, 结合陕南汉中秸秆系数相关研究进行比对,确定 了陕南汉中农作物的秸秆系数。 (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数据来源及研 究方法。研究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查阅汉中市 部门官方网站及报道并结合典型地区实地调 查的方法,分别查阅了汉中市2011—2015年度 《汉中统计年鉴》、国内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以及 汉中市农业、环保部门官网报道,并实地调查城郊 农户,根据秸秆还田面积、资源化利用情况从而估 算陕南汉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数据。 表1 陕南汉中201 1—2015年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结构特点 棚枞 。 懈占 秆总 (4)数据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 及秸秆资源平均密度 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制图。 图1a和表1表明,陕南汉中农作物种类达7 种以上,2011—2015年度陕南汉中农作物种植总 2 结果与分析 2。1陕南汉中近5 a农作物秸秆产量构成变化 ・面积、经济总产量及秸秆总产量变化均不明显。 图1b和表1表明,2011—2015年度陕南汉中各 80・ 张建军,等:陕南汉中农作物秸秆资源区域结构特点及综合开发潜力分析 种农作物秸秆产量变化不大,201 1—2015年度统 次为水稻、油料(主要为油菜)、玉米和小麦,由此 计的7种农作物秸秆年均总产量约为196.60 X 可见该区秸秆收集半径相对较小、适合规模化利 10 t。图1C和表1表明,陕南汉中2011—2015年 用的秸秆依次为水稻、油料(主要为油菜)、玉米 度各种农作物秸秆年均产量占秸秆总产量的比例 和小麦。 由大到小依次为油料28.13%、水稻27.40%、玉 2.2陕南汉中近5 a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区域结 米16.03%、蔬菜10.32%、薯类8.55%、小麦 构特点 8.06%、豆类1.52%,其中油料、水稻、玉米和小 图2和表2表明,陕南汉中近5 a油料、水 麦等4种主要农作物秸秆年均总产量占全部秸秆 稻、玉米和小麦等4种主要农作物秸杆资源化利 总产量的比例为79.61%,而其他秸秆资源产量 用方式按利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秸秆粉碎还田、 只占20.39%左右,由此可见合理利用好油料、水 免耕覆盖、肥料化、饲料化、编织原料化及食用菌 稻、玉米和小麦等4种农作物秸秆对于资源有效 基料化利用等6种,粉碎还田利用率为49.98%, 利用意义重大。 粉碎还田量占7种秸秆总量的39.79%,其他5 图1c和表1还表明,陕南汉中2011—2015 种利用方式占4种农作物秸秆总量的比例的范围 年度7种农作物秸秆平均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水 为0.18%~7.99%,占7种秸秆总量比例的范围 稻、油料、玉米、小麦、蔬菜、薯类、豆类,秸秆资源 为0.14%~6.36%。 平均密度为4.77 t・hm~,密度较大的农作物依 —日 旅作物种植面积—◆一农作物经济产量—▲ 秸杆产量 堞 蝗}删 删 {L ,、 棰 髯2 × 堪V 《 201 1 201 2 201 3 201 4 201 5 年度 年度 1B陕南汉中2011—2015年农作物种植面积、经济产量及秸杆总产量 1b殃南汉中2011—2015年各种农作物秸轩产量 作物 lc陕南汉中2011-2 015年各种农作物平均秸杆密度及所占比例 图1 陕南汉中201 1~2015年农作物种植结构、经济产量及秸秆资源构成及变化 四占全部秸杆总 的比例 芝 筮 。 。一。一.~。一… 秸杆综台利用方式 图2水稻、油菜、玉米、小麦等4种主要农作物秸秆总体利用情况 2.3 陕南汉中秸秆综合利用潜力分析 还有约38.35×10 t、占4种秸秆总产量的 图1c和表2表明,陕南汉中近5 a油菜、水 24.50%没有资源化利用,7种农作物秸秆中还有 稻、玉米和小麦等4种主要农作物秸杆资源化利 约78.43×10 t、占7种秸秆总产量的39.89%没 用总量占4种主要秸秆总量及7种秸秆总量的平 有资源化利用;剩余主要为蔬菜、薯类及豆类等秸 均比例分别为75.50%和60.11%,4种主要秸秆 秆。图2和表2表明,秸秆肥料化利用包括秸秆 陕西农业科学2017年第63卷第7期 粉碎还田、秸秆免耕覆盖和秸秆堆肥及生物肥利 用等3种方式,秸秆肥料化利用量占4种主要秸 秆总量及7种秸秆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1.97%和 49.34%,单位面积秸秆肥料化用量约为5.59 t・hm~。图2和表2还表明,陕南汉中近5年秸 秆利用方式主要为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及 基料化等“四料化”利用,约60.11%秸秆用作肥 料、饲料、原料及食用菌基料等“四料化利用”, “四料化利用”秸秆种类主要为水稻、油菜、玉米 和小麦等4种主要农作物秸秆,蔬菜、薯类及豆类 等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较低,秸秆利用结构不均衡;  ̄J.45.28%的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和免耕覆盖2种 方式用于肥料利用,秸秆基本上没有经过有效加 工而直接还田,秸秆利用方式较为粗放、附加值较 低和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3 讨论 农作物秸秆为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随 着生物能源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矛盾日益突出,挖掘其资源利用潜力意义重 大 ;研究秸秆资源区域结构特点从而采用良法 与优良模式相配套、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有其 重要的现实意义。