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比较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比较分析

来源:刀刀网


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比较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的状况和转换能力,不仅决定着区域在区际经贸联系和分工中的相对地位,也决定着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自身能力的发展形成。本文以甘肃省各地区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差异,以期能为相关部门进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甘肃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比较

所谓产业结构转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及整个产业结构随主导产业更替而发生质的变化。而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则是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和条件。区域产业结构的状况和转换能力,不仅决定着区域在区际经贸联系和分工中的相对地位,也决定着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自身随经济增长而逐步高度化的能力。

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演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现有产业结构不合理就需要使其向合理方向调整,若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强,则调整起来比较顺利、速度快、代价小,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利;相反,则阻碍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本文以甘肃省各地区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差异,以期能为相关部门进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因素

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因素很多,一切影响生产要素和部门生产条件的因素,最终

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产业结构及其转换。一般而言,影响产业结构演进和转换的因素主要有技术创新能力、供给能力、需求能力、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按照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的解释,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根本性创新带来推动效应、产业内外创新扩散与模仿扩散产生的乘数效应、新技术基础上的产业竞争导致的选择效应,这三种效应对产业结构转换产生影响。而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又主要取决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等多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由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导致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别。

供给能力。供给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的供给等。供给结构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物品的相对成本和市场需要的物品种类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弱化许多,而人力资源和资金的作用则被凸显出来,可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转换和产业的发展。

需求能力。需求主要指消费需求,即区域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转换起重要的作用。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层次的升级会通过产业间的后向关联效应来诱导新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壮大。伴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消费层次日趋复杂,消费行为日趋规范等结构性变化必然对产业结构转换产生强大的压力,促使其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现状。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来看,任何一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和转换都是在前一阶段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因此,产业结构现状本身也是影响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

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生产国际化以及国家间、区域间的经济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有效利用出口贸易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口贸易弥补相关产业的不足对于产业结构转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充分地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提高。

甘肃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综合评价

(一)评价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指标体系

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反映了地区产业结构的综合素质和潜力,对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地区的产业结构作为地区内部各产业部门的组合方式,包括技术创新能力、需求能力、供给能力、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等在内的各种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及其转换。因此要从整体上衡量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应选择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参考相关文献的指标体系设计,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甘肃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综合评价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分析。利用SPSS11.5进行原始数据的标准化,计算出相关矩阵R(略)。从相关矩阵可以看出,各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并可进一步计算特征根及其贡献率。可以看出,变量相关矩阵中最大四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为98.533%,说明前四个因子能包含原始数据的全部信息。因此对前四个因子进行进一步计算每个因子在每个变量上的载荷。分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发现,第一因子F1主要反映消费、投资和科技因子,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R&D费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二因子F2主要反映收入因子,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第三因子F3主要反映产业结构因子,包括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第四因子F4主要反映外贸因子,包括进出口总额。

进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评价,必须建立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以四因子的贡献率为权重,利用加权求和公式:

F=0.54246×F1+0.21035×F2+×0.151737F3+×0.08079F4,对各地区综合得分进行排序(见表2)。

甘肃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类型划分

转换能力强的一组(综合评价值大于1):兰州。从整体综合评价值来看,兰州具有绝对优势,而从各因素的指标系数看,兰州在各因素的排名上存在普遍优势,尤其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R&D费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反映消费、投资和科技的因子分值比较高,表明兰州整体的投资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消费水平居全省之首。但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的收入因子相对分值偏低,主要是因为兰州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

其它地区相比较高,而且流动人口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水平。

转换能力较强的一组(综合评价值在0—1之间):酒泉、张掖、武威。在这一组中,酒泉属于甘肃中主要依靠农业发展的地区,虽然很多指标的指数不是很高,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的收入因子居全省之首。张掖、武威同酒泉相比,虽然张掖的经济发展中农业成分也占据相当的地位,但影响这两个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主要是与这两个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有关的外贸因子。

转换能力较差的一组(综合评价值在-0.1—0之间):金昌、庆阳、天水、嘉峪关。此组共有4个地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结构转换能力综合指数相差不大,最高与最低的只相差0.04,说明其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调整和演进的可能性与转换的条件差不多。但各自的情况又有所不同。金昌虽然只有2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消费、投资和科技因子达0.12505, 产业结构因子0.10773,高出全省水平并不多,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金昌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其位居全省第5位。庆阳、天水、嘉峪关三地区普遍表现投资规模、消费水平和整体科技实力较弱,而且外贸发展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因为受到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收入水平位居全省平均水平之上。此组大体来说,大部分指标与全国水平相差不大,也正是此组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稍微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关键所在。

转换能力差的一组(综合评价值在-0.2—-0.1之间):白银、平凉、定西。在此组中除了白银和定西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占有相对优势外,其余指标基本上不占优势,尤其是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投资规模和收入、消费水平、科技水平、对外贸易发展规模均严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绝对劣势。

转换能力最差的一组(综合评价值小于-0.2):陇南、临夏、甘南。此组的3个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整体来说都很差,表明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还缺乏许多条件,这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不利。可以预见,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这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阻力与困难。

结论与启示

由此可知,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地域差异十分显著;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紧密的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则产业结构转换潜力大,反之则转换能力低;产业结构本身的高低对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有较大影响,而且相对合理化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产业结构能力的增强;兰州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区域,出现明显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断层,这将影响甘肃省整体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产业结构转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某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产业结构转换最快的时期。因此,要促进甘肃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必须打破半封闭的地区雷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提高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促进甘肃各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改善需求结构,发挥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转换的拉动作用;拓宽融资渠道,改善投资结构,增强地区供给能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同水平的地区要因地而异地选择提高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张涛.区域产业结构分类及其转换能力评价—以河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