陕南汉中的发展的战略为“围 绕绿色产业寻求突破,抓住循环经济发展战 略” ¨,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是高效利用可再生 资源,陕南汉中支柱、优势及特色产业为绿色产 业,农作物秸秆为绿色产业的主要副产物之一,陕 南汉中今后一个阶段农业种植面积会长期稳定在 29.71×10 hm ,因此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可能保持 在196.60×10 t左右比较可靠。 田宜水等 - 研究认为,秸秆资源密度为资源 的丰度及经济性评价指标,该指标越高,则秸秆资 源集中度高,收集半径小,收集成本低,资源化利用 的经济性好,适合于规模化开发利用方式;而且从 相关文献 查阅全国秸秆资源平均密度约为5.94 t・hm~,陕南汉中水稻和油料作物秸秆密度分别 为6.82 t・hm 和6.64 t・hm 均高于全国水平, 4种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平均密度约为全国秸秆 资源密度的80.30%,秸秆资源的丰度及经济性相 对较好,尤其是水稻和油料秸秆资源集中度较高, 收集半径较小,收集成本较低,资源化利用的经济 性较好,适合于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利用方式。 据试验 单位面积土壤基施3.75 t・hm 秸 秆生物肥,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笔者研究结果表 明,陕南汉中4种主要农作物秸秆以秸秆粉碎还田 为主,单位面积堆肥及生物肥量约为5.59 t・hm~,因此陕南汉中秸秆生物肥量完全能够满 足土壤肥力提升要求。冯琛等¨ 研究认为,陕西 省秸秆约80%能较为合理地利用,陕南汉中4种主 要农作物秸秆综合总利用率约为75.50%。可见, 陕南汉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还有较大的提升 空间。 参考文献: [1] 高鹏,李呈琛,何文,等.汉中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 用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08): 238-239. [2] 张勇,何文,高霞.等.汉中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应用 调查与评价[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02):24. 26.32. [3] 陈冬冬,高旺盛,陈源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 用的生态效应和技术选择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7,23(10):143—149. [4] 朱建春,李荣华,张增强,等.陕西作物秸秆的时空 分布、综合利用现状与机制[J].农业工程学报, 2013,29(01):1-9. [5] 崔明,赵立欣,田宜水,等.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 源能源化利用分析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 24(12):291-296. [6] 汉中市统计局.汉中统计年鉴2015[M].中国统计 出版社.2015. [7] 谢光辉,王晓玉,任兰天.中国作物秸秆资源评估研 究现状[J].生物工程学报,2010,26(07):855.863. [8]谢光辉,韩东倩,王晓玉,等.中国禾谷类大田作物 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16(01):l一8. [9] 彭春艳,罗怀良,孔静.中国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与 利用状况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35(03):14・20. [10] 刘志彬,任爱胜,高春雨,等.中国农业生物质资源 发电潜力评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 (04):133—140. [11] 张建军,李霞,纪明,等.涉农高职专业与企业人才 共育有效机制探索[J].成人教育,2014,(O2): 102.105. [12] 田宜水,赵立欣,孙丽英,等.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 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 1,21(03):583-586. [13] 方放,李想,石祖梁,等.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秸秆资 源分布及利用结构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 31(02):228-234. [14] 王宁堂,王军利,李建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 状、途径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7,(O2): 112.115. [15] 冯琛,高红兵,张权峰.陕西省有机肥料资源及利 用现状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6,(O2): 70_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